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家?惹事?除了打,還能怎麼教育熊孩子?——煩惱的家長看過來

拆家?惹事?除了打,還能怎麼教育熊孩子?——煩惱的家長看過來

  • 家裡的牆杯亂畫
  • 傢俱被折磨
  • 出門惹事,招惹陌生人
  • 跟小朋友打架
  • 這些都是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

其實面對熊孩子我們每天都在“打”還是"丟了算了”之間作選擇搖擺,但最終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後,真動手的不多,懂嘴吼的不少。

這個問題跟幾個朋友都交流過,在一開始,我很鼓勵直接動手打,不過,一次在朋友加喝茶聊天,他6歲大的孩子一直搗亂,我問他為什麼不打個痛快?這個光頭、紋身、一副混江湖打扮的兄弟非常奇怪的看著我,問了一句“你記得你小時候某個夜裡,你爸為什麼狠狠的打了你一頓?”

當時就感覺到,似乎“打”除了當時的喝止作用,似乎什麼意義都沒有。

如果大家恰巧看到這篇文章,又恰巧家裡就有“熊孩子”,不妨耐心看一下,或許會發現“世間最怕認真二字”是句非常值得尋味的話。

我們先理一下邏輯,然後再一起商量看看道理行不行得通。

你記得你4歲時挨的打?還是記得你4歲時做的惡?

答案很遺憾:

基本上沒上小學前,準確說沒到6-7歲時,小孩是不會有什麼自我紀律概念的,打、罵都沒有用,當然,也不會起什麼反作用,除非是那種虐待式懲罰。

拆家?惹事?除了打,還能怎麼教育熊孩子?——煩惱的家長看過來

如果筆者給出的答案是“沒什麼好辦法,就是多盯,多想辦法轉移注意力。”估計看到這裡就有人開始心裡問候筆者全家,但是.......

轉移注意力是門學問,簡單總結就是吃、喝、玩、樂四個板塊裡都能夠根據實際情況來做對策,比如他又去拿髒手摸別人衣服,喝停後,馬上把他的注意力轉移到喝點他喜歡的飲料、吃點他喜歡吃的東西,馬上講個小笑話又或者開電視看看動畫片。這些都是辦法。(依稀記得我小時候也有段時間最喜歡幹這事情,越髒越開心,看著洗澡水變黑會有莫名的成就感,當然也被打,但只是非常依稀的記憶。)

但這些辦法講究時間和具體情況策略,也就是日常必須對四類行為做輪換和約束,同時多培養這大板塊裡的內容,比如只喜歡喝可樂,要嘗試著培養喝酸奶、橙汁,只喜歡吃肯德基要培養多些喜歡吃的零食,只喜歡玩手機 要培養看漫畫、圖書、動畫片。總而言之就是吃喝玩樂得豐富,只有豐富才不會膩味,才能在他熊的時候馬上轉移注意力,而注意力的轉移,就能實現比開口罵人,動手打人更好的制止作用。

在解決掉當時問題的之後,就是教育跟上的問題,否則就是貫壞熊孩子的節奏了

教育有兩種,

第一就是無視化處理,讓他對自己的行為產生“無聊感”,就是對他的熊行為不做任何反饋,不阻喝,不說話,不表現任何表情,繼續該做什麼做什麼,他得不到任何反饋會很容易覺得這麼幹很無趣,就不再幹這事情了。但無視化處理需要全家配合,而且僅限制在家裡。

要是在街上他拿髒手摸小姐姐屁股也採取無視化處理,估計就是街罵開始了。

一般對家裡的小破壞都可以採取這個辦法,比如亂畫牆,亂丟玩具,對大人動手動腳都可以採取這種方式。

但一定記著要跟上轉移注意力,別真的亂圖亂畫幾小時,家長繼續冷漠臉,那就真是冷暴力了。。。

第二種,以小孩的方式,用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

他突然打大人,不要馬上打回去,而是也偷偷摸摸突然打回去,用些力打痛打哭那種力道,哭了就馬上轉移注意力大法上否則小孩就會進入記仇模式

他拿髒手摸你臉,你就趁他準備出門玩,突然摸他一把,接著繼續收拾,然後還是轉移注意力大法。

這種教育方式也比較容易有記憶,而且比較柔性。最無用的反饋就是立馬開吼開打。

小孩的行為是一種試錯試反饋的行為,他會在一個行為上不斷的嘗試底線。你吼,他等你吼更大聲,你大聲他想看看你什麼時候動手,你動手不重他還想著會不會痛。

不僅僅“你”的兒子是這樣幾乎絕對多數人的童年都這樣。畢竟是種階段性本能反應。

拆家?惹事?除了打,還能怎麼教育熊孩子?——煩惱的家長看過來

童年其實就是在“作”的邊緣不斷試探,以獲得人世間關於對錯的答案

最有效的教育還是痛感、厭惡感教育,就是這裡說的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但把握“突然性”而不是即時反饋,否則又會回到他在嘗試底線的怪圈。

當然,還有非常特殊的一種情況

如果碰到小孩的內向問題,俗稱“悶頭悶鬧作大死”的熊孩子,除了上面的辦法,就得多培養分享感與表達力,多讓他邀請小朋友一起到家玩或者出門玩,多跟他講短故事(小笑話或者幽默小故事),讓他有段子、有玩具跟別人分享,成為小圈子焦點,內向問題就能改善了。

最怕是,幾個家長把幾個小孩往家裡一丟,又不引導他們做什麼交流,當然就搶玩具、搶電視、直接動手打架了。

培養語言能力是最容易打破內向的方法,同時也能通過夥伴之間的語言溝通甚至是爭吵獲得更多的啟發式、分享式教育。別嘗試什麼唱首歌啊,背首詩啊,那些屬於考孩子,只會讓小孩更內向。試試“早上爸爸跟你說的那個笑話你說給奶奶聽,看看奶奶笑多久”。

實際上,仔細回憶我們每個人的童年,熊幾乎伴隨了整個童年,“打”從來不是最優的選擇,卻是最方便的選擇,但最方便的選擇總會帶來更多的後果,所以,不妨”換個活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