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沒讀懂的詩行,在人生的路口等你

有人覺得,讀懂一首詩很難,其實,單就字面意思而言,也許沒有那麼難。真正難的不是理解文字,而是穿透文字去觸摸詩行中的心跳,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含蓄的文字掩映下,另一顆心所感受的景色、經歷的故事、吟唱的情緒。詩人某個特定時刻的感悟穿過千年,通過文字與我們心靈共鳴。這樣“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美妙不易得。

一方面是因為時光拉開了兩顆心的距離,我們對古人的境遇缺少真實的體驗。就像現在的孩子沒有經歷過真正意義的久別,沒嘗過思念的苦;沒有經歷真正意義的孤獨,沒有體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寂寞;沒有安靜地審視過風月草木,不曉得一朵花裡的世界,一滴水裡的天空。

另一方面是因為在古人細膩敏銳的心靈面前,我們自己的心還顯得過於粗糙、冷硬。“更高更快更強”競技精神真正在生活中得以貫徹,生活淪為一場以勝負為目的的競賽比拼。一心向前的人們有意無意中輕視了周圍的生活,消解了對細微處、緩慢時、柔軟中那些美好的感悟力。一心想要眾星捧月的尊崇,便不再會明月千里寄相思;一心想要眾人高呼,便不再感動於季節變化、鳥蟲吟唱。

心遠了,冷了,詩也就遠了,冷了。

那些沒讀懂的詩行,在人生的路口等你


如今,作為試卷上的考題,詩歌成了很多孩子心目中的“謎語”題,他們在動用所有的智慧去猜,卻偏偏不會動心去感悟。他們技巧很多,方法巧妙,成熟老練,他們總結歸納愛的緣由、愁的起因,分解各種境遇對人心情的作用,憑藉一個意象暗自揣測詩人的心理,利用語法知識確定詩眼詞眼、修辭技巧,利用心理學的知識推理詩人的訴求。他們有時也能得出準確安穩的答案,但是你很難說他讀懂了一首詩,甚至他自己都不覺得自己讀懂了一首詩。

引導孩子讀詩歌不是指導孩子猜謎語的過程,是一個種植詩心的過程。

那些沒讀懂的詩行,在人生的路口等你


在“無定河邊骨”與“春閨夢裡人”的時空對比中,引導孩子感受溫暖與殘酷、盼望與絕望;在“若為化得身千億”與“獨釣寒江雪”中,引導孩子感受濃情熱烈與執著決絕;在“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中,引導孩子感受誠摯與灑脫;在“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與“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中,引導孩子感受失望與超然。詩心的起點可能就是同理心,是將心比心。張愛玲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當一顆心對另一顆心有了理解和領悟,這也可以叫做慈悲心。

忙碌的生活中,人們對彼此的孤獨、惆悵鮮有觸碰的機會,似乎也覺得亦無知悉的必要。於是一些標榜直女直男的人甚至以直為傲,卻不曉得,一些所謂的“直”,不是因為其直爽、耿直,而是因為其粗糙淺陋、情商不濟。

那些沒讀懂的詩行,在人生的路口等你


有些時候,我們又是多麼渴望能找到一個可以交心的人,像散佚的詩篇,矢志尋找與自身壓韻的詩行。而那些經千年光陰傳承下的詩句就是一顆一顆在澄澈透亮的心啊,在等我慢慢走近。在詩歌教學的課堂上,引導學生慢慢參悟非常重要的八個字“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在想象中去看詩人眼中的景色,去體驗詩人所處的境遇,在此基礎上去感受一個有著人之常情的心靈會有什麼樣的情感萌發。在詩歌的課堂之外,其他文體的教學或是生活中言談的交流,注重激活學生心靈的溫度,對人對事的熱度,這都是一種對詩歌之心的濡染。學讀詩歌的過程就是借來情感的泉水浸潤那顆冷心的過程。

在此基礎上去應對高考也許就夠了,但是說到真正理解一首詩,將詩意融入自己的生命,我想,那是需要緣分的,怦然心動的幸福屬於有緣人,而這樣的緣分需要在時間的修行中慢慢成長。當歲月曆盡、緣分成熟,會恍然大悟,某個“當時只道是尋常”句子竟然與自己此刻的心境如此契合,你恍然發現,曾經沒讀懂的那首詩,正在人生的某個路口等你。

那些沒讀懂的詩行,在人生的路口等你


在18歲狂放的青春,李白在等你,你覺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那樣的自信和驕傲才是配得上青春的詩句,才配得上你高揚的人生旗幟;青春無畏一切的勇氣讓你期待“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讓你滿眼純真澄澈,看花就是“迷花倚石忽已暝”,看人就是“桃花潭水深千尺”。

在20歲你情竇已開、心有所屬、渴望牽手一份愛情又讓你在愛情面前變得卑微的時候,李商隱在等你,在那一刻,“莊生曉夢迷蝴蝶”的朦朧在你心裡變得明朗,“滄海月明珠有淚”的感傷也可以變得溫暖。

在24歲初入職場、心懷大志、渴望“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時候,王昌齡在等你,他讓你出征時有百戰金甲,歸來時有一壺冰心。

在40歲看透世事炎涼還痴心不改的時候,辛棄疾在等你,陸游在等你,你“把欄杆拍遍,吳鉤看了”,你“衣上征塵雜酒痕”,卻還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鐵馬冰河入夢來”。

那些沒讀懂的詩行,在人生的路口等你


在45歲,你心裡不再糾結於一己得失,能夠推己及人,在自己的哀與愁中感受的蒼生之苦的時候,你便有了博大而慈悲之心,那是杜甫在等你。你會真正懂得“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便明白了“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無怨無悔。

在50歲,你回首半生、看破窮達、迴歸真我的時候,陶潛在等你。那一刻你猛然發現,捨棄仕途、迴歸田園真的不是因為什麼官場黑暗,不受重用。迴歸也許只有唯一一個簡單的理由,叫做“性本愛丘山”。這此中有的真意,在放下得失權衡的時候,愈發明晰。

在60歲,該是真正讀懂王維的時候。《輞川集》二十首,飽含禪意,已臻化境。“紛紛開且落”的“木末芙蓉花”,“明月來相照”的“彈琴復長嘯”,“四面芙蓉開”時“當軒對尊酒”,“山青卷白雲”時的“湖上一回首”。那其中味道與境界,是一顆功利之心斷斷體會不到的。

人生賦予人閱歷和底蘊,每一歲有每一歲的風景。

會讀詩的幸運便在於能夠在這些淺斟低唱中穿行,領略不同的心景,感悟不同的心情。

如果現在還不能走進詩境,彆著急吧,慢慢讀,曾經沒讀懂的那首詩,正在人生的某個路口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