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井美學>是什麼?

在日本電影導演之中,影迷最為熟悉的,似乎就是巖井俊二了。

在巖井俊二的作品中,我們看不到巨大的矛盾變化,更多的是在溫情與唯美之中,將所要表達的,更為深刻的情感的節奏呈現出來。

巖井俊二的電影作品之中所呈現出來的“巖井美學”,在現今已成為日本影壇的著名話題。

 <div class=
<巖井美學>是什麼?">

巖井俊二

出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巖井俊二,從小喜愛藝術創作,在大學畢業之後,進入日本電視行業,從事一些電視節目的創作。

其最早的電影作品,是1995年的電視短片《愛的捆綁》,這部電影也讓巖井俊二獲得了1995年的柏林電影節的獎項。

巖井俊二影片所呈現的特點,和他所在的時代背景無法分離。

時代——“日本新電影運動”

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相較於之前更為繁榮和多元化,這一時期日本整體經濟發展極為快速,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讓日本社會產生新的社會價值觀——從禁慾狀態走向社會意識解放。


 <div class=
<巖井美學>是什麼?">

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也間接的影響著電影創作領域。傳統電影的消逝讓日本現代電影開始在這一時期蓬勃發展,因而產生了“日本新電影運動”,代表人物就是北野武和巖井俊二。

對於巖井俊二的電影創作影響更為深刻的因素,一方面來源於日本文化傳統。

受地理位置影響,日本民族所具有的文化性格和精神特質在許多地方,不同於其他任何國家與民族。

巖井俊二的作品中受日本傳統影響因素,主要有物哀意識,對邊緣人群的關注,及溫情化的色彩呈現。

物哀——告別過去,迎接未來

日本文化當中所呈現的物哀意識,最早來源於江戶時期的本居宣長的語錄。用來揭示日本文學和中國文學之間最為巨大的不同。

物哀被解釋為。

在物哀的呈現上,巖井俊二的電影之中,最為多的是與愛情相關,從兩性關係去入手闡釋物哀這一美學意識的出現。

<巖井美學>是什麼?

在巖井俊二的作品《情書》之中,影片開始,就是在山林之中不幸去世的男主人公三週年忌日的場景。

男性直樹在世時候的戀人渡邊博子,一直對於不幸離世的戀人無法忘懷,在這一天來到了自己的戀人家中做客,無意中看到已逝戀人的初中畢業紀念相冊,從而發現了男主人公的老家。

接著,往舊地址寄了一封信。

逝去的人不會再回來,也無法讀到那一封充滿著依戀的信封。

物哀更為深刻的表達是——

這封信也解開了男主人公直樹和女性直樹的一段過往。當渡邊發現女性直樹就是男主人公過去的暗戀的女孩兒之後,最終卻將那些信件還給了女性直樹。

對於戀人曾經的感情,對於過往的一切,他始終保持著極為冷靜和哀傷的態度,沒有糾結和矛盾。

整部影片一直以一種緩慢而又唯美的節奏,在表達自己所要表達的主題。

戀情被無情的死亡打斷,美好的未來期盼都隨之變成一次空蕩蕩的回憶。


而那些留下的信封和記憶卻在博子的手上,牽連起一個曾經存在著的直樹的一生。

整部影片一直纏繞著不去的感傷,在物哀這一特徵之中被充分的調動,人生無常

以及生命每一瞬間的微妙的感受,總是在不經意間被巖井俊二的鏡頭所呈現。

<巖井美學>是什麼?

生命無常之中,死亡則最為真實和最為無情,在漫長的沉睡和告別之中,新的故事總會在特定的時刻,重新演奏起自身的旋律。

物哀是告別過去的奏鳴,也是迎接未來的清音。

邊緣人群——世界如此殘酷,只能相擁溫暖

對於邊緣人群的關注,在巖井俊二的作品當中,也經常出現。

日本民族的性格之中,一方面具有著十分唯美而又恬淡的呈現,另一方面卻是對暴力和殘酷的崇信。

在《情書》之後的作品《夢旅人》之中,巖井俊二著重關注了那些社會邊緣人群的生活和美好。

從年幼的患者角度,我們看到了醫院變態而又畸形的狀態——表面上擁有著恬淡而又維護著拯救任務的醫院,卻在患者的視角,變成類似於監獄一般的存在。

 <div class=
<巖井美學>是什麼?">

在那些被邊緣化和被拋棄的精神病人的眼中,正常人就更顯得類似於不正常,甚至於瘋狂。

這部影片也具有典型的巖井俊二風格特徵,雖然是在講述一部精神病患者相關的電影,但是卻不同於其他類似題材電影的恐怖與絕望。

取而代之的,是在平常生活場景之中,將驚悚與絕望以不經意的狀態描寫出來。

影片開始,三個好朋友就翻過了圍牆,開始了自己的旅程,一路上遇到了許多的事情,在這其中,小悟不慎從圍牆摔下,再也沒有站起。

 <div class=
<巖井美學>是什麼?">

在暴雨之中,剩下的捲毛和可可相互傾訴,恐懼與痛苦在一起熱烈的擁抱親吻,在無路可走的最終,可可自殺,捲毛一個人留在了這個世界,結局未知。

孩子們看到的世界,總是與大人並不相同,在內心渴望著愛和包容的理解之中,脆弱的生命被精神病院的恐怖所折磨。

成人世界所具有的理性與現實的觀念,折磨著這些本質純潔,不知什麼是罪惡的孩子們。

唯一能夠給予孩子安慰的僅僅只是成人的關懷,但是成人世界卻是真正扭曲的世界。

孩子們的夢境依舊具有著鮮明的顏色和斑斕的光滑,但是現實是總是灰色與黑色纏繞,衝向太陽的憤怒無法拯救三個孩子。

因而最終這些無助的被拋棄的邊緣人,在絕望之中走向了生命的結局。

認同——每個人都渴望被群體接納

對邊緣人的關注,在巖井俊二的另一部影片《燕尾蝶》之中也有呈現。

這些被稱之為“圓盜”的沒有國籍和沒有身份的人們,猶如沒有根基的蒲公英一般,於異國他鄉流浪和生存。

<巖井美學>是什麼?

語言和觀念的不同,讓他們在這片陌生的土地,迴歸的渴望被承認的認同,成為活著的唯一目的。

這些在普通人之中被蔑視和忽略的群體,在巖井俊二的鏡頭之中成為了主角,充滿著人性的關懷。

呈現出有血有肉,並且擁有自己生命本真價值的人群。

相反那些具有著主流生存地位的部分日本人,卻在這部影片中表現出殘暴而又無情的狀態,顯得極為的可悲和軟弱。

色彩——青春的青澀與美好

巖井俊二的作品形式上最為特殊的,是他對於色彩的運用和獨特的色彩刻畫,呈現出巖井美學所具有的高度溫和而又唯美的意境塑造。

在他的作品《情書》之中,許多的地方都是黑與白之間極端的對比,在《夢旅人》之中,現實的殘酷主要表現為深藍色的場景變換。

 <div class=
<巖井美學>是什麼?">

在《花與愛麗絲》這部電影之中,可以明顯的看到巖井俊二使用暖色調與冷色調的對比,來呈現整部影片的主題——一種是在室內所出現的橘黃色,一種是在室外時所出現的綠藍色調。

從花的視覺感受出發,橘黃色彩給人一種溫暖而又溫馨的感受,花和宮本在一起時,往往是一種冰冷的顏色呈現。色彩渲染運用表達出愛情的青澀和未成熟

天人交感——生命的渺小,讓我們學會放下

對於鏡頭語言的靈活運用,表現在每一部電影之中沒有表達清楚的留白部分。

在《情書》之中,巖井俊二沒有解釋清楚男性直樹是因何而死。,甚至連直樹和博子之間愛情的那些具體過往,都並沒有直接的表達。

僅僅是以簡單的鏡頭,交代清楚了博子在戀人死去之後的心傷和悲痛。

<巖井美學>是什麼?

白茫茫一片,上下一白中,身穿一身黑色衣物的博子逐漸淹沒在漫天的白雪之中。

在自然之中,一個人的生命、一個人的悲歡情合,都顯得極為的渺小。

而那些無法揮去的想念,不得不通過一封又一封更為微弱的書信聯繫來寄託。

表面看到的是漫天的飛雪,背後是博子內心更為深刻的荒蕪的白茫茫一片。

她的悲傷,在這片自然的漫天飛雪之中與心緒合二為一。


給人一種更為深刻的天人交感的視覺感受。

在最後,博子終於明白,男友為何選擇自己的原因之時,他並沒有悲傷,而只是向著遠方的雪山表達了自己的思念之後,繼續向著未來奔跑,卸下了過去陰影。

意味深長,回味無窮。

慰藉——在人生路上,每一個腳步都有意義

巖井美學有許多的特徵,例如物哀的意識,例如對於邊緣人格的關注,還有那對色彩與情感物我合一的表達。

在他的鏡頭之中,我們領略到日本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幽深而又含蓄的美感,更為深刻的是,對於那些過往的回憶,對於那些令人無法理解的人群和情感的慰藉的關注。

 <div class=<巖井美學>是什麼?">

巖井俊二對生命中所具有的遺憾和不理解,帶來了新的拯救方法——每一個人在生命中都是孤獨的,而如何去緩解這份孤獨,去抹平那些孤獨所引致的遺憾,最終的落腳點依然迴歸到未來。

拯救一個站在懸崖邊上的心靈,只有通過對於未來的期盼,對於希望的到來所引致的渴望才能解決。

巖井俊二所帶給我們最為深刻的啟示,就在於如何運用那些還未到來的慰藉排解人性負擔。


每個人都會在不經意之間傷害到他人,不經意之間,觸碰到那些敏感的角落。


解決的方法,就是學會往前繼續行進。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要經過的站臺。等到了終點的站臺,回過頭髮現每一個腳步都具有著意義,每一個希望都有了落腳點。


分享到:

關鍵字: 影片 電影 博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