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餌效應:為何同事間不要聊工資,相親要帶上比自己稍差的人?

入職時,領導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為了公司和你自己,千萬不要和同事談論工資。

你是否也有同感:我並不在乎自己能掙多少錢,但我非常在乎我的同事比我多掙多少錢。與能力差不多的同事比較,我一個月拿3000,同事拿2900,我會很開心;我一個月拿10000,同事拿11000,我會很難過。

我們都知道,這就是攀比心在作祟。可如何才能不被攀比心理左右?本文將揭示"攀比心理"的底層邏輯。


誘餌效應:為何同事間不要聊工資,相親要帶上比自己稍差的人?


1. 人們很少不做比較而做決定

第一次相親往往會以失敗而告終。別人問你,對方有哪裡不好?你說不上來,因為無從說起,只能回答,多相幾個,還可以挑挑。

人的大腦裡沒有價值計算系統,自然無法確定某件物品的準確價值。比如,你並不知道一瓶98年的丘隆河佳佈列葡萄酒要多少錢。

可是,當你有第二個相親對象(簡稱B)時,你就更容易做決定了。第二個比第一個(簡稱A)長得帥,我當然得選B。

人們雖無法確定單件事物的價值,卻會關注兩個同類事物的相對優劣。比如,你知道98年的丘隆河佳佈列葡萄酒一定比2020年的要貴。


誘餌效應:為何同事間不要聊工資,相親要帶上比自己稍差的人?


2.人們喜歡比較容易比較的事物

別人告訴你,A比B更有錢。這時你又犯難了,到底選帥但沒錢的,還是選醜卻有錢的?

人們會對難以比較的事物產生焦慮感,也就是"選擇恐懼症"。

有辦法簡化比較程序嗎?有,再插入一個選項,就像做幾何題時插入輔助線一樣。

B帶了他的朋友一起來相親。顯然,他的朋友比他醜,而且和他一樣沒什麼錢,因此,稱他為B-。

B和B-很好選吧,當然是選B(這就是簡化比較的過程)。而此時,由於A沒有A-來襯托,所以你很容易忽略A(前文說過,沒有比較一般不在考慮範圍內),而對B的優點產生更深刻的印象,因而選B 的概率會更大。

所以,你知道相親前該做什麼了嗎?

這就是誘餌效應:B-被當成是一個誘餌"安插"在A與B之間,讓你更傾向於選B。

同理,如果當初是A帶A-來相親,你便會傾向於選A。

誘餌效應:為何同事間不要聊工資,相親要帶上比自己稍差的人?


有人會利用"誘餌效應",在銷售中大做文章:

某品牌吸塵器的銷售代理商推出一款新型高科技吸塵器,售價2000元卻無人問津。人們會質疑:"什麼吸塵器賣這麼貴,到底好不好用?有錢不如買個掃地機器人。"

營銷專家想了一個辦法:再推出一款吸塵器,不僅體積比現有的大一倍,價格也貴一倍。

如此一來,消費者便有了比較:"雖然我不知道這款吸塵器究竟怎麼樣,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比旁邊這款又大又貴的要好。"那款高科技吸塵器銷量驟增。


3. 如果自己是B-,就會很難受

某公司決定公開了高管薪酬,讓所有人看到高管與普通職工收入差距之大,以便縮減高管的薪酬福利。

可是,公開薪酬非但沒有壓制高管的高工資,反而讓高管們互相攀比,高管們用"辭職"一再威脅公司加薪。

富人嫉妒的是比自己更富有的人。

這就是誘餌效應的負面影響:讓人產生攀比心理。

在公司開心不開心,有時並不取決於工資是否與工作量相匹配,而取決於同事的工資與自己的差距;生活幸福不幸福,有時並不取決於可支配收入的多少,而取決於你的親戚朋友能掙多少錢。

沒人希望自己是那個B-。如果成不了B,那就從其他方面找回優越感,當個A。


誘餌效應:為何同事間不要聊工資,相親要帶上比自己稍差的人?


4.適當"降級",消除攀比心理

假設你要買一支鋼筆,離你最近的這家店賣50元,而同事告訴你,10分鐘路程外有家店的同款鋼筆賣25元。多數人會選擇去打折的店。

假設你要買一個揹包,離你最近的這家店賣500元,而同時告訴你,10分鐘路程外有家店的同款揹包賣475元。多數人會選擇就近買。

同樣能省25元,為何買鋼筆時想省錢,而買揹包時卻不願多跑路了呢?

原因在於相對差價。買鋼筆能省一半的錢,而買揹包卻只省了5%。

這說明了,我們往往會侷限在一個"固定的參考系"裡。如何才能在買包時更願意省下25元?買個50元的包,等它打5折時,這個25元就很容易省下來。

同樣的道理,我們之所以會有攀比心理,是因為我們總是勉強地在"高階的參考系"裡生存。要想消除攀比心理,只需適當的"降級"就好了。

比如,在買車時,別精打細算如何貸款剛好能滿足月供,不妨買輛便宜的車,把剩下的錢去提升生活品質。不要和別人比較,因為即使你再優越,也永遠有人比你更優越,比是比不完的,不妨換個圈子,以及提升自己的幸福度。


本文為【《怪誕行為學》——為何我們喜歡比較和攀比】的讀書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