孩子教育可怕現狀: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近幾年,成人的各種心理問題的根源被追溯到原生家庭,於是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開始思考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媒體的大力引導下,孩子的教育問題被重視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孩子的教育問題解決了嗎?似乎依然層出不窮。

孩子教育可怕現狀: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而且隨著對教育問題的反思,社會和家庭對“母親”這個角色的要求越來越嚴格,“母親”這個身份變得越來越重要,身為人母,變得越來越焦慮了。

一般情況下,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教育的主體是誰?是孩子。最該努力的人是誰?是孩子!

但是反觀現在的教育現狀,最最努力的人是誰?是媽媽!

孩子教育可怕現狀: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所以現在的孩子總是喜歡拿家長當說辭:

  • 不是我不學習,是我媽沒給我花錢報班;
  • 不是我不讀書,是家裡沒有這個環境讓我讀書;
  • 我爸媽小學都沒畢業,憑什麼讓我努力?

不管我們為孩子付出了多少,首先需要意識到:孩子是教育的主體,孩子是自己學業的主人,家庭和學校環境雖然對孩子的成長有影響,但是最終孩子會走什麼樣的路,還是取決於他們自己。

不管教育採用什麼方法,如果沒有喚醒孩子本身的內驅力,如果沒有讓孩子自發地去努力,家長做得再多也是越俎代庖,做得再好也是拔苗助長。

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在媽媽的照顧和教育下長大的。

前段時間看沙溢、海清主演的家庭劇《小歡喜》。其中,喬英子的家庭就是典型的例子。

喬英子成長於一個離異家庭,但哪怕父母沒離婚之前,英子也是由媽媽宋倩一個人帶大的。從小,爸爸喬衛東就沒對英子的生活起居和學習教育有過什麼幫助。

劇中,一段英子和母親吵架的場景讓人淚目。

英子說自己學習壓力大,才會逃課,媽媽宋倩聽了,眼淚就奪眶而出,她也委屈:

"我壓力不大呀,都是媽媽一個人帶你長大的呀。我白天要上課,晚上還要備課,我起早貪黑給你買菜做飯,照顧你的起居……”

中國式的媽媽,為了孩子,再苦再累都沒關係,哪怕丈夫缺席孩子的陪伴和教育,也能以一己之力撐起一個家,給孩子提供最舒適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可中國式的爸爸,卻習慣了不出力。哪怕偶爾出力,也像是“詐屍式育兒”一樣,不僅沒帶來任何幫助,還給孩子和媽媽添點亂。

但最後,不僅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還破壞了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關係。

有多少家庭的爸爸,有能力的,就只出錢不出力,覺得賺錢很辛苦,錢到位了就以為自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付出最多的一個。沒能力的,就只發脾氣不出力,沒什麼本事卻還總是喜歡時不時指點母親的教育方式。

更有研究表明,爸爸付出越多、在孩子成長中的參與度越高,孩子就越聰明、適應力越強、越有責任感。

沒有哪個孩子希望,父親在他的生活裡,是幾乎消失的。爸爸不僅僅只是一個稱呼,更代表著責任和榮譽,一個不出力的父親,又怎能孕育出一個優秀健康的孩子。

更何況,有時,爸爸的不出力,只能逼得媽媽用蠻力。

孩子教育可怕現狀: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很多母親都會埋怨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但其實,他們知道得很清楚。

知道媽媽對自己的付出,知道有些機會來之不易,知道媽媽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好,可並不代表這樣的“良苦用心”孩子就只能興高采烈地接受。

沒有哪個孩子希望,生活裡只剩下學習,就像沒有哪個大人希望,生活裡就只剩下工作。

孩子學習固然重要,但再重要,也需要量力而行。

太過用力的教育,教不出聰明獨立的孩子,毫無章法式的蠻力逼迫,也只會牢牢鎖住孩子生命的可能性。

別讓孩子成年之後,成為一個人人厭煩的媽寶。

教育需要的是良性的引導,而不是一味地控制和逼迫。哪怕為了孩子好,也要把握好分寸,做個不過分越界的引路人。

教育也急不來,越是著急,越是焦慮,反而成效越低。畢竟,最好的家庭教育,不看過程,就看結果,孩子的未來有多優秀,看得不是用的蠻力有多大,而是方式是否到位,孩子是否真心向學。

如何演好自己呢?

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把孩子的功課交還給孩子,把爸爸的職責交還給爸爸,一家人各司其職,各歸其位,家庭的成長才能進入良性循環。

聰明的媽媽絕不是事必躬親,要懂得迎難而上,更要懂得知難而退。

孩子教育可怕現狀: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