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可怕现状: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妈妈用蛮力!

近几年,成人的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源被追溯到原生家庭,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开始思考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媒体的大力引导下,孩子的教育问题被重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孩子的教育问题解决了吗?似乎依然层出不穷。

孩子教育可怕现状: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妈妈用蛮力!

而且随着对教育问题的反思,社会和家庭对“母亲”这个角色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母亲”这个身份变得越来越重要,身为人母,变得越来越焦虑了。

一般情况下,失败的教育离不开这三个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妈妈用蛮力。

教育的主体是谁?是孩子。最该努力的人是谁?是孩子!

但是反观现在的教育现状,最最努力的人是谁?是妈妈!

孩子教育可怕现状: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妈妈用蛮力!

所以现在的孩子总是喜欢拿家长当说辞:

  • 不是我不学习,是我妈没给我花钱报班;
  • 不是我不读书,是家里没有这个环境让我读书;
  • 我爸妈小学都没毕业,凭什么让我努力?

不管我们为孩子付出了多少,首先需要意识到:孩子是教育的主体,孩子是自己学业的主人,家庭和学校环境虽然对孩子的成长有影响,但是最终孩子会走什么样的路,还是取决于他们自己。

不管教育采用什么方法,如果没有唤醒孩子本身的内驱力,如果没有让孩子自发地去努力,家长做得再多也是越俎代庖,做得再好也是拔苗助长。

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在妈妈的照顾和教育下长大的。

前段时间看沙溢、海清主演的家庭剧《小欢喜》。其中,乔英子的家庭就是典型的例子。

乔英子成长于一个离异家庭,但哪怕父母没离婚之前,英子也是由妈妈宋倩一个人带大的。从小,爸爸乔卫东就没对英子的生活起居和学习教育有过什么帮助。

剧中,一段英子和母亲吵架的场景让人泪目。

英子说自己学习压力大,才会逃课,妈妈宋倩听了,眼泪就夺眶而出,她也委屈:

"我压力不大呀,都是妈妈一个人带你长大的呀。我白天要上课,晚上还要备课,我起早贪黑给你买菜做饭,照顾你的起居……”

中国式的妈妈,为了孩子,再苦再累都没关系,哪怕丈夫缺席孩子的陪伴和教育,也能以一己之力撑起一个家,给孩子提供最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可中国式的爸爸,却习惯了不出力。哪怕偶尔出力,也像是“诈尸式育儿”一样,不仅没带来任何帮助,还给孩子和妈妈添点乱。

但最后,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还破坏了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关系。

有多少家庭的爸爸,有能力的,就只出钱不出力,觉得赚钱很辛苦,钱到位了就以为自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付出最多的一个。没能力的,就只发脾气不出力,没什么本事却还总是喜欢时不时指点母亲的教育方式。

更有研究表明,爸爸付出越多、在孩子成长中的参与度越高,孩子就越聪明、适应力越强、越有责任感。

没有哪个孩子希望,父亲在他的生活里,是几乎消失的。爸爸不仅仅只是一个称呼,更代表着责任和荣誉,一个不出力的父亲,又怎能孕育出一个优秀健康的孩子。

更何况,有时,爸爸的不出力,只能逼得妈妈用蛮力。

孩子教育可怕现状: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妈妈用蛮力!

很多母亲都会埋怨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但其实,他们知道得很清楚。

知道妈妈对自己的付出,知道有些机会来之不易,知道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好,可并不代表这样的“良苦用心”孩子就只能兴高采烈地接受。

没有哪个孩子希望,生活里只剩下学习,就像没有哪个大人希望,生活里就只剩下工作。

孩子学习固然重要,但再重要,也需要量力而行。

太过用力的教育,教不出聪明独立的孩子,毫无章法式的蛮力逼迫,也只会牢牢锁住孩子生命的可能性。

别让孩子成年之后,成为一个人人厌烦的妈宝。

教育需要的是良性的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控制和逼迫。哪怕为了孩子好,也要把握好分寸,做个不过分越界的引路人。

教育也急不来,越是着急,越是焦虑,反而成效越低。毕竟,最好的家庭教育,不看过程,就看结果,孩子的未来有多优秀,看得不是用的蛮力有多大,而是方式是否到位,孩子是否真心向学。

如何演好自己呢?

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把孩子的功课交还给孩子,把爸爸的职责交还给爸爸,一家人各司其职,各归其位,家庭的成长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聪明的妈妈绝不是事必躬亲,要懂得迎难而上,更要懂得知难而退。

孩子教育可怕现状: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妈妈用蛮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