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會讓小兵韓信做大元帥?

肆草堂主人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劉邦之所以會讓沒有名氣的小兵韓信做大元帥,我分析出以下幾點拙見。

一,劉邦相信蕭何,韓信也相信蕭何

首先蕭何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他一直追隨劉邦打天下,同時蕭何和劉邦又是同鄉。而且蕭何的能力,劉邦也是心知肚明,他知道蕭何在看人方面眼光不會差。劉邦也知道蕭何在多年執政漢國內政情況下,能力是越來越高。所以說劉邦在聽到蕭何是極力的推薦,大力的推薦,把韓信誇成了一個可以同白起,可以同王翦,可以同廉頗,可以同李牧這樣的人相提並論的將領的時候,劉邦他是動了心的。但是,劉邦也同樣對韓信半信半疑。當年,韓信離開項羽,來會見劉邦,發現劉邦在洗腳的時候接見他,頓時韓信覺得劉邦乃一介匹夫,不可共謀大事,一氣之下,離開蜀地。這才有後來的蕭何月下追韓信。蕭何一番苦勸,並給了他很多許諾。這才答應留在劉邦身邊。若不是韓信相信蕭何,以他的決心,他是不會回去的。

二,劉邦以此舉動,廣招賢士

劉邦不問出處,選擇韓信做三軍統帥,能更加刺激想擇一明主建功立業的有志之士。在那個動盪的時代,誰不想建立功績,青史留名。劉邦和其他的主君一對比,當然是劉邦這邊的優勢更明顯。

三,劉邦是個優秀的領導者。

劉邦和項羽最大的差別在於,劉邦雖然懷疑你,不信任你,但他會採取對自己治理國家好的意見。而項羽雖然信任人,但有時往往不會採取你的意見。鴻門宴就是個最好的例子。項羽是非常信任他的亞父,但是他卻沒有采取殺劉邦的意見。劉邦在各個方面或許都比不過項羽,項羽出身名門,文韜武略,而劉邦卻是沛縣的一個亭長,整天遊手好閒,就是個地痞無賴。但,最後卻是劉邦得了天下,儘管劉邦處處不如項羽,但是他的領導能力卻要比項羽高出很多,用人不疑,審視奪度,善聽諫言。


蒲食坊


劉邦沒發跡前只是個社會底層的混混,但他的腦子卻又是十分的聰明,他對那些身居高位但又沒什麼真本事的人是十分的鄙夷,即便在親眼見到秦始皇時,他想到的也只是“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一副欲取而代之嘴臉。

自視甚高,蔑視權貴的傲氣已經滲透進了劉邦的骨子裡,他是不會以社會地位的高低來判斷和使用人才的,所以對破格使用韓信不存在心理障礙。

再就是跟隨劉邦打天下的老弟兄們能力有限,衝鋒陷陣還可以,但要指揮千軍萬馬戰必勝攻必取,那就別指望了,這些粗人還真沒有一個人能勝任大將軍一職。

而蕭何和張良等謀士也只能運籌幃幄,對親自指揮大兵團作戰則是外行。

使用韓信不僅可以讓那些基層的軍官和士兵看到加官進爵的希望,從而提高戰鬥力。更為重要的是,這個位置上萬萬不可出現當初任用雍齒那樣的失誤,韓信做為新人,相對來說要更容易控制。

使用韓信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避免內耗,樊噲、周勃等人資歷和帶兵能力均相差無幾,任用其中任何一個人為大將軍,其他眾將都會產生牴觸心理,將產生可怕的內耗,而使用韓信則可避免此問題。

韓信又是蕭何和夏侯嬰極力推薦的人物,劉邦最大的特點就是能聽得進勸告。

能讓蕭何和夏侯嬰佩服得五體投地的人,在劉邦的印象裡好像還從來沒有過,既便是對劉邦本人,他倆也不曾有過這樣的欽佩表現。

劉邦是以會用人而聞名於世,否則韓信也不會拋棄如日中天的項羽而來投奔失魂落魄偏居一隅的漢王。

所以,當蕭何氣喘吁吁的將韓信追了回來的時候,劉邦才認真的重新審視韓信。

劉邦是個大手筆的賭徒,既然蕭何和夏侯嬰都看好了韓信這個賭注,他就沒理由不賭上一把。

劉邦清醒地知道,如果再沒一個帥才來力挽狂瀾,以自己的現狀很難再有出頭之日。

所以當蕭何把韓信這棵救命稻草拋給他時,他雖存有疑慮,但絕不會放棄,一個溺水的人是不會放過任何活命的機會的。


大河橋下流


韓信拜將,主要受到丞相蕭何舉薦!

劉邦多次面對蕭何舉薦,都並未重用韓信,很重要一點是凝聚軍心,因為漢軍前往蜀地士氣低落,軍中換將不僅將領有異心,連普通士兵也會產生不安,劉邦漢軍依靠將領征戰多年,沒有空缺留給韓信,若貿然換將會留下“忘恩負義”的罵名。


蕭何與夏侯嬰舉薦韓信,源於韓信戰陣兵書對答如流,更曾在霸王項羽帳下為幕僚,未來漢軍劉邦主要對手就是項羽,韓信對項羽的軍事戰術極為熟悉,“知己知彼”絕對是戰勝楚國的專業人士,如果被其他諸侯獲得,將會成為漢軍潛在威脅,重用韓信利大於弊。

劉邦想給韓信校尉,蕭何不同意,加封為將軍,蕭何仍不滿意,因為蕭何知道漢軍內部抱團,韓信易被排擠埋沒才能,以辭職迫使劉邦加封元帥,並且隆重登臺拜將,徹底滿足韓信的虛榮心,使韓信東出“十面埋伏”擊敗項羽,成為西漢王朝“漢初三傑”,都要感謝伯樂蕭何舉薦。

劉邦曾顧忌韓信忠誠及漢軍將領感受,蕭何竭力舉薦堵住漢軍將領的不滿,劉邦信得過蕭何識人之能,卻終究忌憚韓信的能力和忠心,史籍上便能看出,韓信雖然為統帥,但漢軍實權仍掌握在劉邦手中,劉邦對韓信仍是利用關係,隨著項羽敗亡,韓信的結局已註定。

推薦相關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