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呆時坐看城市繁華 冥思物質與精神的意義

發呆時坐看城市繁華 冥思物質與精神的意義

發呆時坐看城市繁華 冥思物質與精神的意義

圖|源網絡

文|森吉

發呆時坐看城市繁華 冥思物質與精神的意義


在我打開瀏覽器搜索“人為什麼追求經濟發展?”“人為什麼追求物質?”時,有些人回答時覺得這問題像是在問“人為什麼要吃飯”一樣。我知道這樣的問題是有點太基礎。

在我閒下心時,我靠在窗邊,白天看著遠處高高低低、白花花的商城大廈,在想裡面的人在忙碌嗎?夜晚時,看著霓虹燈閃爍的黑牆,想著真繁華的城市啊。可是這樣的地方我找不到歸屬感。

本篇文章深度沒有多少的,只是一些個人思考和感悟。

(ps:這段時間因為這篇文章:你是我不及的夢——三毛閱讀量超乎我的想象,也讓我知道,喜歡三毛的人,很多啊,非常感謝。(*๓´╰╯`๓))


01

發呆時坐看城市繁華 冥思物質與精神的意義

憂慮

有時在想自己背井離鄉,來到一個陌生又繁華的城市工作是為何?

當我在網絡購物平臺沒有半點猶豫剁手時,當我大包小件拆快遞的時候,當我環視滿是蟑螂的租房而感嘆時,覺得追求物質歸根到底的源頭是人類進步了,隨後追求更好生活狀態的本能吧。

從畢業後,我一直在思考自己是選擇去當老師還是去創業,一個像是為了精神富足而被迫從事的職業;一個像是單純追求利益而幻想的空中樓閣。

有人說:人生活在世上一是創造剩餘價值,二是消費,三是消遣。前者叫勞動或工作,二叫物質生活,三叫精神生活,缺一不可。追求物質生活是為過的舒心,美好和幸福。

我覺得這樣的理解挺到位的,人需要勞逸結合才不會喪失本性,而物質也只不過是“逸”的基礎。

最近在看三毛給她的朋友丁松青翻譯的《蘭嶼之歌|清泉故事》。

書中詳細記錄了作者在臺灣的蘭嶼、清泉兩地和當地居民交往如歌的行板一般的生活經歷和心靈成長故事。

1969年,23歲的美國人丁松青來到臺灣東南海岸的蘭嶼小島和清泉村莊生活,充當神父的角色。

書中描寫了蘭嶼和清泉當地原始的自然風貌和風土人情,他們的日常生活非常的簡樸,但是生活物質非常匱乏,連大米都沒得吃。

但是他們的精神生活是飽滿的,他們喜愛唱歌跳舞,當然也比較迷信。

書中有一個這樣的畫面描寫:一位當地婦女正在院子裡給紅薯去皮,有遊客路過她家門口,驚奇地叫道,可憐的人竟然吃這樣的東西,蹲在一旁的丁神父這時剛好餓了,就請求那位婦女給一根紅薯吃,遊客看到就說:你這個外國人也吃這樣的東西。但丁神父答道:很好吃的。那位婦女聽後就咧開嘴笑了。

這樣的畫面令人很溫暖,遊客的話語傷了當地人的自尊,但丁神父的舉動幫她重拾了自信。

物質不富裕不是去嘲諷一個人的理由,就算物質比他人富裕,但是精神素養低下才更被會他人譏諷。

文後也描寫了現代文化影響下的當地年輕人的內心衝突,他們面臨著遠離家鄉務工或是留守貧困家鄉的選擇。

其實最後還是有許多年輕人被迫去務工了。而且當地人適合去一些偏遠的山地工作,於是他們面臨三條路:中央山脈的中段、屏東一帶的深山和臺東以北至知本以南的山區。

這三項選擇各有其利與弊。南投山區的工資最高,但路途遙遠,氣候寒冷。

屏東打工可以享受很豐盛的伙食,可是據說那兒的工頭不誠實,會剋扣工資。

知本距蘭嶼最近,交通最方便,可是伙食差,工作量也多。

最後,有許多雅美族的青年選擇了第三條路,或許他們只是想離自己的家鄉近一些吧。

發呆時坐看城市繁華 冥思物質與精神的意義


02

發呆時坐看城市繁華 冥思物質與精神的意義

思考

人類是由低級的動物進化來的,從學會使用石器後,人類一直在想著解放雙手、解放雙腳到解放頭腦。春秋開始,諸子百家、三教九流追求的人生境界各不相同。

道家: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清靜無為,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儒家:崇尚禮樂仁義,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道育和人的自身修養。

墨家:主張兼相愛,回交相利。意思是視人如己,愛人如己,天下互愛,就可以互利,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這樣看來,古人倒是崇尚精神世界更多些。

不過也有一些詩人追逐官場失意後而重視起自己的精神世界。像陶淵明當了僅80多天的官就辭職回家,而後作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優雅詩句。不過在如今這個時代,哪有這樣的隱秘生活。

這個世界對人來說太誘惑了,物質是最直接滿足慾望的方式吧。

有人說我們追求物質,追求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因為人的慾望是無盡的,它很去難滿足,所以結果是永遠沒有結尾的。

看過《人民的名義》中的貪官趙德漢,冰箱藏錢,2.3億元贓款堆成一道牆,但是自己過得卻非常的簡樸,一分錢也不敢花,所以他追求的“物質”是有何意義?反而是鋃鐺入獄。倒不如生活簡樸,精神簡樸實在,人的一生清清白白,坦坦蕩蕩才不負為官一場。

最近有個熱議的話題:印尼富二代阿諾德·普特拉(Arnold Putra)的印尼時裝設計師設計了一款用100%鱷魚舌頭、100%人類小孩脊椎骨製作手提包。

聽到這個新聞,我也是頭皮發麻。雖然說,在有些地方人體骨骼交易是合法的,但這也不能說明,拿人類骨骼去製作商品出售,就能合符道德。

人類已經多少次,單純為了自己的物質私慾,去傷害無辜的生命,奪走它們的毛髮、皮膚、骨頭來製作產品,然後稱之為時尚。

發呆時坐看城市繁華 冥思物質與精神的意義


03

發呆時坐看城市繁華 冥思物質與精神的意義

物質or精神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順序其實在如今早已被打亂了,人也不總是循規蹈矩的。有時精神需求超越生理需求,排列在前,這樣的順序可由流浪漢打亂。

深秋的鄭州街頭,汽車呼哧而過,空氣日漸清冷。在路邊的一個臺階上,一名流浪漢正在聚精會神地讀書。他裹著一個破被子,頭頂是一片地中海,坐在編織袋上,兩腳上是涼拖鞋,右手拿著書,左手夾著一根菸,看得津津有味。彷彿周圍的喧鬧與他無關,這一刻,他的世界只有書。

還有些流浪漢特別愛學習,還會多個國家的語言,他坦言自己每天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學外語,德語、俄語、希臘語他都能簡單地說上幾句。

他們情願將時間耗在精神追求上,也沒有想方設法滿足其物質需求,這又是為何?這又不得而知,大概是物質乃身外之物,精神富足才能忘卻一切傷悲。

有時在想物質性與精神性有沒有先後?這兩者會不會衝突?但其實深入思考,這個問題就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物質可以昇華精神,精神可以在一個層面充當物質,先後順序也可以不存在,衝突也可以沒有。

發呆時坐看城市繁華 冥思物質與精神的意義


時代在不斷髮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的同等重要性,在不斷髮展自身的同時,不斷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輕鬆和愉快。

有人提出:當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到了一個特定的時期,人民的認識發展到一定程度,精神享受就會取代物質享受。可人類已經發展了五百萬年了,那所謂的communism還需要多久呢?社會更加和諧的局面還有多遠呢?

不過在如今的疫情期間,資本主義國家面臨人道主義危機,有錢人才有被救助的機會,而窮人只能發發視頻控訴。而中國一視同仁救助每一位人民由此穩定了由疫情帶來的動亂局面,獲得許多國家的讚賞。

所以說只崇尚物質,忽略精神追求也是不可取的。

我也好像找到了自己以後要去的方向,我也不再願沉迷這紙醉金迷的世界。

明明慢性與快節奏不相容,又何必強行融入?

本文由背影女孩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