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快书的由来

山东快书是一种韵诵体的说唱形式,大约产生于清代咸丰年间。先是流行于山东西北部农村,以后传至鲁中,以至全国各地,成为一种颇有影响的曲艺形式。

山东快书的由来


山东快书原来因其所唱主要节目《武松传》,主要人物武松排行第二而又个头高大,所以曾名之为“说武老二的”,“说大个子的”。又因其用竹板伴奏,叫过“竹板快书”。因为表演风趣幽默,也叫过“滑稽快书”。在长期的演化形成过程中,书词曾染有某些粗俗的“荤口”。后净化了书词,提高了表演艺术,渐由农村进入城市。1949年6月21日,著名表演艺术家高元钧在上海录音灌片时,根据这种民间艺术的内容、形式、语言特色和发源地种种因素,正式定名为“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唱白结合,演唱极其灵活,长于叙事,艺术风格粗犷、质朴、明快、风趣,带有鲜明的山东地方特色。其艺术流派有,以高元钧为首的“高派”,特点是注重刻画人物,表演风趣生动,注重艺术的全面发展;以杨立德为代表的“杨派”,特点是擅长俏口、快口,表演细腻,富于幽默感;以于传宾(于小辫儿)为代表的“于派”,以大小四页竹板击节伴唱,风格粗犷,演唱富有气势,多活动于农村作广场演出,保留着较多的原始风貌。山东快书植根民间,久已为人民所喜爱。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战士杨星华又发挥其轻便灵活的特点,编演了《大战岱崮山》,《智取袁家城子》等新作品,唱遍山东根据地。抗美援朝期间,部队又出现《一车高粱米》、《三只鸡》等优秀作品。由于高元钧等广泛演唱,并多次举办“山东快书训练班”,大量培养演唱创作人材,使山东快书流传遍及祖国各地,成为一种极有影响的曲艺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