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克·弗洛伊德之前

四月出的迷幻特刊,公社断断续续推过几次,到现在还有人问我,这本杂志究竟讲了什么。

我再写一次。

时间回到1967年,你应该记住这一年。平克·弗洛伊德在那年八月发行了第一张专辑《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锡德·巴雷特时代纯正的迷幻特典,而中文世界事关平克的迷幻摇滚神话,大概就诞生于这一年。

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一提及迷幻摇滚,很多乐迷脑子首先蹦出的,甚至唯一能蹦出来的,就是平克·弗洛伊德,或更精确点说,那张《月之暗面》。仿佛提到三棱镜折射出的七色彩虹,就算是加引号的“迷幻摇滚”同道中人。

实际上《月之暗面》诞生于七十年代中期,那时候赋予平克迷幻之名的锡德早已退隐,Roger Waters和David Gilmour时代的平克,艺术摇滚比迷幻摇滚更贴切。你认真听,仔细了解,《月之暗面》纯粹的“迷幻摇滚”成分,并不比平克其他任何一张专辑多。

大家众口称许的所谓“迷幻摇滚”,在《月之暗面》之前很久就已淡出,但吊诡的是,中文世界早年窄化的传播路径导致的尴尬认知局面和错位崇拜,在新时代直接被简化成了平克·弗洛伊德=迷幻摇滚的统一刻奇。

平克·弗洛伊德之前

锡德·巴雷特

平克·弗洛伊德之前

《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

平克·弗洛伊德的迷幻,要回到六十年代,而“迷幻摇滚”本身的兴起,早在平克·弗洛伊德之前。

同样是1967年,1月,大门乐队(The Doors)发行了第一张专辑,也是乐队最重要的专辑之一《The Doors》;1月20日,滚石乐队发行了专辑《Between the Buttons》,整张专辑宛如致幻剂般的歌曲标志着英伦布鲁斯摇滚的正统传人也开始玩起了迷幻风;2月1日,杰弗逊飞船推出了“旧金山之声”的代表专辑,同时也是六十年代最重要的迷幻摇滚专辑之一,《Surrealistic Pillow》;五天以后,“飞鸟”(The Byrds)发布了里程碑式的《Younger Than Yesterday》;5月11日,迷幻摇滚先驱“乡村乔和鱼”(Country Joe & the Fish)发行了专辑:《Electric Music For the Mind & Body》;一天后,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及其乐队Jimi Hendrix Experience发行了划时代的《Are you experienced?》......

以上任何一张专辑单拎出来,都可以认为是奠基“迷幻摇滚”这一风格/流派的重要作品,他们都早于平克·弗洛伊德第一张专辑问世。

平克·弗洛伊德之前

《Surrealistic Pillow》

平克·弗洛伊德之前

蒙特利音乐节上的亨德里克斯

实际上如果你稍微去了解一下,就知道杰弗逊飞船、乡村乔和鱼、吉米·亨德里克斯,和同期的感恩而死、水银信使、詹尼斯·乔普林和老大哥与控股公司等乐队和歌手组成的“旧金山之声”,发轫于美国加州海特-阿什伯里社区,抗衡“英伦入侵”并启蒙了后世诸多摇滚流派的“旧金山之声”,才是“迷幻摇滚”正宗。

比如杰弗逊飞船的《White Rabbit》被公认为六十年代的迷幻圣歌,感恩而死乐队开了嗑药后登台、一边嗑药一边演出的先河,乔普林和亨德里克斯甚至因迷幻药而死。

而所谓“迷幻摇滚”,并非横空出世,也并不全部指向风格迷幻、歌词迷幻、现场演出迷幻,“迷幻摇滚”最开始被冠以“迷幻”之名,源于当时在加州持续了近三年年的迷幻药文化。

先有迷幻药,后有迷幻摇滚。

没有六十年代中后期迷幻药的传播、迷幻药文化的兴起,很难说是否还能诞生后来的迷幻摇滚。

迷幻药,主要就是指LSD,而被人尊称为“斯坦利三世”的“地下化学家”奥斯利·斯坦利(Owsley Stanley),是六十年代迷幻药/LSD风靡西海岸的始作俑者。

1967年6月的蒙特利音乐节,激发亨德里克斯作出点燃吉他壮举的“Monterey Purple”(《Purple Haze》是一次明显的致敬)便是斯坦利三世的合成成果;“人类大集会”上人人喜闻乐见的300000剂“白色闪电”(White Lightning),也是他的招牌产品;他让肯·凯西(也就是写出了《飞越疯人院》的作者)和“快乐恶作剧者”横跨美国分发LSD的嬉皮巴士之旅成为可能,几乎每一次“酸剂测试”,用的都是他的产品;他还是感恩而死的音响师和迷幻药导师,以纯净高质量的LSD供应感恩而死六七十年代每一场实实在在致幻了的现场演出。

如果说迷幻摇滚生于1967年,而催生出迷幻摇滚的迷幻药文化,可能就要追溯到1965年5月,斯坦利单枪匹马,带着3600颗极纯的LSD胶囊,来到了旧金山湾区。

平克·弗洛伊德之前

斯坦利三世(左)和感恩而是主唱杰里·加西亚(右)

平克·弗洛伊德之前

“酸剂测试”海报

平克·弗洛伊德之前

“酸剂测试”现场

而继续往前追溯,斯坦利钟爱的LSD,效力并不仅限于斯坦利。

在斯坦利之前,前哈佛教授蒂莫西·利里,在六十年代初就已经致力于LSD在全美的普及。

前哈佛心理学教授利里,在“哈佛赛洛西宾项目”(赛洛西宾是裸盖菇素提取物)不久初试LSD,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直到七十年中期被通缉最后入狱,有十数年时间,他在美国不遗余力推介LSD——当时还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种化学合成物的药力——某种程度上讲,加州迷幻药文化是利里推行LSD的附属产物,更别提作为迷幻药文化次生产品的迷幻摇滚。

1967年“人类大集会”,正是他提出了贯穿六十年代的嬉皮口号

“Turn on,Tune in,Drop out.”

而这句话的灵感来源不是其他,正是让利里从顶尖高校的心理学教授转变为迷幻药导师的LSD。

那么LSD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从LSD诞生,到LSD传播,再到迷幻药文化兴起直至启发迷幻摇滚,其中究竟有怎样的故事?

这便是公社迷幻特刊想要讲述的内容:

就 地 飞 行 指 南

(END)

平克·弗洛伊德之前

在“人类大集会”上

平克·弗洛伊德之前平克·弗洛伊德之前
平克·弗洛伊德之前平克·弗洛伊德之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