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實:大國扶貧展現大國擔當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扶貧減貧工作,在貧困治理道路上實現了三次歷史性飛躍。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創造了我國減貧史上最好成績,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新篇章,為全球扶貧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贏得了社會各界普遍認同和國際社會廣泛讚譽,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作為和擔當。

撫今追昔,鑑往知來。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扶貧減貧事業的歷史成就,凝練寶貴經驗與啟示,展望未來發展趨向,對於我們順利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中國特色扶貧減貧事業成就卓著

從扶貧減貧理念看,由區域漫灌向精準發力轉變。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貧困成因、貧困現象、貧困類型的變化,扶貧減貧理念也在實現方式、實現範圍等方面發生轉變。實現方式上,由“輸血”向“造血”轉變。新中國成立之初,以政府為代表的扶貧主體直接向貧困對象提供必需物資或經濟資助以解決短期性問題,本質是一種“輸血”式的社會救濟,這種方式容易形成“等靠要”的消極思想,不利於貧困群眾自我發展內生動力的培育。與“輸血”式扶貧不一樣,“造血”式扶貧理念核心要義是政府代表的扶貧主體通過投入一定的資源幫助貧困對象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培育特色產業,加強貧困地區和貧困農戶的自我積累和發展能力建設,健全扶貧脫貧長效機制。實現範圍上,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大水漫灌”的區域開發模式,能夠在短時期內推動致貧共性因素得到極大改善。進入21世紀,貧困縣投入平均化、扶貧減貧資金投放不到位、資源配置效能低下等問題的出現,明顯影響了扶貧減貧工作的成效。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理念,為精準識別貧困人口的基礎上以村、戶為單位實行精準、有針對性扶貧減貧提供了重要指導。實現主體上,由“單一主體”向“多元共治”轉變。長期以來,扶貧減貧工作具有明顯行政化色彩,扶貧資源單純依靠政府投入致使經費總量提高困難、資源難以優化配置、尋租現象明顯、返貧率居高不下、社會組織參與扶貧動力不足等問題比較突出。多元共治的大扶貧格局彌補了政府“一元主體”格局下“大包大攬”的缺陷,充分調動了各種社會力量的參與意願和積極性,實現了政府、市場、社會互動,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聯動,從而形成了全社會共同關注、支持、參與的良好氛圍。

從扶貧成效看,多措並舉實現扶貧“量”“質”提升。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扶貧減貧事業取得了偉大成就,在減少貧困人口、增進人民福祉、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增強貧困群眾發展能力和信心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實現了數量和質量雙提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奠定了堅實基礎。貧困群眾收入水平大幅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這不僅是脫貧攻堅戰役能否打贏的關鍵,更是激發貧困群眾增收的內生動力所在。2013年至2019年,832個貧困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長9.7%,比同期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個百分點。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出行難、用電難、上學難、看病難、通信難是長期困擾貧困地區發展的老大難問題,也是制約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的硬件障礙。通過產業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旅遊扶貧等新業態快速發展,貧困地區經濟活力和發展後勁明顯增強。通過生態扶貧、易地扶貧搬遷、退耕還林還草等,貧困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貧困戶就業增收渠道明顯增多,基本公共服務日益完善。貧困治理能力明顯提升。打贏脫貧攻堅戰,實質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貧困治理上的成功實踐和體現,涉及社會動員體系、政策體系、監測體系等方方面面。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駐村幫扶和大規模幹部輪訓,290多萬名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幹部到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幹部,不僅加強了基層基礎工作,提高了做群眾工作和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也為2020年後相對貧困的持續治理奠定了紮實基礎。

從扶貧世界貢獻看,為世界減貧貢獻中國智慧。作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及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我國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樣板”。中國減貧事業極大地加速了世界減貧進程。隨著2020年脫貧攻堅任務完成,中國將有1億左右貧困人口在現行標準下如期實現脫貧,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世界銀行數據顯示,中國減貧對世界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中國減貧事業為世界減貧實踐提供了重要借鑑。減貧是全世界共同話題,“中國式減貧”為全球減貧事業提供了可參考、可借鑑的路徑。中國共產黨將減貧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制定了明確的任務書和時間表,不斷探索和創新減貧方法。從最初的救濟式扶貧,到今天的精準扶貧,不斷提高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攜手消除貧困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於國家外交、援外大局以及“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和倡議,中國積極開展南南合作,舉辦論壇、政策對話、能力建設、人員交流、合作研究、技術援助等,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消除貧困,推動建立了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減貧交流合作關係,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建共享提供了重要典範。

中國扶貧經驗值得借鑑

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我國扶貧減貧事業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取得了重大進展和成就,也積累了寶貴豐富的經驗,從中可以得到一些規律性認識和深刻啟示。

始終堅持黨對扶貧減貧事業的集中統一領導。中國共產黨是領導各項事業前進的核心力量,中國的扶貧減貧事業始終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黨的政治領導為扶貧減貧事業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增強了扶貧減貧事業的方向感和聚合力;黨的組織保障為扶貧減貧事業提供了嚴謹縝密的組織結構和制度框架,確保扶貧減貧事業的統一性、高效性;黨的優良傳統和品質,確保扶貧減貧事業既勇於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又敢於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們黨在不同時期制定了“救濟式扶貧”“放權搞活”“以工代賑”“開發式扶貧”“精準扶貧”等扶貧工作方針,不僅推動扶貧開發取得巨大成就,也不斷豐富了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和理論體系。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扶貧開發理念。一方面,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一直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作為貧困治理的根本動力、參與主體和受益群體,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前提下,通過創新農業經營管理體制,實施所有權與承包經營權相分離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廣大貧困人口參與生產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根本上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了小康。另一方面,我們黨把實現人民共同富裕和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作為最高價值目標,堅持在扶貧過程中保障人民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使貧困人口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始終堅持充分體現基本國情。新中國的減貧歷程充分證明,必須堅持從基本國情出發,什麼時候脫離這個國情、脫離這個實際,就會犯錯誤、走彎路,甚至遭遇嚴重挫折,這也是最為深刻的經驗啟示。新中國成立之初,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大面積災荒加劇了貧困程度,黨和國家根據當時國情將扶貧減貧的重心放在瞭解決溫飽問題上。從改革開放到2012年,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髮展,黨和國家將扶貧減貧的重心戰略轉移到推動貧困地區和貧困農戶脫貧致富,通過普惠性的政策措施,使大部分地區和群眾受益。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審時度勢明確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將扶貧減貧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並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實現了從“大水漫灌式”的全面扶貧到“滴灌式”的精準扶貧轉變。

始終堅持“減貧組合拳”綜合治理貧困。新中國的扶貧減貧事業始終將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作為基本遵循,探尋治理貧困的科學方法。堅持頂層設計與具體舉措相結合,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對減貧方案進行了科學設計,不僅在戰略上明確了扶貧開發的基本方向,而且在路徑上促進了減貧舉措的落地實施。堅持保障性扶貧和開發式扶貧相結合,把扶貧開發作為脫貧致富重要手段的同時,兼顧將政策兜底作為擺脫貧困的根本保障,既保障扶貧對象基本生活又強化貧困群眾在扶貧開發中的主體作用,實現了多維度、多領域的扶貧協同。堅持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參與相結合,構建多元主體的社會扶貧體系,不但有利於調動各參與主體主觀能動性,而且有助於凝聚形成協同減貧的合力,實現扶貧主體間的高度集成和良性互動。

2020年後中國減貧戰略重點

2020年,中國將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消滅絕對貧困,這注定將載入人類發展的史冊。但消除絕對貧困僅僅是中國扶貧減貧事業的階段性成就,2020年後,中國的扶貧工作將從脫貧攻堅戰轉到鞏固脫貧成果、治理相對貧困的新階段,扶貧新戰略將實現從集中性減貧治理戰略向常規性減貧治理戰略轉型,扶貧重點將從解決農村貧困向解決城鄉減貧融合轉變,城鄉貧困治理將成為衡量鄉村振興實施質量和實現共同富裕的標誌性指標。

研究制定新的貧困標準。新的貧困標準是2020年後的貧困戰略制定的重要基礎。標準制定應以估算相對貧困人口的規模和分佈為前提,綜合考慮2035年社會主義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基本實現的目標,建立包含收入、教育、醫療、住房等多指標在內的多維度的城鄉統一的新貧困標準,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更加強調公平性原則。

構建城鄉統籌的貧困治理機制。2020年後的貧困治理將從過去的扶貧二元戰略框架和以農村開發式扶貧向城鄉統籌扶貧轉變。新的扶貧戰略需要構建國家層面城鄉統籌、多部門共同參與、協同治理的貧困治理機制,要進一步明確城鄉統籌扶貧體制的各個主體即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的職能分工,重視社會創新對城鄉融合的重要作用,加強地方政府的城鄉減貧統籌能力建設,強化對城鄉金融資源及社會資源的動員和協調。

健全基本權利公平為基礎的社會保障體系。隨著城鎮化加速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從農村進入城市,2020年後,城市貧困問題將更加凸顯。2020年後城鄉統籌的貧困治理必須健全以基本權利公平為基礎的社會保障體系,要強調兜底保障,實現低保標準與相對貧困標準的統一,進一步提高低保的瞄準性並實施嚴格低保審核和動態管理制度。要繼續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完善針對貧困人口的專項救助制度,制定針對特殊人群的救助政策。

建立適應包容性增長的財稅金融體制。建立健全促進包容性增長的財稅金融體制,是2020年後扶貧戰略可持續的重要保障。在財政體系改革方面,應打破財政分配城鄉分割、部門分割格局,加快建立與城鄉統籌的貧困治理體系相適應的財政體制;加快改進財政支出方式,進一步適應貧困人口生活和社會保障領域的需求。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貧困地區尤其是農村貧困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在金融創新領域,應加大農村金融供給,以再貸款、產業基金、產業鏈金融等政策扶持涉農經營主體發展,將免抵押免擔保的扶貧小額信用貨款政策的受眾面擴大至低收入群體。

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銜接。2020年後,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銜接重點與2020年之前有所不同,要更加強調鄉村振興的引領作用,以鄉村振興戰略激發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和外在活力,助力破解相對貧困,實現共同富裕。要繼續堅持以減貧為重點,以振興促進新減貧。要進一步做好投入銜接,為減貧和振興提供資金支撐,加大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力度,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地投向扶貧和鄉村振興事業。

大國大擔當。中國共產黨始終把貧困治理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內容。2020年以後,中國共產黨將繼續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根據相對貧困的特徵和宏觀環境的發展變化,科學制定新減貧戰略,完善減貧方略,優化減貧體系,推進貧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全球減貧事業發展付出更大努力,作出更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