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養良育(總序222):早上起來又哭喊著“我要媽媽!”

出生第1091天(一)(總序222):早上起來又哭喊著“我要媽媽!”

今天早上媽媽上班走地早,她醒來的時候媽媽已經出門了。當她發現只有爸爸和奶奶在家時,她又開始無厘頭的大哭,一邊哭一邊喊“我要媽媽,我要媽媽,我不要爸爸,我不要爸爸,不要奶奶,奶奶走,奶奶走。”奶奶說在最近的一個月裡,當我們上班走後只有奶奶在家時,她醒來後總是會哭鬧一陣子,而且是那種非常傷心的哭。她會一邊哭一邊喊“我要媽媽,我要媽媽,不要奶奶,奶奶走······”,但是,她從來沒有哭喊著說要爸爸。我在家時她也會哭喊著“我要媽媽,我要媽媽,不要爸爸······”;當醒來時發現只有媽媽在家的時候,她一般不會哭喊,頂多是要點好吃的小食品開心一下。為了儘快解決她的哭喊問題,我像以前一樣撥通了媽媽的電話。她聽到了媽媽的聲音情緒平穩了許多。大約十多分鐘後,她衝著我喊“爸爸抱,爸爸抱!”臉上又重新露出了笑容。

慢養良育(總序222):早上起來又哭喊著“我要媽媽!”


這個現象說明一個問題:媽媽對她來說非常重要,起到的作用也舉足輕重,但是在她心中留下的印象還不深刻。當她早上睜開眼睛發現媽媽不在家的時候,她並不確定媽媽是否還能夠回到她身邊。隨之媽媽在心中的印象會變得模糊,這更加加重了她對失去媽媽的擔心。從客觀事實角度講,媽媽只是去上班,晚上下班後會去接她回家,然後陪她洗漱和睡覺,並不存在媽媽再也回不來的可能性。不過,在兒童心中永遠都有兩個事實:客觀現實和心裡事實。媽媽不在眼前這是客觀事實;擔心媽媽可能不會回到身邊是她的心裡事實。雖然心裡事實是她想象出來的,但她的情緒受到這種想象的影響很大。這反應出來她和媽媽之間最基礎的信任感和依戀關係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在以後的撫養過程中不斷改善。當聽到媽媽的聲音後,她確認媽媽只是暫時不在眼前,並沒有永遠消失,所以她的情緒很快平穩地了下來。這個表現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上述的猜測。

慢養良育(總序222):早上起來又哭喊著“我要媽媽!”


無論她早上醒來時我在不在家,她都不會哭喊著要我在身邊。這並不是說家裡面爸爸的角色不重要,而是因為我即使不在她眼前,她也不會擔心我會永遠消失。她從出生到現在,只要有時間我都會跟她一起,從衝奶粉、換紙尿褲到如廁訓練、講故事再到讀繪本和搭積木,還有寒暑假的陪伴,我已經在她心中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象。可能是平時媽媽要上班,下班回來後還要忙家裡家外的事情,所以深度參與她生活每一個細節的時候要少一些,因此在她心中形成持久恆定印象的時間需要更長一點。親子依戀關係的形成是一個情感相互依存並長期浸潤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以操之過急。即使錯過形成依戀關係的最基礎時期(一歲以內)也不用灰心喪氣,後續良好的養育過程可以對其進行相當程度的彌補。一旦親子間優質的依戀關係形成,它對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結構和健全的心理功能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更多關於依戀關係的詳細內容推薦大家閱讀兒童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所著的《依戀三部曲》。(2016.7.19)

慢養良育(總序222):早上起來又哭喊著“我要媽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