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語感,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咬文嚼字”


課改/培養語感,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咬文嚼字”

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的一種敏銳的感知力和豐富的理解力。語感可以傳情達意、交流思想,喚起感悟、豐富想象、感染讀者,從而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提高讀者的文學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感,首先應從詞語入手,因為這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基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著名語文教育家呂淑湘先生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也建議教師:“你們要培養兒童對詞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們要使學生像對待音樂那樣對待詞的音響,形象地說,學生應當成為“詞的音樂家”,珍視詞的正確、純潔和優美。”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敏銳的感知力和豐富的理解力。人們在言語活動中,總是儘可能地選擇那些表現力較強的詞語來傳情達意、交流思想,以期喚起他人的注意。

培養學生的語感心領神會,首先應從詞語入手,因為這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要常選取一些比較典型的、語感因素強的詞語作為抓手,引導學生涵泳體會,舉一反三,心領神會,從而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感覺。

課改/培養語感,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咬文嚼字”


♥抓動詞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在一切詞語中,最重要的是動詞。”是的,動詞用得好,可是語言更形象、生動、傳神。例如:“綠蓋擎天,紅花映日,把一個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滿而又滿,幾乎連水面都看不到了。”(季羨林:《清塘荷韻》)一個“塞”字,彷彿在讀者面前呈現了一幅滿塘盡是擠擠挨挨、密密麻麻的荷花的絢麗畫面。

又如:“聽得兩個人在小屋裡暴躁,小虎子扒著窗格欞兒一望,父親坐在炕沿上撅起小鬍髭,瞪著眼睛發脾氣。聽得老祥大伯說,貓著腰,虎虎勢勢跑前兩步心領神會,手巴掌拍得呱呱地響,說:“我那大哥!我那大哥!這還不明白?那不是什麼砸鍾賣銅頂田賦,是要砸鍾滅口,存心霸佔河神廟前後那四十八畝官地!”(梁斌:《護鍾》)從“撅”、“瞪”、“發”、“貓”、“跑”、“拍”這一連串的動作中可以看出充滿正義感的朱老鞏聽說要砸鍾後的急切表現,其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抓形容詞

在眾多的詞語中,形容詞的表現力亦較強,好多文章寫得好,就是恰當地使用了形容詞。例如:“……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裡,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招母親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聽見回答;‘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點兒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在樹林裡吹過。”(史鐵生:《合歡樹》)一個“苦”字,寫出了作者對母親的理解,寫出了一個母親的艱難,也寫出了一個母親的偉大,同時也寫出了“我”對母親那種深深的思戀和懷念。

又如:“圓圓的果實,圓圓的豆谷心領神會,彷彿給這一年畫上一個個圓滿的句號。”(楊林勃:《四季交響曲》)形容詞“圓圓”、“圓滿”生動地描摹了事物的形態,再加上“一年”、“一個個”用語準確,“這”確切地指定了範圍,這些詞語的恰當配合產生了良好的表達效果。

♥抓副詞

副詞一般都是起修飾作用的,副詞運用得好,能使表達更準確。如:“園蛛絲細到只有大約一英寸的一萬五千到二萬分之一光景,比蠶絲細得多了。”(周建人:《蜘蛛》)“大約”表示程度,增強了說明語言的嚴密性。

又如:“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了丁舉人家裡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嗎?(魯迅:《孔乙己》)”一個“竟”字,寫出了人們對孔乙己偷丁舉人家裡的東西所表現出來的驚異,也從側面反映出丁舉人稱霸鄉里令人心悸的淫威。

♥抓擬聲詞

擬聲詞又叫象聲詞,是摹擬聲響的詞,它訴諸聽覺,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如:“……正在那裡喧鬨,只聽得門外老鴉哇哇的叫。”(羅貫中:《魯智深倒拔垂楊柳》)寫老鴉的“哇哇”叫聲,目的在於引起“眾人”的注意,為魯智深倒拔垂楊柳埋下伏筆。

又如:“姐姐這番話說得我頭髮都格巴格巴地奓起來了。”(牛漢:《滹沱河和我》) 擬聲詞“格巴格巴”加上動詞“奓”心領神會,形象地寫出了“我”此時的“恐怖”心情。

課改/培養語感,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咬文嚼字”


♥抓表示色彩的詞語

色彩是視覺形象的信號,它具有促進語言形象化、增強語言美感的效果。如:“朝陽爬上海面,霧氣散了,一萬顆金星在波濤上跳動,第一線春光印進了小小的心,我在紫雲英的綠茵上打滾,在暖洋洋的潮水裡濯腳,聽鷓鴣在嫩綠叢中試著它的新聲,楊柳枝頭盤繞著青油油的潮氣,不知道這是雲,是霧,抑是昨夜農家遺留下的炊煙?(唐弢:《童年》)用“金”、“紫”、“綠”、“青”等帶有色彩的詞語,表現了作者在“笑臉”映襯下的童年生活的絢麗多姿,讚美了童年生活的瑰麗。

♥ 抓具有比喻性的詞語

帶有比喻性的詞語由於它具有比喻意義和形象意義交融在一起的作用,因而能激發學生對具體形象的聯想和想象,產生強烈的形象感,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像陳毅《梅嶺三章》中的“閻羅”、“自由花”;魯迅《故鄉》中的“高牆”;賈平凹《黃陵柏》中的“山下柏”、“傘柏”、“風頭柏”等,對之進行分析議論,便能達到培養語感的目的。

♥ 抓重疊式詞語

重疊式詞語一般表示程度的加重或感情色彩的加強。抓住它心領神會,能增強形象的感染力。如:“我笑著跳著,我的青春是一盆火,融融的是熱烈,旺旺的是光明。”(唐弢的《童年》)疊詞“融融”、“旺旺”生動地描繪了青春時光的熱烈和瑰麗,產生了很強的感染力量。

又如:“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余光中的《鄉愁》)“小小”極言郵票面積小,看似輕描淡寫,恰恰反襯思鄉濃烈。

♥ 抓具有感情色彩的詞語

詞語的感情色彩有褒義、貶義和中性之分,它反映著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運動的評價態度,能夠很好地顯示作者的立場、感情和態度。如:“……而通常,眾卻總是懷著好奇,去破壞偉人墓地的寧靜。”(斯蒂芬·茨威格的《世間最美的墳墓》)“破壞”在這裡是貶詞褒用,強調悼念人之多,表達了人們對托爾斯泰的悼念之情。

又如:“也有解散辮子的,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扭,實在標緻極了。”(魯迅:《藤野先生》)“標緻”是“漂亮”的意思心領神會,用於諷刺,這裡是褒詞貶用,揭示了清國留學生庸俗麻木的思想品質,也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的厭惡之情。

當然,值得“咬”、“嚼”的詞語還很多,在這裡不再一一列舉了,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誇美紐斯指出:“一切語言從實踐中學習比規則中學習來得容易。”劉勰說:“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語感,主要是一種技巧,要靠實踐,要靠訓練,只有堅持對學生進行語感訓練,才能使學生形成對語言的正確豐富的理解力,有利於學生語言能力的全面提高。

課改/培養語感,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咬文嚼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