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年僅37歲,一生坎坷,雄才偉略,成也瓦崗,敗也瓦崗

李密有顯赫的家事,是隋朝上柱國、蒲山公李寬之子,雖然家事沒有楊家那麼顯赫,但當時也是名重一時。李密從小志向遠大,用家中的錢財幫助過很多有志之士,喜歡交朋友,且早年間在隋朝皇宮中擔任禁軍。

既然李密有如此的才能志向,又在皇宮中擔任禁軍,那麼又是如何到了瓦崗寨的呢?

其實李密早年間便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哪怕自己只是小小的禁軍。有一次輪到李密當班,楊廣從他的面前經過,並且意味深長地看了李密一眼,隨後便和身邊的大臣說:“看到衛隊中,剛才那個皮膚黝黑的年輕人了嗎?我發現他的眼神異於常人,最好不要讓他擔任侍衛。”因為楊廣這句話,李密便丟了仕途,從那以後李密便在家中苦讀詩書。

而有一次他騎在牛背上看《漢書》極其認真,渾然忘我的精神勁兒,被楊素讚賞。後來被楊素請到家中,兩人暢談,楊素對他極其讚賞,對自己的兒子楊玄感說:“李密見識深遠,氣度不凡,你們兄弟無人可及。”從此楊玄感和李密變成了好朋友。

如果說,楊廣是毀了李密仕途的人,那麼楊玄感便是 “毀了”李密一生的人,也可以說他是改變李密一生的人。


李密:年僅37歲,一生坎坷,雄才偉略,成也瓦崗,敗也瓦崗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三次被迫逃亡投靠瓦崗寨

在大業九年,楊玄感在黎陽(今河南浚縣)起兵造反,而李密作為他的好友,自然是在身邊出謀劃策。在楊玄感圍攻洛陽之前,曾就對全局戰略上,諮詢過李密的意見。李密給出了上、中、下三條計策。上中兩條計策楊玄感都沒有選擇,而是選擇了下策,便是:趁楊廣不在,一舉拿下東都,號令天下。

結果可想而知,最後被隋軍反包圍、追殺,從他起兵到兵敗亡,不到兩個月。其實他是很瞭解楊玄感的,知道他會選擇下策,且在偷襲東都失敗後,李密也規勸過楊玄感,讓他自保,可他卻不聽。李密在楊玄感兵敗之前,便悄悄地離開了,準備去投靠其他的義軍,不料在半道上被抓。結果他用錢賄賂當時的軍官,讓他們大吃大喝,從而放鬆警惕,最後得以逃脫。

雖然逃脫了,可這幾年李密的日子並不好過,吃不好睡不好,還受別人白眼。在這兩年間分別投靠了郝孝德和王薄,一個把他當作蹭飯的傢伙,一個好吃好喝供著,就是不讓他參加決策層面的問題。

擁有滿腔抱負的李密,自然是不甘心,便離開了。身無分文的李密,一路上剝樹皮、挖草根為生。這種生活環境,李密實在無法堅持下去了,便在淮陽郡一個山溝裡面,改名為劉智遠,當一個教書先生。結果為了抒發自己不得志的情緒,便寫了一首五言詩,結果被當地的鄉民舉報。

他只好再次過上了逃亡的日子,最後他走投無路,投靠自己的妹夫——丘君明。可誰曾想這個妹夫也不敢收留他,最後他把自己的大舅子送到了自己的密友家中。

這個密友不僅收留了李密,還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密。可誰曾想,這個妹夫的堂侄在李密剛到這裡時,便馬不停蹄地去朝廷告了密。結果可想而知,妹夫家及岳父家被滿門殺害,一晚上兩家人幾十口人,全部在這個世界消失了。命大的李密,剛好那夜不在家,幸而逃過一劫。

李密憤恨交加,可又有什麼辦法,自己雖然撿了一條命,但再一次走上了逃亡的道路。但這次李密悟出一個道理:對於一條沒有方向的船來說,任何的風都是逆風。所以必須為自己的人生尋找一個堅定不移的方向。

最後他將這個方向,看向了瓦崗寨。瓦崗寨為首的首領——翟讓是一個死囚犯,死裡逃生拉了一幫人開始反隋。李密在舊友王伯當的推薦下,進了瓦崗寨。

李密:年僅37歲,一生坎坷,雄才偉略,成也瓦崗,敗也瓦崗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進入瓦崗寨核心,進入人生巔峰

這次李密,不能讓別人有輕看他的機會,可在交談中,他發現翟讓不僅是一個胸無大志的人,而且格局很小,這樣的領導人,李密怎麼能甘心在他手底下做事呢?但是當時的瓦崗寨,不僅是在財力,還是人力上都佔有一定的優勢。此時的李密便開始謀劃,取而代之的計策。

首先,李密製造輿論,收攬人心。

李密千方百計,搞定了翟讓的軍師賈雄,既然是軍師,也就是說搞定了賈雄,也就搞定了翟讓的大腦。賈雄建議翟讓,擁立李密為王,賈雄從各方面說明,這是天意,若翟讓自己稱王可能不利。

在後面的時間裡,不斷有人來尋找李密,一個是李玄英,一個是房彥藻。經過一段時間的炒作,瓦崗寨的人們都覺得,李密還真是眾望所歸,李密成了瓦崗寨的明星人物。收攬人心這個計策很成功,李密便緊鑼密鼓的開始實施第二個計策。

第二步,建立戰功、樹立威望。

在大業十二年,李密大敗隋軍的勇將張須陀,這個人翟讓交過幾次手,都以失敗告終。沒想到李密一出手,竟然輕而易舉的將張須陀斬殺了。經過這次之後,李密在瓦崗寨名聲大噪,他的個人威望如日中天。

翟讓為了感謝李密,讓李密建立自己的番號和大營,號稱“蒲山公營。”翟讓知道李密並非久居人下之輩,因此最好的結果就是分道揚鑣。李密並未挽留,而是帶著自己的人去了康城,不費一兵一卒,便拿下週邊的幾座城池。而且還收繳了大量的糧食和金銀財寶。

李密把大量的金銀財寶分給了自己的手下,自己始終保持著節儉的本色,這讓手下的士兵很感動,越來越效忠他。而此時的翟讓得到消息後,便覺得和李密分開是不明智的,因此便又回去和李密匯合。翟讓一回來,李密便知道自己的計策二也成功了。

經過這幾件事情後,李密的威望、功勳、軍事才能、學識都在翟讓之上,很顯然已經成為瓦崗寨精神層面的領袖。當然李密不僅僅是要精神層面的領袖,而是要得到瓦崗寨的第一把交椅。

隨後李密又攻克了興洛倉,而且還把糧倉打開,讓百姓們自取,李密這一做法,不僅收買了瓦崗寨的人心,還收買了百姓的心,同時還顯示了自己一個做領袖的氣度。

最後李密親自帶著精銳部隊,斬殺隋軍一萬多人,石河子一戰瓦崗寨大獲全勝,此時李密的威望和功勳已經達到了頂點。而此時便有人勸翟讓退位讓賢。最後翟讓在大業十三年,正式推薦李密為盟主,上尊號“魏公。”

雖然李密用了不少手段,讓翟讓退位,但李密本身卻也是有勇有謀、軍事素質了得。他能坐上瓦崗寨的領導,除了有手段之外,更多是自己的才能成就了他。


李密:年僅37歲,一生坎坷,雄才偉略,成也瓦崗,敗也瓦崗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斬殺翟讓,成為瓦崗寨最高領導人,卻背上了“棄恩忘本”的罵名

大業十三年五月下旬,沉迷在溫柔鄉的楊廣,突然意識到,李密攻佔洛口倉和回洛倉這件事情很嚴重,因此派了龐玉和虎賁郎將軍霍世舉增援東都,同時也讓在江都的王世充率精銳共同討伐李密。

東都洛陽曾經是楊玄感人生的一場噩夢,為了得到東都,他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而現今的李密,東都洛陽,也正在成為生命中最大的泥潭。雖然洛陽近在咫尺,唾手可得,可他數十萬大軍已經圍著它打了幾個月,不僅僅損兵折將,還一無所獲。這個時候的李密,在心中不斷的問自己,難道自己會成為第二個楊玄感,自己也會葬身於東都?

當時他給楊玄感獻策,現今同樣一個人也為他獻策,這個人便是柴孝和,他給李密出了當年和自己一樣的計策——先暫時不要攻打洛陽。雖然李密知道這是上策,但卻和當初的楊玄感一樣,拒絕了這個計策。人是會變的,當初的李密是一個幕僚,現今的李密是一個領袖,格局不同、野心也不同了。

除此之外,李密不敢相信軍中的這些人,雖然現今他在瓦崗寨是首領,有一定的威望,但是軍中大多數人都是土匪出生。如果他離開這個團隊,他不能保證寨內不會內訌,到時候大業會瞬間瓦解。他不能和楊玄感相比,楊玄感出生豪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起兵後對軍隊有絕對的控制力。但自己只是一個落魄的貴族,僅僅是憑藉自己的心機、智謀和運氣,再加上謠言篡奪了領導權,但對瓦崗群雄的實際控制權卻是很有限的。

因此他要守著瓦崗寨,守著瓦崗寨的這些人,如果自己帶兵離開便會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山東豪傑不聽號令各行其是;

  第二,瓦崗寨內訌,自相殘殺

  第三,也是李密最害怕、最在意的便是,自己的盟主之位不保。

所以明明知道西取長安才是上策,明明知道洛陽危機四伏但卻無可奈何,而此時的李淵卻在太原招兵買馬,準備攻打長安。李密的無奈也成全了李淵。

李密親自帶兵上陣,結果身受重傷,在此期間,龐玉和霍世舉奪回回洛倉。從大業十三年五月到大業九月,歷經四個月的時間,也未拿下洛陽,再加上王世充為首的援軍到來,讓瓦崗寨慌亂。雖然李密和王世充三次交戰都敗在李密手中,但在每次交戰中,李密都打得十分吃力,一個是兵力的懸殊,另外一個致命的問題便是,很多將領不聽指揮。瓦崗寨的戰鬥力絕對是一流的,但始終藏著一個巨大的隱患——

權利結構的不穩定,就是誰也不服誰。

雖然翟讓不在意自己的地位,更不在意今後這個皇帝誰來做,但他身邊的人並不這麼認為,好不容易能和翟讓混出了頭,還沒有享受大富大貴,這個翟讓卻退居二線。翟讓身邊的很多人,都勸他將權利從李密手中奪回來。當這件事情還在醞釀中時,便被李密發現了,且先發制人設了一個鴻門宴,將翟讓和相關親信一併斬殺了。

從李密的角度上來說:他消滅了內部最大的一支異己勢力,順利收編了翟讓的心腹和眾部,使自己的權利和地位得到了鞏固。可實際上,瓦崗寨內部的隱患和不穩定並沒有得到消除,反而越演越烈。因為經過這次流血事件之後,李密身邊的將領變得人人自危,幾乎每個人都會擔心自己會不會變成第二個翟讓。

瓦崗寨的覆滅,最靠不住的是人心

大業十四年九月,瓦崗寨裡面的人心是越來越涼,李密幹掉翟讓之後,便開始變了,或許不是他變了,而是這就是他原本的本性——驕傲。

眾人的人心越來越涼的原因:1、瓦崗寨除了糧食之外,什麼都沒有,雖然將士們屢立戰功,但是並沒有金銀的賞賜;2、李密對新來的禮遇周到,相比之下便冷落了舊部。可這些在李密的眼中都是小事,樂觀的認為自己可以掌握,且現在李密已沒有了當初的冷靜,也聽不得不和諧的聲音。

在與王世充決戰之前,裴仁基、魏徵為他出謀劃策,苦苦相勸都被他否決了。他要一舉打敗王世充,獲得勝利,或許是這一戰的時間太長了,李密已經缺乏耐性;或許是因為,李密太想拿下東都,擺脫楊玄感命喪東都的陰影;而這恰恰也就是他命。

在李密和王世充交戰過程中,李密部下十多個大將受傷。王世充找人充當李密,揚言李密被俘,瓦崗軍見此,士氣大挫。很大一部分人見此投降王世充,李密倉皇討回洛口。而他這一逃,身後的大軍便一路投降。緊接著以單雄信為首的將士各自為戰,不聽李密號令,最後單雄信率部投降王世充。

此時的李密感嘆人心靠不住,要不是當初自己心軟,單雄信早就和翟讓一起上西天了。其實不是李密心軟,也不是李密的管理水平不夠,而是瓦崗軍本質中就帶著一股匪氣,不聽號令是很正常的事情。

說到底,真正對李密構成威脅的並不是什麼翟讓的舊部,而是一張無孔不入、無所不在的隱形利益聯結網。


李密:年僅37歲,一生坎坷,雄才偉略,成也瓦崗,敗也瓦崗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最後李密帶著剩餘的兩萬餘人,集體“跳槽”去投奔李淵。

李密其實每一步都沒有錯,只是當時的形式所逼,瓦崗軍一身匪氣,他不可能殺掉所有的人;若不殺翟讓會不會是另一番情境呢?李密最輝煌時在瓦崗,敗也敗在瓦崗人的手裡,不管怎麼說,瓦崗寨牽絆著李密的一生。


李密:年僅37歲,一生坎坷,雄才偉略,成也瓦崗,敗也瓦崗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聯繫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