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巴錫是成吉思汗的後人嗎?

黃工207


你好,我是究史學識,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要想知道渥巴錫是不是成吉思汗的後人,首先要從渥巴錫的身世背景說起。

1.渥巴錫(1743-1775)是 清代衛拉特蒙古土爾扈特部首領,阿玉奇汗的曾孫,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繼承汗位。

  1771年1月,渥巴錫率領本部17萬人東遷,回到其祖先的家園。7月到達西部蒙古,乾隆皇帝冊封他為烏訥恩素誅克圖舊土爾扈特部卓裡克圖汗,以其所部為舊土爾扈特部。

2.渥巴錫所在的土爾扈特部是蒙古族一個古老的部落。而成吉思汗則是蒙古族乞顏部的後裔,兩人分屬於不同部落,固然有親緣關係,但無血緣關係。另外,土爾扈特部的祖先王汗,名脫裡,是克烈末代首領,因受金國冊封為王,故稱王汗。其叔古兒汗舉兵攻打,迫使他逃走,投奔成吉思汗父親也速該,並結拜為義兄弟。也速該攻打古兒汗,趕跑了他,王汗再次即位。不久,他的另一個兄弟額兒客合剌在乃蠻部的幫助下將他推翻,奪取了汗位。也速該再次幫助王汗,趕跑額兒客合剌,把汗位交還給了他。1189年,鐵木真被推舉為蒙古部汗後,古兒汗再次攻打王汗,將他逼走並據其位。成吉思汗出兵趕跑古兒汗,將汗位交還給了王汗,汗位終於歸他擁有。鐵木真與蔑兒乞部發生衝突,向其求援。鐵木真創業之初,拜他為父,王汗也很高興認鐵木真為義子。

3.因此,渥巴錫並不是成吉思汗的後人,只是渥巴錫的先祖王汗收成吉思汗為義子,並沒有血緣關係。





究史學識


渥巴錫不是成吉思汗的後裔。渥巴錫屬西部蒙古土爾扈特部人,成吉思汗屬東部蒙古乞顏部人,二者間風馬牛不相及,毫無血統關係。

成吉思汗名鐵木真,孛兒只斤氏,東部蒙古乞顏部人。

蒙古人的祖先為公元五、六世紀生活於中國東北黑龍江上游額爾古納河流域的室韋人。在室韋諸多部落中,有一支叫“蒙兀室韋”,即蒙古人的祖先。

七、八世紀時,蒙兀室韋和其他一些室韋部落西遷,渡過呼倫湖,來到水草豐茂的呼倫貝爾大草原,遊牧於今蒙古國肯特山地區。百十年後,居住於呼倫貝爾草原南部的韃靼部落開始強盛起來。十世紀左右形成了韃靼部落聯盟,所有蒙古部落皆包括其中,稱為“黑韃靼”。一個多世紀後,韃靼部落聯盟解體,在廣袤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上出現眾多蒙古部落,其中較大部落為乞顏部、汪古部、克烈部、塔塔兒部、乃蠻部等。蒙古各部互不統屬,沒有統一的首領,如一盤散沙,互相攻掠,紛爭不休。

十二世紀末,乞顏部首領鐵木真開始兼併之戰。經過十餘年的浴血征戰,鐵木真終於統一蒙古各部,於1206年被擁戴為全蒙古之大汗,尊號“成吉思汗”。至此,蒙古民族便正式形成了。

西部蒙古於蒙元時稱斡亦剌,遊牧於札布汗河、科布多河流域及額爾齊斯河、葉尼塞河上游一帶。其中居住於色楞格河支流德勒格爾河以北地區的首領忽都合別乞曾多次參加對成吉思汗作戰的聯盟。1207年,忽都合向蒙古北征軍投降,並招撫各部林木中百姓,受封為全體斡亦剌四千戶之長,領地擴大至謙河上游(小葉尼塞河)。元末,斡亦剌已擴充至四萬戶。

明代稱斡亦剌為瓦剌;清代總稱西部蒙古諸部為厄魯特蒙古。

厄魯特蒙古初分佈於錫爾錫德河與葉尼塞河上游,經過長期融合與吸收周圍突厥語系各族及東蒙古諸部成分,至明末清初,形成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四大部及附牧於杜爾伯特的輝特部。

土爾扈特部為厄魯特蒙古四大部之一,遊牧於天山北路塔爾巴哈臺及額爾齊斯河中游迤西。明清之際,因厄魯特四大部統治者發生矛盾及沙俄南侵威逼,土爾扈特汗和鄂爾勒克遂率部西遷,穿越哈薩克,徙駐於額濟勒河(即今俄羅斯伏爾加河)中游西岸草原地帶。時額濟勒河中下游是一片荒無人煙有待開墾且無主的處女地。後來沙俄覬覦上這片沃土,便試圖控制之,雖遭到土爾扈特蒙古的抵制,然仍對其進行政治壓迫與經濟掠奪。

渥巴錫(1742或1743—1774)為土爾扈特部首領。乾隆二十五年(1760)十二月,渥巴錫繼其父敦羅布喇什,嗣為土爾扈特汗(一說為1761年)。時沙俄向額濟勒河流域大量移民,強制土爾扈特人改變宗教信仰,並對該部落無休止徵兵,企圖將其納為俄羅斯帝國行政區域。土爾扈特蒙古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渥巴錫遂密謀脫離俄羅斯,率領部族迴歸東方祖國。

1770年十二初一(公曆1771年1月16日),渥巴錫經過充分周密的準備,毅然起兵,率部發動武裝起義。土爾扈特蒙古消滅當地俄國駐軍,又分兵襲擊附近城鎮。次日,渥巴錫率領部族三萬三千餘戶、十六萬九千餘人,告別居住了一個半世紀之久的額濟勒河駐地,踏上回歸祖國的漫長征程(土爾扈特東歸時間有多說,茲取其一)。

渥巴錫舉族浩蕩東歸,迅速渡過烏拉爾河,進入哈薩克大草原。沙俄政府命令沿途正規軍圍追堵截,同時要求哈薩克出兵邀擊。由於沿途頻遭截擊封堵,渥巴錫不得已繞道巴爾喀什湖西南戈壁之地穿行,絕水草十餘日,皆飲牛馬血而行,加之疫病流行,人畜死亡大半。臺吉策伯克多爾濟率領百餘騎前鋒穿越戈壁後,沿沙喇伯勒,經吹河、塔拉斯河行進,總算於1771年五月二十六日同前往迎探之清軍在伊犁河流域察林河畔相會。

六月十三日,東歸英雄渥巴錫率領族眾抵達伊犁,與清大臣舒赫德等會見。至此,土爾扈特蒙古東歸祖國征程歷經七個月宣告結束。

土爾扈特蒙古為了民族生存舉族東歸祖國,可謂是悲壯的歷程。土爾扈特蒙古自俄羅斯駐地額濟勒河啟程之時,有三萬三千餘戶、十六萬九千餘人,經萬里跋涉,浴血奮戰,斷水草,染疾疫,人員折損嚴重,抵達伊犁時,存者僅約一萬五千八百戶、六萬六千餘人,不及半數;且衣不蔽體,憔悴枯槁,其狀甚慘。清政府大加救濟。

九月,土爾扈特汗渥巴錫等在木蘭圍場覲見乾隆帝。乾隆帝設盛宴款待渥巴錫一行;冊封渥巴錫為舊土爾扈特部卓裡克圖汗,統轄珠勒都斯舊土爾扈特蒙古烏訥恩素珠克圖盟南路四旗,即今庫爾勒一帶。

簡述蒙古族歷史,足見渥巴錫非成吉思汗後裔,二者之間並無絲毫血緣關係。


風光藝境


渥巴錫不是成吉思汗的後代,他們都是蒙古人。但是分屬不同的部落。所以渥巴錫和成吉思汗之間沒有血緣關係。

因為被準噶爾部打壓,土爾扈特首領和鄂爾勒克於清天聰三年(1629) 率部族25萬人離開塔爾巴哈臺輾轉西去,在伏爾加河下游定居下來。人們稱呼他們為“卡爾梅克"(流浪者),此地也從此被稱為“卡爾梅克草原”。

後來俄國葉卡捷琳娜二世不僅強迫土爾扈特人改信東正教,而且不斷徵發士爾惠特軍人作戰。陣亡子弟8萬餘人。萬般無奈下,背井離鄉140多年的土爾扈特人籌劃東歸。

公元1771年1月17日(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初二)清晨,土爾扈特按照計劃開始東歸。可惜的是,上蒼和他們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冰封大地的季節,伏爾加河卻沒有封凍。河西的7萬土爾題特人無法按計劃過河,27歲的渥巴錫只能向河西叩首作別,含淚下令東歸。宮殿、村落被同時點燃,168083 名士爾扈特人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東歸之路。

土爾扈特東歸令女沙皇雷霆震怒,她一方面對伏爾加河西岸的土爾扈特人嚴密封鎖,另一方面派出大批軍隊對東歸者圍追堵藏。

渥巴錫把近17萬人組成戰鬥隊形,派出堂弟巴木巴爾和將軍舍愣率領精銳開路,表兄達什敦多克和大喇嘛書庫爾羅桑丹增在兩翼護衛,老弱病殘走在中間,他和堂侄策伯爾多爾濟殿後。他們很快就越過伏爾加河與烏拉爾河之間的草原,然後穿過結冰的烏拉爾河,進入了大雪覆蓋的哈薩克草原。在那裡,他們付出了9000名戰士的代價,才擊敗了橫擋在必經之路奧琴峽谷的哈薩克騎兵,勉強渡過了第一道難關。

寒冷、疾病的蔓延、戰鬥的慘烈,東歸的土爾扈特人經歷了重重困境,終於在7月中旬抵達了魂牽夢繞的伊犁河谷。近17萬東歸大軍僅剩了66013人。歷時7個月,長達一萬里路途,土爾扈特人的東歸被稱為18世紀最偉大的長征。

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熱情接待了冒死東歸的渥巴錫,撥出20萬兩白銀和大量牛羊、布匹和糧食。將他們安置在綠草無邊、靜水如碧的伊犁河畔。渥巴錫被封為卓裡克圖汗,策伯克多爾濟被封為布延圖親王,舍愣被封為弼裡克圖郡王。

內蒙古電影製片廠以此傳奇拍攝了《東歸英雄傳》,再現了這一壯舉。

大部分土爾扈特人東歸祖國,而另一部分土爾扈特人因為大河沒有封凍未能東歸,被沙俄死死困在了伏爾加河西岸。後來成為蘇聯的卡爾梅克共和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