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騙自己,關於改變現狀,你不是真的沒有選擇

你有沒有遇到以下情況?

我有理想,但是我需要養活自己,我沒有選擇,所以不能追逐自己的理想。

我也知道要去進步,但是工作內容都是些重複沒技術含量的,還消耗完了我的精力,我沒有選擇,所以進步緩慢。

我有一個很想去的地方,但是我沒時間,也沒錢,我沒有選擇,所以我到現在都還沒去。

沒錢,沒時間,沒精力,只要你願意,你總是可以找到藉口,然後告訴自己,我沒有選擇。

但是,我們說的都是事實嗎?我們真的困在絕境裡,沒有選擇嗎?

不要再騙自己,關於改變現狀,你不是真的沒有選擇

1.沒有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你是否意識到?你在找各種理由告訴自己,我沒有選擇的時候,你做出了這樣的選擇:我對自己的現狀並不滿,但是我不想做出改變。

你可能會急赤白臉的說,你怎麼能說我不想改變呢,我很想改變。

事實上你確實不想做出改變,不是我說的,是你的行為說的。

你找各種理由的行為,你最後保持現狀的行為,都在說明一個事實, 你做出了選擇,而這個選擇就是我不想改變。 只是很多時候,你沒意識到,這其實也是在做選擇。

很明顯,這是一種經過權衡的選擇,只是這個權衡比較隱蔽。

我們一直認為A選項和B選項同時存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才叫選擇,當B選項不存在的時候,我們總是可以找到藉口說我們沒有選擇,只是我們忽略了,我們繼續保持A選項是一種選擇,而我們尋找B選項也是一種選擇。

"B選項"不一定存在,但是"尋找B選項"這個選項一直都在。

不要再騙自己,關於改變現狀,你不是真的沒有選擇

2.我們一直都有選擇

1972年,世界空難發生了一個奇蹟:16名倖存者墜落3900米雪山,沒食物卻堅持72天。

在空難發生的第61天,3名倖存者決定不再坐以待斃,持續走了9天后,他們到達了一處的河谷地帶,遇到了牧民,終於看到了逃出生天的希望。

即便在如此條件下,他們依然有選擇,坐以待斃或者走出去尋找生路。

而我們總是輕易得出我們沒有選擇的結論。

我們一旦得出沒有選擇的結論,我們就像一個被生活迫害的人,開始向別人訴苦,我們不容易,但是我沒有選擇,我們期望別人的認同,來減少內心的不安。

我的同事老徐就是這樣的。

老徐今年37歲,是個十幾年的互聯網老兵,但是時運不濟,沒有混到管理層。

和他熟點的人總是能聽到他的抱怨,工作太累,領導不賞識,公司制度不合理等。他總是負面情緒很嚴重,工作狀態也很差。

我問他,既然工作的這麼不開心,為何不換個工作呢?

他說,你也知道,互聯網公司都這個樣子,到那都擺脫不了加班的命。

那為什麼不換個行業呢?我接著問。

沒辦法啊,還得還房貸,養孩子啊,我沒有選擇啊。老徐這麼回答。

然而,老徐真的沒有選擇嗎?

後來,老徐感冒持續了一段時間,並且脖子也有些不舒服,就請假去醫院看病。

醫生確診的竟然是腦梗前期,嚇的老徐一身冷汗,心裡一直慶幸自己及時檢查沒有耽誤治療。

在醫院治療1個月後,回到公司立刻辦離職手續。原因很簡單,互聯網公司工作強度大,這種強度對他的身體恢復不利。

再後來,老徐開了一家茶館,生意做的還不錯,精神好了很多,身上也少了很多戾氣。

所以,事實上老徐並不是沒有選擇,他在一場疾病的契機下,做出了離職和開茶館的選擇,而事實上這個選擇一直都在,只是老徐拒絕承認。

其實對於老徐來說不是我沒有選擇,而是我還不願意為另外的工作去承擔風險,所以我可以忍受當前不滿意的工作和不滿意的狀態。而當身體出現更大的風險的時候,老徐果斷的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很多時候,我們也像老徐一樣,揹負著這樣那樣的負擔,沒有勇氣去做出選擇,然後找各種理由來告訴自己我是沒有選擇的。

而事實上我們也像老徐一樣,我們總是有選擇的,只是我們拒絕承認。

不要再騙自己,關於改變現狀,你不是真的沒有選擇

3.沒有選擇的思維是如何產生的

經濟學家曾做過這麼一組試驗,在下面兩個方案中做選擇:

  1. 100%的機會獲得3000美金
  2. 80%機會獲得4000美金, 20%機會獲得0美金

如果理性的去選擇,很顯然,應該選擇第二個方案,因為第二個方案獲得均值為3200美金,高於方案1的3000美金。

然而,試驗結果是,絕大多數人選擇了方案1。

這就是行為經濟學裡著名的”損失厭惡“。

我們對風險和損失更敏感,而我們的選擇通常會伴著風險或者損失,反而,站在原地不動會成為我們認為更安全的選擇,所以我們排除掉各種選擇,得出我們沒有選擇的結論。

在損失厭惡的影響下,我們會認為只有明顯好於當前現狀的選擇才能稱為選擇,然而事實上大部分選擇都是優劣並存,風險中包含著機會。這些選擇會被我們忽略掉,最終覺得自己沒有選擇,陷入一種悲觀情緒。

另一個使我們產生我們沒有選擇的錯覺的背後心理是我們不願意去承擔選擇的後果。一旦我們做出了選擇, 我們就理應承擔選擇後的結果,而很多人會逃避這種壓力,遲遲不做選擇,並且,一旦我們承認我們有選擇,我們就只能內歸因,而不能將當前的不如意歸因於外部環境了。

害怕承擔責任而不選擇在職場上很常見,有些領導總是不敢拍板做選擇,等待上級的指令,其實背後的心理就是擔心承擔選擇後的責任。

這個時候你問他,為什麼不做決定,他會告訴你,我沒得選擇。

不要再騙自己,關於改變現狀,你不是真的沒有選擇

4.沒有選擇的思維是如何傷害我們的

不管我們是因為擔心風險,還是因為不想承擔選擇後的責任,一旦我們相信了我們沒有選擇,我們就不會再去嘗試改變自己,然後很容易變成一個消極悲觀的人。

首先,我們的情緒總是要找一個出口的,如果我們對環境不滿意,而又覺得自己沒有選擇,往往會通過一種負面情緒表達出來,這種情緒會蔓延進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進而傷害到我們的家人,朋友,同事,再反過來傷害到我們自己。

另外,因為我們覺得自己沒有選擇,我們會給人以一種不果敢的形象,進而對方會認為我們是不可靠的人,一旦我們給人以如此形象,那麼對方就很難願意跟我們建立一種更緊密的關係。進而影響到我們的人際關係。

再者,小到換工作,大到創業,任何一個機會都包含了風險和收益的博弈,我們困在我們沒有選擇的結論中,我們認為我們沒有換工作的選擇,沒有創業的選擇。當然這些機會也就與我們無緣了。

而在一個人的發展過程中,凡是取得一定成就的人,都是把握住了很好的機會,只是他們經常自謙為運氣。

不要再騙自己,關於改變現狀,你不是真的沒有選擇

5.如何消除我們沒有選擇這種思維

首先,我們要明白我們基因裡寫滿了趨利避害。我們認為自己沒有選擇,然後保持現狀,也是經過我們思考後所做出的選擇。只是很多時候,這個選擇很隱蔽,常常會給我們一種錯覺,我們沒有選擇。

其次,當我們認為我們沒有選擇的時候,我們要去思考,是不是因為我們認為風險太高而得出的結論。機遇永遠與風險並存,我們需要很客觀的評估機遇和風險,而不能被損失厭惡的心理所影響,不斷加重風險的權重,而忽略機會。

再次,我們要思考我們是不是害怕承擔選擇後的責任。其實,換一種思考方式,那怕我們最後的選擇是保持現狀,這個責任也需要我們來承擔的,只是保持現狀我們是被動承擔,而我們主動做出改變是主動承擔。當明白了這些,我們只需要客觀理性的分析,而不是草草的下我們沒有選擇這樣的結論。

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說,每個人在任何環境下,他都是有選擇的。 

我們應該養成這樣的思維方式,我們在任何環境下,都是有選擇的。

這樣,我們才能更樂觀去分析我們當前所處的情景,進而做出更正確的選擇,當然保持現狀也是一種選擇,但是應該是在理性分析下做出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