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陶淵明詩歌的藝術特色?

麥穗日記


一、回答

1、陶淵明詩歌的思想內容: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真的理解,既注重歷史與生活的真實,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懷抱負的真實,是較完美的藝術真實。同時,他對自然的理解也表現其文學思想的獨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發,注重詩文的自然天成,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然而,無論是提倡藝術真實,還是推崇文學的自然,都是為了酣暢淋離地表現人生。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靈魂。

陶淵明對社會人事的虛偽黑暗有極清醒的認識,因而他的隱逸不是消極的逃避現實,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會現實的積極意義。當他在漫長的隱居生活中陷入飢寒交迫的困境時,儘管也彷徨過,動搖過,但最終還是沒有向現實屈服,寧固窮終生也要堅守清節。據說郡官派督郵來見他,縣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從此,不為五斗米折腰傳為佳談。陶淵明喜歡喝酒,“寄酒為跡”抒發自己不願和腐朽的統治集團同流合汙的心願,表現出詩人恬淡曠遠的襟懷、孤傲高潔的品格,也正是因為如此它的作品才雖平淡質樸卻詩意盎然。

陶詩文共一百四十幾篇,引用《列子》、《莊子》典故多達七十次之多,不能不說對老莊思想接受甚深。陶淵明崇尚老莊的自然美學觀,同時又是生活勞動在田園之中,很自然地,田園生活便成了他的審美對象化,也因此成就了中國田園詩歌的輝煌。陶淵明以自然為美,以真為美的詩美思想,閃耀在詩情上,便是照亮了人物個性,使讀者強烈感受到詩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體現在內容上,則是把田園生活引進 了詩壇,為中國詩歌的發展開闢了一片新天地;滲透在藝術上,則是產生了真樸淡遠的藝術境界和沖淡自然的美學風格。這就是偉大詩人的陶淵明,千百年來,他的品格,他的詩歌,他的田園,連同他的那份悠然,一併成為後世詩人與讀者崇拜和研究的對象,就足以說明他美學思想的無盡生命力。

2、陶淵明詩歌的藝術特色:語言陶淵明作品的語言平淡,但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平易的語言表達出來;表意易讀懂,其內涵還需細細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實秋曰:“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鑿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如農家口語,但塑造出來的藝術形象卻生動鮮明。蘇軾雲:“淵明詩初視若散緩,熟讀有奇趣。如噯噯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又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運斤,無斧鑿痕,不知者則疲精力,至死不悟。”體現了一種“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王安石語)的巧妙構思。手法他善於以白描及寫意手法勾勒景物、點染環境,意境渾融高遠又富含理趣。語言精工本色,樸素真率,筆調疏淡,風韻深厚。但陶詩並非只有飄逸悠然、自然沖淡一種風格,也有金剛怒目的慷慨豪放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的“精衛銜微木”等。陶詩還善於將興寄和自然美融為一體。他筆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徵意義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實有之景。如《擬古》其七“日暮天無雲”中所寫“雲間月”、“葉中華”,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對人生最美好酣暢的短暫時光的比喻。陶淵明筆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歸鳥、孤雲,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景物,也是詩人高潔性格的象徵。風格陶淵明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而這田園生活也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其中的優秀作品寄寓著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表露出其潔身自好,不願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安天命”等消極思想。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於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為精煉,具有獨特風格。陶淵明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詩文重在抒情和言志。抒情、寫景、議論緊密結合,情景交融,從中反映了作者的個性,他的清高自賞和不與世俗同習。

1、陶淵明簡介: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2、主要作品:陶淵明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軫念信箱


陶淵明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即使他不是陶侃的嫡系,從他的《命子》詩"肅矣我袓,慎終如始。直方二臺,惠和千里"的話中,可知他祖父是作過太守的。他父親是否就是《陶茂麟家譜》所載的那位"姿城太守"尚難斷定,但也絕非一般平民。陶淵明少年時他家境是相當清寒的,"少無適俗韻(《歸園田居》)的陶淵明二十九歲那年不得不"投未去學仕"〈《飲酒》)了。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事,使他至死不忘:當他後來在《與子儼等疏》中提"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遊走"的事時,還不勝感慨系之:而《飲酒》詩中所表現的卻已是孤忿了一一"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道路迥而長,風波阻中塗,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

陶淵明曾說自己:

少學琴書,偶愛閒靜。開券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嘗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義皇上人。(《與子儼等疏》),

但我們不能認為他天生"高雅"實際上,他的愛閒適,不好務世事的性格和志趣,卻隱藏著一個不箅小的抱負和壯志,我們讀他的詩自會知道,他是要求有大作為:他所不願務的世事只是那一般的"仕進"和"利祿"。

陶淵明前期象古代一般傳統的讀書人一樣,是講求進德修業的,如他的《榮木》之一章說:

先師遺訓,佘豈雲墜?四十無閫,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軌敢不至!

可他還想立一番功業,這想法也不出"三不朽"的範圍,只是在當時的具體條件下,對他來說是極難實現的。

經歷了十三年的仕途他的"壯志"早就幻滅了,但長期的生活經歷卻使他認清了當時社會的黑暗面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巜歸去來辭序》)他的去志是堅決的"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他對當時道德墮落的上層社會的評語是"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感士不遇賦》)他再四歌頌"貧窮"和貧士"這是對當時權貴們的有力抗議,他讚揚黔婁,"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的大無畏精神。

他對醜惡事物,腐敗政治加以否定,蔑視,對被壓抑的貧民寒士加以肯定,贊楊,這是很有進步意義的,在這方面他是愛憎分明的.。他何嘗是一個渾身"靜穆"的""山林隱逸"!田園詩人"


秋閣一憑欄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優秀的作家之一,他的詩歌言約脂遠,情趣高妙,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

陶詩高妙淡遠,情韻醇厚。蘇軾在《與蘇轍書》中說: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陶詩看似平淡、樸素,而是寄情於物,情物一體;陶詩以寫意傳神,將自己的主觀感受附於外物之上;將自己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對人生感悟的心境融入具體的物象之中,例如青松,秋菊,孤雲,飛鳥等,在寫景狀物上,不作外在的刻畫,而是主客觀融為一體,並通過這些具體的物象把自己的心境生動的表現出來。透過陶淵明的飲酒詩20首,飲酒賦詩已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 以致達到無我兩忘的境界。陶淵明的詠菊詩將菊酒結為一體,使菊花成為自己的化身,也成為我國文學裡象徵著高情遠致的獨特意象。陶詩對田園生活的描繪,樸實自然,平白如話,如“結廬在人境,性本愛丘山”,“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久在樊籠裡,始得返自然”等,看出作者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給人以豐富醇厚,回味無窮的美感。朱熹評論說:“淵明詩平淡,出於自然。”

陶詩的語言平易中見精粹,樸素中見華彩。陶詩的語言極近普通的“田家語”,“家常話”,看似平易,通俗,質樸,細細品味,實則是經過高度藝術提煉的,顯得新奇傳神,不同凡響。如“翼彼新苗”的“翼”字,“飢來驅我去”的“驅”字,“良辰入奇懷”的“入”字,“日月擲人去”的“擲”字,“嚴霜結野草”的結字,達到了高度準確精煉,乃至不可改易的地步。

陶詩的理趣,充滿奇思異想。陶詩理趣的“理”,與東晉流行的玄言詩迥然有別,沒有枯燥的說理,而是融進了詩人的情韻志趣,反映出詩人獨特的過性。如《形影神》三首,《輓歌》詩三首,《飲酒》詩20首等作品,特別是《形影神》三首,全詩採用寓言的形式,以形、影、神三者之間的相互問答展開論述,可謂奇思異想,使枯燥的哲學討論富有生動活潑的理趣,遣詞造句一氣流走,自然矯健,如寫影對形說:“誠願遊昆華,邈然茲道絕。”用一“願”字說明其欲求成仙,只是可望不可及而已。

總之,陶詩是詩人人格與思想的結晶,把握了這一點,才有可能感受到陶詩自然醇厚的藝木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