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快書的由來

山東快書是一種韻誦體的說唱形式,大約產生於清代咸豐年間。先是流行於山東西北部農村,以後傳至魯中,以至全國各地,成為一種頗有影響的曲藝形式。

山東快書的由來


山東快書原來因其所唱主要節目《武松傳》,主要人物武松排行第二而又個頭高大,所以曾名之為“說武老二的”,“說大個子的”。又因其用竹板伴奏,叫過“竹板快書”。因為表演風趣幽默,也叫過“滑稽快書”。在長期的演化形成過程中,書詞曾染有某些粗俗的“葷口”。後淨化了書詞,提高了表演藝術,漸由農村進入城市。1949年6月21日,著名錶演藝術家高元鈞在上海錄音灌片時,根據這種民間藝術的內容、形式、語言特色和發源地種種因素,正式定名為“山東快書”。

山東快書唱白結合,演唱極其靈活,長於敘事,藝術風格粗獷、質樸、明快、風趣,帶有鮮明的山東地方特色。其藝術流派有,以高元鈞為首的“高派”,特點是注重刻畫人物,表演風趣生動,注重藝術的全面發展;以楊立德為代表的“楊派”,特點是擅長俏口、快口,表演細膩,富於幽默感;以於傳賓(於小辮兒)為代表的“於派”,以大小四頁竹板擊節伴唱,風格粗獷,演唱富有氣勢,多活動於農村作廣場演出,保留著較多的原始風貌。山東快書植根民間,久已為人民所喜愛。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戰士楊星華又發揮其輕便靈活的特點,編演了《大戰岱崮山》,《智取袁家城子》等新作品,唱遍山東根據地。抗美援朝期間,部隊又出現《一車高粱米》、《三隻雞》等優秀作品。由於高元鈞等廣泛演唱,並多次舉辦“山東快書訓練班”,大量培養演唱創作人材,使山東快書流傳遍及祖國各地,成為一種極有影響的曲藝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