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B站後浪擊碎騰訊帝國的腐朽城牆:這是一場爭奪年輕人的戰爭

文章著作權歸本人所有,如需要公眾號等其他平臺轉載請私信聯繫,擅自使用一律視為侵權。

創作不易,喜歡的話可以點個贊,轉發一下,或者是打賞哦

最近這幾天,國內的互聯網文化行業可謂是熱鬧非凡。

一邊是騰訊那邊空降管理層,直接改變了閱文過去的運營思路,尤其是讓起點看起來淪為“資本的玩具”。

一邊則是B站發佈了充滿爭議的《後浪》,助力無數自媒體人寥寥百字刷讚賞到手軟。

可在大家發洩情緒的同時,是否也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

為何騰訊是在這個時候“吃相難看”,又為何B站要在此時“重新定義年輕人”呢?

先把結論說出來:

B站正在崛起為國內最有潛力的“年輕人消耗時間”的平臺。

與此同時,深陷大企業病的騰訊在錯過了短視頻機遇期之後,於內容領域全面陷入被動。

騰訊玩了多年的贏家通吃模式,導致錯過了短視頻,又在B站面前碰上軟釘子

只要是關注過騰訊發展,你應該會對這個互聯網巨頭的運營思路有所瞭解。

在通過早期利用QQ平臺大量吸引年輕人贏得驚人流量之後,騰訊開始了在多重領域的擴張。

面對不同領域的競品,一般來說騰訊會首先自行“開發”某種同類型的產品,利用龐大的用戶流量快速佔據該領域的市場,從而將大部分競品擠出行業,成為該領域少數的幾個玩家。

或者,唯一的玩家。

當B站後浪擊碎騰訊帝國的腐朽城牆:這是一場爭奪年輕人的戰爭

不過隨著騰訊體量愈發龐大,以至於前些年到了窮得只剩下錢的地步時……

與其自行開發,撒幣買買買也許是更加高效的選擇。

因此,我們經常能聽說騰訊又收購某個領域的公司,亦或者是成為某個品牌的最大股東。

如今閱文集團幾乎統治了網文市場,就是騰訊自行復制競品+收購行為的“教科書案例”。

當B站後浪擊碎騰訊帝國的腐朽城牆:這是一場爭奪年輕人的戰爭

那些年,國內也有不少內容市場的玩家,試圖和騰訊一較高下,例如百度和阿里。

但不知道為啥,後兩者的運營思路始終非常詭異,尤其是百度明明有機會讓貼吧成為國內最大的內容創作平臺,卻選擇了自我毀滅,現在淪為笑柄。

當對手都是豬一樣的操作之後,騰訊的文娛帝國看起來不可撼動。

全中國年輕人,只要能夠接觸網絡,就一定會成為給騰訊送錢的“羔羊”。

但正因為這種躺在床上都能賺錢的好日子,外加大量收購公司而造成人員不可避免地膨脹……

騰訊已經從當年那個青年馬化騰帶隊衝鋒陷陣的活力公司,逐步演化為臃腫而老邁的集團。

一切大企業病的特徵,都在騰訊內部出現。

如果你聽說騰訊不同部門之間的矛盾,可能比騰訊和競品的還要大,也千萬別覺得奇怪。

畢竟,人多了,自然會為了各自利益而戰,尤其在日入鬥金的大集團中更是如此。

這種“不思進取,勇於內鬥”的後果,就是騰訊放任頭條系的崛起。

當B站後浪擊碎騰訊帝國的腐朽城牆:這是一場爭奪年輕人的戰爭

2012年,年輕的張一鳴如同當年馬化騰那樣帶著幾個人的團隊,在簡陋的辦公室打造“今日頭條”的時候……

騰訊由於微信的誕生,看起來幾乎已經是無敵模式。

等到今日頭條的“推薦算法”模式迅速吸引大量網友之後,騰訊才意識到了情況不妙。

可這個時候,騰訊推出的企鵝號卻未能獲得預期成功,現在基本是半死不活的狀態。

既然複製不成,那就收購吧,關於騰訊試圖收購頭條的消息,也一度成為投資圈熱點。

可張一鳴卻不甘心當馬化騰的小弟:

當B站後浪擊碎騰訊帝國的腐朽城牆:這是一場爭奪年輕人的戰爭

更重要的是“抖音”的誕生。

這個產品有多大的魅力?

目前“抖音和tiktolk的全球下載量突破20億”。看清楚,是全球。

這是不思進取的騰訊所無法做到的事情。

抖音出場之後,眾多網友的時間都被用在刷短視頻上,根據《2019年抖音數據報告》顯示:抖音的日活躍用戶已經達到4億。

騰訊這次想要收購頭條,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為了應對抖音,騰訊推出微視,並且屏蔽抖音分享朋友圈,試圖用微信的流量繼續壟斷。

但結果很明顯,又失敗了。

當B站後浪擊碎騰訊帝國的腐朽城牆:這是一場爭奪年輕人的戰爭

從圖片上來看,雖然騰訊視頻依然有著較為強勢的表現,但短視頻才是最大贏家。

騰訊在微視方面碰壁,又馬不停蹄推出“視頻號”,這本身就是感受到危機的體現。

所以騰訊除了自己玩之外,還大手筆投資抖音的最大競品——快手。

可問題就在於:騰訊對快手的投資,並不足以讓快手成為“騰訊子公司”。

巧了,B站也是如此。

作為能夠一個大量吸引年輕人的平臺,B站數據快速增長,當然會讓騰訊產生興趣。

所以,騰訊早在前兩年就已經投資B站,截至今年2月份,騰訊以18%佔股成為了理論而言的B站第二大股東。

但也只是18%而已。

對此也已經有相關的報道進行過分析:

當B站後浪擊碎騰訊帝國的腐朽城牆:這是一場爭奪年輕人的戰爭

看到沒,B站絕對話語權依然是在陳睿、徐逸和李旎的鐵三角手上,從未改變。

與此同時,B站還積極吸納了騰訊在多個領域的最大對手——阿里入股。

當B站後浪擊碎騰訊帝國的腐朽城牆:這是一場爭奪年輕人的戰爭

最近一陣子,更是讓世界娛樂巨頭索尼成為了又一個重要股東。

我不知道索尼的入股是否導致騰訊持股進一步被稀釋,但B站的種種動作已經表明:

騰訊可以跟我合作,但別想讓我當小弟。

這一點,對始終堅信自己早就壟斷中國文娛產業的騰訊而言,恰恰是致命的。

騰訊在文娛上的優點,B站都有或將有;騰訊在文娛上的“負擔”,B站卻沒有

當B站後浪擊碎騰訊帝國的腐朽城牆:這是一場爭奪年輕人的戰爭

我前面提過,騰訊通過多年的競品複製+買買買策略,已經幾乎壟斷了中國文娛市場。

網文方面,閱文集團光靠起點中文網,就足夠成為領域的龍頭老大,根本無人能夠超越。

動漫方面,騰訊動漫財大氣粗,一方面購買諸如《海賊王》《名偵探柯南》等知名日漫,一方面也花大錢扶持國漫,一度出現了“只要會畫畫,都能上騰訊動漫賺錢”的場面。

遊戲方面,光是一個《王者榮耀》就能大賺特賺,令製作團隊早早實現財富自由。

影視劇方面,企鵝影視搭配騰訊視頻的模式,同樣打造了眾多高收視率、高票房的作品。

按說,中國文娛市場已經大結局了。

那麼為何最近騰訊卻急吼吼地,想要對網文動刀呢?

這就是抖音強勢崛起,與B站“不肯歸降”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文娛市場非但沒有大結局,騰訊反而成為了落後的一方!

因為在文娛方面,騰訊始終都是“花錢砸市場”的傳統做法。

這等於是一種騰訊自上而下指揮創作者的行為,需要耗費的成本與時間都非常驚人。

可光靠撒錢,騰訊動漫並沒能誕生特別多的頭部作品,絕大多數動漫質量乏善可陳,投入與回報根本不成正比。

如果國內沒有抖音等競品,騰訊可以慢慢玩,反正砸出去的錢最終還會翻倍賺回來。

但如果其他平臺的內容已經吸引了大量網友關注,“撒幣動漫”就顯得不合時宜。

這也是為何之前出現“騰訊動漫稿費風波”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網文領域同樣如此。

其實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網文興起完全是一種時代必然的產物。

在本世紀前二十年,國內移動互聯網發展經歷了從2G到5G的轉變。

而在2G時期,很多人一個月也就幾十兆流量,看視頻甚至圖片都是一種奢侈。

為此,一本網絡小說往往只需要幾兆流量,自然迎合了大家的剛需。

可正因為那個時候娛樂方式太少,再加上創作者們往往需要通過讀者打賞、訂閱的形式來獲得幾乎所有收入……

所以網文必然存在著動輒幾百萬字的情況,甚至上千萬也不在少數。

可是,現在呢?

5G普及尚需時日,但是4G技術成熟,就足夠網友們每天刷上幾個小時的視頻了。

在這種情況下,閱讀幾百萬字的網文,就很容易讓人望而生怯。

而且,大部分網文很難讓人做到每天追更。

因為單篇信息量太少,大多數人都習慣於“養肥再看”。

再考慮到經歷過網文鼎盛期之後,很多讀者的口味早就被“養刁”,小白文直接會被拋棄。(可以參考毒舌的龍空論壇)

甚至再加上作者可能會太監的風險……

這樣一來的話,除了少數頭部大人氣作者能夠從開新書的第一天就擁有足夠收入之外,大多數中小作者其實只能依靠平臺補助來維持創作生活。

對騰訊而言,這樣的性價比實在是太差了。

因此,通過改變模式,變相放棄大部分的網文創作者,這是騰訊資本運營的必然選擇。

當B站後浪擊碎騰訊帝國的腐朽城牆:這是一場爭奪年輕人的戰爭

對了,即便有《慶餘年》這樣的網文作品順利製作影視劇,但是:

如果要將整部作品全部拍完,恐怕至少是一個週期為好幾年的大項目。

製作成本可想而知。

而萬一演員們再出點么蛾子,例如參演的肖戰現在被各種官媒點名……

可能前期大量投資就打水漂了。

《慶餘年》字數是370萬,看起來很多,但是在眾多經典的網文當中並不算“長篇”。

改編這部作品尚且難度頗大,其他的呢?

據說要出動畫大電影的《凡人修仙傳》,700多萬字。

想拍完?那得家祭無忘告乃翁了。

網文資源,在某種意義上其實成為了騰訊的“雞肋”。

放棄吧,還是有很多優秀作品值得挖掘,用好了一樣能夠賺大錢。

不放棄吧,風險實在難以控制,而且IP開發難度大,很容易虎頭蛇尾。

所以騰訊對閱文管理層的人員大換血,說白了就是:

我雖然不會明確放棄網文,但網文是要被邊緣化的,不可能再給予更多扶持。

回過頭來,我們看看B站。

動漫領域,B站在日本新番動畫這塊兒,基本上已經是壟斷了國內市場。

一部新番不在B站播出,就告別話題性和討論度了。

同時,B站專門開闢了“國創區”,鼓勵國漫創作者積極上傳作品。

同時B漫則更多地購買日本漫畫的版權,其日漫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騰訊動漫。

如果說在過去,騰訊動漫還可以利用B站平臺發佈最新動畫,從而擴大影響力的話……

現在B站毫無疑問是騰訊在動漫方面的競爭對手。

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

《一人之下》第三季選擇了在騰訊平臺播放,而不是B站。

當B站後浪擊碎騰訊帝國的腐朽城牆:這是一場爭奪年輕人的戰爭

如果說只是為了提升作品影響力和口碑,騰訊繼續和B站合作是更理想的選擇。

畢竟無論是騰訊視頻X一樣的觀看體驗,還是X一樣的彈幕質量……

拿什麼跟B站比?

但如果彼此成為了對手,這麼幹只能是給B站加分。

今後騰訊動漫推出的新作,恐怕也都會跟B站說再見,寧可不要更多流量,也不給B站沾光。

而且B站這些年也在佈局動畫領域,早早地開闢了日本分公司,宣佈多部動畫化的企劃。

當B站後浪擊碎騰訊帝國的腐朽城牆:這是一場爭奪年輕人的戰爭

而遊戲這塊兒,雖然現在騰訊依然是個龐然大物。

可大家仔細閱讀一下索尼入股B站的動機:

雙方還將在多個領域展開合作,尤其是動畫和移動遊戲領域

B站自上市之日開始,就從來沒有忽略過遊戲市場的開發。

有了索尼加持,可想而知B站又將推出更多高品質、趣味性更強、更容易走出國門的作品。

當B站後浪擊碎騰訊帝國的腐朽城牆:這是一場爭奪年輕人的戰爭

顯然,這又會是騰訊未來的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

至於影視劇這塊,雖然B站還沒有特別多自己開發的計劃。

但是,B站也已經開啟了買買買模式,將大量曾經下架的影視劇重新買了回來,反響驚人。

聯想到前幾年B站一度大量下架影視劇,當時網絡上哀鴻遍野,人人高呼良心小破站完蛋了,廣X局迫害嗶哩嗶哩,國將不國……

再看看今天他們開噴B站的樣子,對比一下特別好玩。

有了影視劇回購產生的流量保證,B站完全可以依靠和影視公司搞流量分成獲益,輕鬆賺錢。

哦別忘了,B站還沒有網文這個“負擔”。

總結:騰訊在文娛上的優點,B站都有或將有;騰訊在文娛上的“負擔”,B站卻沒有。

B站的“後浪”潛臺詞:騰訊,你老了

關於B站推出《後浪》視頻這件事,網絡上眾說紛紜,但99.99%是純粹情緒,毫無價值。

我在之前一篇文章裡解讀過,其實該視頻的真正受眾是已經步入中老年的“前浪”,而真正的目的在於吸引更多“前浪”大佬們關注B站,投資B站。

但也許這樣的解讀還不夠完全,畢竟:

為何B站偏偏在今年這個時期發出“後浪”宣言呢?

我們來看數據:

當B站後浪擊碎騰訊帝國的腐朽城牆:這是一場爭奪年輕人的戰爭

整個春節期間,嗶哩嗶哩已經成為網友們人均使用時長最多的APP,遠遠超過了騰訊視頻。

能夠吸引用戶們關注B站的,除了平臺購買的大量動漫、影視劇之外,還有一個騰訊根本無法複製的特點:

百大UP主陣營,以及百名之後成千上萬的UP主。

當B站後浪擊碎騰訊帝國的腐朽城牆:這是一場爭奪年輕人的戰爭

這些UP主當中,至少絕大多數人並不是B站花重金邀請過來的。

他們很多曾經都是你我這樣普通人,甚至還是生活在社會下層的“三和大神”。

可是,因為B站擁有著極為罕見的用戶活力,能夠讓一位新人憑藉有趣的創作,迅速成為百萬粉絲UP主,快速完成變現……

因此無論是普通人也好,已經成名的創作者也罷,都自發地湧向B站,大量創作內容。

對B站來說,內容製作成本幾乎為0,但質量完全不需要讓人擔心。

畢竟用戶們是用關注三連投票啊。

當B站後浪擊碎騰訊帝國的腐朽城牆:這是一場爭奪年輕人的戰爭

而且,即便這種良好趨勢已經開始頻頻遭遇“黑公關”的影響……

但至少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B站的整體內容質量只會越來越高,吸引越來越多的創作者。

還記得我說過的嗎?騰訊的內容創作,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指揮”。

企鵝不差錢,可以在過去如此任性,但這種做法不能和B站那樣,培養大量自主創作的人才。

B站一個500萬點擊的視頻,也許製作只需要1~2天,成本不到幾百塊,還不用B站掏錢。

而騰訊同樣(真實)數據的視頻,製作週期或許長達數月,成本百萬起步,還得自己承擔。

連小孩子都知道,自主學習的效率肯定比被動學習高。

騰訊又如何不清楚自己面臨的挑戰呢?

但B站的策略完全是一種陽謀,赤裸裸地展現給騰訊看。

而騰訊卻已經船大難掉頭,想要重新打造一個類似B站的平臺,根本是天方夜譚。

更讓人覺得厲害的,是騰訊與B站在中老年群體之中有著完全不一樣的口碑。

只要騰訊上了社會新聞,十有八九都是小孩子偷家裡錢去打遊戲,類似於曾經“開寶馬的都是暴發戶”的刻板印象。

《王者榮耀》有多火,在家長的眼中就有多可恨。

而B站,不管這次《後浪》在網上年輕人群體中有著怎樣的口水,可中老年人們卻紛紛看後十分感動,積極踴躍地在朋友圈轉發,甚至讓自己的孩子也去看。

再加上:

當B站後浪擊碎騰訊帝國的腐朽城牆:這是一場爭奪年輕人的戰爭

B站通過不斷吸收教育類的資源,讓孩子們(甚至家長)可以上“小破站”學習知識。

B站分享大量愛國主題視頻,成為了青少年群體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B站成為了引導年輕人思想的平臺,現在大批官媒、政府機關、高校紛紛入駐……

這些特點,都註定了B站將長期贏得良好的社會口碑,甚至很多人會主動讓孩子去上B站。

這一切,都是騰訊做不到的。

因此,當B站通過疫情特殊時期的洗禮,徹底征服了萬千網友之後……

自然可以通過《後浪》視頻,一方面吸引到更多“前浪”的關注與投資,從而強化對騰訊持股的稀釋力度……

另一方面,也是對騰訊正式下了戰書:

騰訊,你老了。

想掙錢可以,但是必須跟在我後面。

接下來,是屬於小破站的時代了。

當B站後浪擊碎騰訊帝國的腐朽城牆:這是一場爭奪年輕人的戰爭

誠然,就算B站愈發強勢,但想要徹底“幹掉”騰訊在文娛上的影響力,還是有很大難度滴。

而且從競爭角度來說,如果B站某天真的一家獨大,就必然會走上騰訊老路,如現在很多情緒化文章評論《後浪》的那樣,覺得B站變得無恥了。

這是資本運作的特徵,不是老大姓陳或者姓馬就能改變。

如果騰訊能夠及時調整,通過靈活的方式緩解大企業病,並且打造和B站競爭年輕人以及創作者的新模式……

那麼,抖音、B站以及騰訊這種三巨頭模式,或許會讓中國的內容創作走向更加健康的未來。

進而共同完成文化輸出、面向全球植入軟實力的中國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