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只知大聖勇,中年方懂悟空慫

古典四大名著老少皆宜的《西遊記》,陪伴了一代代人的成長,從少年到中年,再回首劇中上天入地的美猴王,卻發現它不像兒時那般頂天立地了;

曾經大鬧天宮,名號響徹六界的美猴王,到頭來終究只是一隻可憐的猴子而已。

年少只知大聖勇,中年方懂悟空慫

天地間有一靈石,五百年前孕育出一隻石猴,師從菩提學藝歸來,年少輕狂桀驁不馴,當時天不怕地不怕的美猴王,自號“齊天大聖”

佛前一跪三千年,未見我佛升憐,莫道塵埃遮佛眼,只因未投香火錢。

曾有著一腔熱血豪言壯志: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我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

年少只知大聖勇,中年方懂悟空慫

佛,不貪?為何卻要受世人供奉,佛,不惡?為何卻容不得世人對其半點不敬;

佛說眾生平等,為何卻分菩薩、羅漢三六九等?吾等奉上敬意、供上香火,只為求去災禍;

佛卻說:世人多艱命中註定,天意不可違,如此,拜佛敬香又有何用?

一念成魔一念成佛,我若成佛,天下無魔,我若成魔,佛奈我何!既不成魔也不成佛,何妨天下有佛有魔。

年少只知大聖勇,中年方懂悟空慫

可惜成年人的世界,一切都是有代價的,實力未能撐起夢想,猴王被如來壓在五指山下,這一壓,就是五百年。

五百年很漫長嗎?忘了哭也不再笑,唯有沉默,長久的沉默。

從《悟空傳》到星爺的《大話西遊》,戴上金箍的那一刻,已是中年的美猴王,不得不在現實面前學會妥協,曾讓天地變色的猴王,終究是認慫了。

年少只知大聖勇,中年方懂悟空慫

所謂的西天取經本就是一個“局”,漫天神佛放任自己的寵物下界,看門的、燒火的、煉丹的……甚至僅僅一隻坐騎,都令猴王難以招架。

在現實面前,曾經睥睨天地的美猴王,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四處求爺爺告奶奶……說是一路上降妖伏魔,到頭來真正打死的妖精又有幾個?

年少只知大聖勇,中年方懂悟空慫

沒後臺的妖精都被打死了,有後臺的妖精大鬧一通,都被接走了,這就是中年人生活的現實;

頭上的金箍一天沒摘掉,就只能妥協認慫,學會夾著尾巴做人,無數的憤懣不甘,終究成為心魔,也就有了真假美猴王的橋段。

孫悟空一棒子打死了六耳獼猴,而這個情節卻是細思極恐,諦聽明明分辨出了真假,為何卻是諱莫如深?死的那個真的是六耳獼猴嗎?活下來的還是曾經的齊天大聖嗎?

年少只知大聖勇,中年方懂悟空慫

其實這些都不重要了,因為那一棒子下去,悟空打死了曾經懷揣夢想的自己,活下來的無論是誰,都不過是一具“聽話”的行屍走肉而已。

年少之際對這個世界,心中有著無盡的期盼與遐想,可人到中年,內心無時無刻不再與另一個自己辯論,在爭鬥、在廝殺……

一隻嚮往自由的猴子,因為金箍的束縛、西天取經的羈絆,生生世世未得到自由;

如果有人拿著答案灌輸給你,並不一定是為了讓你變聰明,更有可能是想讓你變傻。

年少只知大聖勇,中年方懂悟空慫

星爺的《大話西遊》為何會成為經典?大概只是無論看多少遍,不管怎樣的年紀,總是能獲得新的感悟,兒時只是當成喜劇來看,如今看到的卻是現實人生。

年少只知大聖勇,中年方懂悟空慫。

萬物生成皆神聖,一草一木總關情,貪怒殺伐都是罪,愛恨痴纏必相欠,活著,即是罪孽,有情,自會相欠;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大聖,此去欲何?”“踏南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