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機制改造老小區

老舊小區改造,不是簡單的拆拆建建、縫縫補補,需要從管理、投入、運營、服務等各方面建立起長效機制。在實際工作中,有些事按部就班、照方抓藥即可,有些事則需要創新模式、精準施策來推動。正如邯鄲市的實踐探索一樣,既要改善“面子”,也要做實“裡子”。無論是“裡”是“面”,無論老路新法,都要牢牢把握一個核心理念:以人民為中心。

老舊小區因建造時間久遠,建設主體不同,導致普遍存在市政配套設施老化、公共服務缺失等問題,一些地方甚至還大量存在“三不管”小區。解決這些老問題,就得探索新辦法、建立新機制。比如,邯鄲市引入“智慧社區”理念,綜合提升老舊小區公共服務設施,並通過“9+X”的做法,滿足不同小區居民的個性化需求,正是貫徹了“用繡花功夫管理城市”的理念;引入“紅色物業”的管理模式,讓小區服務有人管、能管好,既體現了為民情懷,也豐富了基層治理的方法。

邯鄲市的老舊小區改造之所以得到群眾認可,受到推廣借鑑,正是因為當地堅持從實際出發,按照問題導向,圍繞群眾需求,創新工作模式,改出了群眾的好生活,改出了工作的新路子。比如,以群眾的滿意度來確定改造方案,評價改造質量,同時以基層主體機制來推進工作落實,使老舊小區改造工作能真正地接地氣、得民心。

老舊小區改造,是大事、是難事,也是長遠事,更是群眾身邊事。因此,需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更多符合當地實際的路徑和模式,進一步豐富城市管理機制,優化城市生活品質,提升群眾幸福指數。(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陳發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