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五四精神 展棗莊青年檢察風采(三)

今年是五四運動101週年,為繼承和弘揚“五四”精神,深化棗莊市檢察院青年幹警愛國主義教育,在五四青年節即將來臨之際,市檢察院開展“跑出青春加速度 描繪檢察新藍圖”主題活動。

激昂青春,不負人民

弘揚五四精神 展棗莊青年檢察風采(三)

張斌

晚春初夏又一載,五月的陽光飽含熱情與活力,將五四精神灑向每個青年檢察干警的心田。“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人的青春短暫而寶貴,每年的青年節,我都會回顧這以往的收穫與成長。今年是第101個五四青年年,五四運動過去了 1個世紀,但是愛國志士們為國為民的奉獻精神、追求真理的決心和毅力,推陳出新的自信和勇敢,孕育在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之中,流傳至今,對我們仍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激昂進取的鞭策。

2014年參加工作至今,不經意間,我到檢察院工作已有6個春秋。至今回想第一次在單位值夜班,站在靜夜下的院子裡,抬頭仰望反射星光而熠熠生輝的檢徽及“人民檢察”四個大字時,內心依然充滿激動和驕傲,這是我可以為之奮鬥一生,奉獻一生的事業!這是我將要熱愛一生,守護一生的責任!作為檢察干警的一員,有過辛酸、也曾疲倦,但我從來不曾後悔,因為莊嚴的檢徽時刻閃爍心間,照耀過去、現在和將來,這種光芒時刻昭示著我們的使命和職責,彰顯著我們的價值和意義。

回想剛入職時,我對嚴肅、神秘的檢察工作充滿不安和好奇,但在領導和同事的熱情幫助和關懷下,莊重不失活力、團結又不失進取的工作氛圍使我很快融入檢察工作之中。我不僅學習到大量檢察實務知識,也深深感受到比而不周,和而不同的和諧環境,對檢察工作充滿熱情。初進檢察院之時,得知被分配到控申窗口部門,不免有些擔心自己難以勝任。因為作為剛走出校園的毛頭小子,檢察業務規範並不熟悉,又嚴重缺乏社會經驗,面對情緒激動各有訴求的上訪人,控申工作所要求的廣闊法的律知識面和人際交往能力對我來說極具挑戰性。所幸身邊有各位優秀的同事,他們認真進取的工作態度,優質高效的辦案能力,謙遜友善的處事方式,熱情周到的接訪技巧,讓我備受鼓舞。為了儘快適應控申工作要求,我積極努力學習控申檢察業務規範與技巧,在閒暇時間學習各業務部門和其他單位的規章制度,拓寬法律、社會知識面。為了對上訪人行為作出有效判斷,取得良好的談話效果,我經常翻閱關於控申接訪技巧方面的檢察期刊,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以便溝通交流,還學習一些簡單的應對來訪人生命安全突發事件的應急救護知識……逝水流年,控申崗位上一晃6年歲月,每一件檢察建議、每一張申訴書、每一次簡單的談話,每一例國家司法救助案件,甚至上訪人的一句真心感謝, 都是我成長的收穫。

如今生長在和平、民主、富強的新時代,我們沒有民族危難、列強入侵時的救國重任,但是肩負著社會改革、民族復興的另一份重擔。加入檢察隊伍,成為國家工作人員,我們有更多的機會為社會創造福祉,推動社會前進,但是也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在中國社會經濟轉型,國際局勢風雲變幻的大背景下,社會矛盾凸顯,各種不穩定因素劇增,檢察機關不僅擔負著保障憲法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法律監督職責,同時還要承擔起服務社會發展,化解社會矛盾的社會管理職能。新時代社會對檢察工作者的要求已經超出單純的法律適用業務,而是社會知識,社會交往能力,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為了滿足當代檢察工作對我們的新要求,為了使自己的青春更有價值,我將充分利用今後的每一天,全面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

  清代詩人鄭板橋曾有詩云:“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這首反映封建官員愛民為名的詩句,因其言辭殷切而廣泛流傳。如今在新的時代,以“執法為民”為己任的檢察干警,懷愛民之心,守愛民之責,辦利民之事,一定會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追隨習總書記“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誓言,“激昂青春,不負人民”,那就是對人民的無限深情!

青春夢 檢察情

弘揚五四精神 展棗莊青年檢察風采(三)

褚毅

一百多年前,一場以先進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震動了整個中國,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再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我們的祖國從屈辱和苦難中一路走來。偉大往往源於苦難,人民檢察院也曾在泥濘與坎坷中艱難前行,從被撤銷到恢復重建,檢察制度的發展從未一帆風順但卻愈挫愈勇。一代代檢察人薪火相傳、堅守信念,檢察隊伍才從小到大、從大到強。作為新時期的青年幹警,我們從前輩手中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就應該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跑好屬於我們的這一棒。

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檢察官是一個隨時需要充電的職業,面對不斷更新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我們隨時都會感到“本領恐慌”,因此要使學習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捕訴合一”對於青年幹警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面對陌生的領域,我們更要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充實自己,不斷學習,時刻保持危機感,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以過硬的本領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戰。

法律是冰冷的,但是人心是溫暖的。前段時間,網絡上有一篇點擊量很高的文章,題目是《你辦的其實不是案子,而是別人的人生》,文章中談到,我們是否在辦理的案件越來越來多,辦案技巧越來越純熟之後,就變得麻木,只是機械的走程序呢?讀過這篇文章之後,我常常思考,那麼我呢,我是司法流水線上一個冰冷的操作“工人”嗎?如果我在按照既定流程審查處理案件的過程中,願意傾聽犯罪嫌疑人背後的故事,認真考慮案件審結之後他們能否重新迴歸社會,那麼這個案件以及他們的人生會不會因我而從此不同。2019年底,我辦理了一起未成年人盜竊案件,審查案件的過程中,瞭解到犯罪嫌疑人小振系在校大學生,平時一貫表現良好等情況,案件初步滿足附條件不起訴的相關條件。但是因為涉及被害人較多且大部分經濟困難,想要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附條件不起訴,只有賠償被害人的經濟損失,才能達到良好的社會效果。起訴與不起訴,對一個未成年在校大學生來說,將是影響人生未來走向的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果。雖然當時正值年末,待結案件多,考核壓力大,但是與他的人生相比,我個人的困難是暫時的,是完全可以克服的。雖然聯繫多名被害人,溝通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的過程中經歷一些波折,但是最終通過我的努力,消除了被害人的顧慮,賠償了被害人的全部損失,多名被害人均對犯罪嫌疑人表示諒解。該案最終做出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不久前,我提審正在附條件不起訴考驗期內的犯罪嫌疑人,在提審的最後,我問他是否還有其他要補充的,他抬頭看了看我,說:“我想謝謝檢察院,想謝謝你。”這是我第一次從犯罪嫌疑人口中聽到謝謝兩個字,我會一直記得這兩個字,因為這兩個字提醒我,法律無情,人有情,應該帶著一顆溫暖的心,將心比心。

得其大者,可以兼得其小。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青年學生回信的時候提及這句話,鼓勵青年學生們將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去,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對於青年檢察人來說,這句話既是勉勵,也是指引。新時期,掃黑除惡、脫貧攻堅,我們踐行“立檢為公、執法為民”的誓言,牢記初心,不忘使命,在實現檢察夢的過程中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目標,美好願景都將從理想走進現實。

時間的流逝就是青春的流逝,歲月匆匆而過,或許平凡的我們沒有留下轟轟烈烈的故事,但是我們細緻嚴謹的辦案態度,守護公正的職業信仰,奔波於看守所與法院的忙碌身影,都將成為青春歲月中不可磨滅的印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新時代的青年檢察干警面對新機遇新挑戰,更應該腳踏實地,勇攀高峰,為新時期檢察工作貢獻我們自己的青春力量。

忠誠檢察事業,貢獻青春力量

弘揚五四精神 展棗莊青年檢察風采(三)

張天慈

今年,是我在檢察院工作的第五個年頭,回想第一次來到檢察院時,我還是個懵懂青年,第一次穿檢察制服時的激動,第一次下村走訪時的好奇,第一次辦案時的忐忑,第一次明白自己肩上擔負的是一份怎樣的使命……多少的第一次書寫的是我作為一名青年檢察官的開始,如今我已過而立之年,但依舊難涼熱血。在進入檢察院後,我先後在派駐檢察室、案管中心、偵監科、第一檢察部工作,當進入業務科室工作後,忙碌就成了一種常態。大部制改革後,作為第一檢察部的一員,主要承擔的是偵查監督和一審公訴的輔助辦案工作,在員額檢察官指導下,輔助檢察官開展各項檢察業務,在統一業務系統上走各種各樣的程序,進行權利義務告知、相關程序事項通知、文書的送達,提審犯罪嫌疑人;詢問案件當事人;草擬案件審查報告等法律文書;協助檢察官出席法庭。一件案子結束後,還要及時對案件材料進行整理歸檔。縝密的辦案程序和工作事項真是猶如山洪般湧來,有時候早上倒了一杯水,到了下班的時候還一動未動。說不羨慕別人工作清閒,不羨慕律師同學們衣著光鮮、拿高報酬,那是假的,而且有時候工作還得不到別人的理解,這些問題,也曾或多或少困擾過我,可是這幾年工作下來,我慶幸自己在困惑中從未停止過奮鬥的腳步,成長最快的日子,也是最辛苦的時間,只有不斷前進,才能在未來的某一天有柳暗花明的意外收穫。這份收穫也許是自己越來越充足的法律知識,也許是越來越舉重若輕的辦案能力,也許是案件當事人的感謝和他們臉上的笑容,當看到自己參與的案件圓滿宣判時,當嫌疑人受到了應有的懲罰時,當我能為社會公平正義貢獻一縷力量時,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董卿在一次演講時曾經說過:“人生有一首詩,當我們擁有它的時候,往往並沒有讀懂它;而當我們能夠讀懂它的時候,它卻早已遠去,這首詩的名字就叫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青春的底色永遠離不開奮鬥兩個字,唯有奮鬥過了,才能不留遺憾。百年五四,薪火相傳,熱血青春,永不凋零,作為一名基層檢察青年幹警,在司法改革的大潮之中,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加倍努力,不忘初心,忠誠檢察事業,貢獻青春力量,在新徵程上描繪出屬於我們這代人的檢察新藍圖。


來源:棗莊市人民檢察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