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何時變

母校何時變

我的母校——莊浪縣韓店鎮菜子灣小學,雖以菜子灣冠名,校址卻在我的家鄉頡崖鄉聶子坪村。菜子灣村,有三個自然合作社,分別由菜子灣、納張家和聶子坪組成。400餘戶,近1600人。整個村名以菜子灣村命名,居住在隴山山脈支脈的石人子山腳下,呈三角形狀分佈。後因水洛—菜子灣的縣鄉道路改道,菜子灣與聶子坪兩個社的群眾發生爭議,分為菜子灣村劃歸韓店鎮,聶子坪劃歸頡崖鄉。菜子灣社緊靠石人子山的東北,納張家依附於石人子山的偏東,我的家鄉被石人子山環抱在東南。學校建在石人子山的西北角,有200多名學生。

今天回家去了一趟母校,與二十年前相比,只是多了一排坐西朝東向的教師宿舍和一排坐南朝北向的教室,靠路邊的圍牆,土牆換成了磚牆,塗了一層白堊,白色的牆,坐在三層灰色的底磚上,戴上了灰色的磚帽,加上白底紅字,顯得格外亮麗。學校大門更有創意,由原來狹窄的封閉式的戴帽子的兩扇木門,變成了寬敞的通透的鋼筋門,鉗在立起的兩個水泥柱上,看起來既大方又開放。兩幢教室中間建了一個花園,用磚拼成橢圓形的圖案,面積並不大,只見形狀不見花。

上學的時候,是19世紀70年代中期,除今天我眼前見到的變遷外,其他的也在變,就是變的超出想像。原來見過的學校四周的樹、好像還是那個樣,還少了幾棵。坐過的教室、牆壁兩側靠課桌的一面,深了幾公分,補丁也多了起來。板凳和桌子高的太高,低的太低,少了一條腿的也有。課桌面傷恨斑斑,學生多了近一半,課桌沒有添置多少。偷偷翻越的院牆矮了好多,牆上窟窿多了幾個,酷似駱駝脖子。操場變小了,乒乓球案不見了,藍球架子不成對了;校園內的坑窪坑窪。聽鄉親們說,一至三年級有三分之一的學生,不但要背書包,還要拿課桌……上課用的板凳和桌子要自備。在三年級教室裡,我見到一個學生正在寫作業,另一個學生按桌子,就是因桌子少了一條腿,還得同學配合完成作業……

母校何時華麗轉身,真正成為一所花園式學校。有漂亮的教學樓,有漂亮的教師宿舍,有嶄新的課桌凳,有全新的磚圍牆,配上移動式的藍架和木製的乒乓球案,百花盛開的花園,安裝上路燈,有電教教室,更有一流的教師,培育出一流的學生,進入一流的學府,走出校門,造福社會。這不僅是物質投入的變,而是教學管理的變,更是人們觀念的變。

1996年9月15日於家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