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大學生畢業做起了“職業農民”,為省錢冬天凌晨2點起床給幼苗照浴霸

河南商報記者 張成誠 受訪者供圖

“番茄崽子們,我來看你們了!”天色泛明,高斌準時走進自己的種植基地的大棚內,自言自語地跟培育的“番茄寶寶們”打招呼。

從河南農業大學畢業包地種植番茄四年以來,他承包的大棚從三畝發展到了十幾畝,一年能產出十萬斤優質番茄。

可產品滯銷、出棚價格低等新問題,讓高斌對於自己的熱愛的行業多了幾分危機。

河南一大學生畢業做起了“職業農民”,為省錢冬天凌晨2點起床給幼苗照浴霸

【故事】農大畢業生畢業後做起了農民 孤獨時自己和番茄說話

2017年6月,當眾多高校學子走出校門踏上工作崗位時,河南農業大學的一位大學畢業生,卻選擇了來到新密市郊區農村,拎起鋤頭做起了農民。

靠著大學實習攢下的工資和東拼西湊的1萬6千元錢,剛剛從河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畢業的高斌,在新密市承包了一個大棚種植番茄,開始了自己的“職業農民”生涯。

“班上30個人,大多數都去了農研所或者種子公司,像我這樣選擇自己種地的好像只有我一個。”高斌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他,對農業有著特別的感情,大三期間跟隨學校老師在校農業基地裡實習開始,就萌生了自己搞種植做“職業農民”的想法。

“番茄崽子們,我來看你們了!”起初,因為資金緊張請不起幫工,整個大棚只有高斌一個人忙前忙後,長時間兩點一線的生活,讓他和外界的溝通形成了閉塞,高斌的世界裡,只有這些番茄可以說說話了。每天高斌走進自己的種植基地的大棚內時,都會自言自語地跟培育的“番茄寶寶們”打招呼,日常養護時,也會對著它們喃喃自語。“那段時間一心都紮在番茄上,甚至把它們當做養孩子來看待。”高斌回憶說。

夏季白天大棚內溫度接近40℃,為了照顧好這些“番茄寶寶”,每天天還沒亮,高斌就準時“打卡上班”,下午躲過高溫時段後,又一股腦鑽進大棚裡。“搞種植確實比較辛苦,但比起按部就班的工作,自己安排自己的工作倒是愜意一些。”高斌笑著說。

河南一大學生畢業做起了“職業農民”,為省錢冬天凌晨2點起床給幼苗照浴霸

【優勢】為省錢自己育苗 冬季凌晨2點起床給幼苗照浴霸

眾所周知,農產品種植是一件傳統力氣活,作為農業類院校走出的畢業生,高斌在埋頭苦幹的同時,高斌是如何把大學學來的“巧勁兒”用在這個力氣活上的呢?

提起中番茄的原因,高斌介紹說:“這個番茄種子是學校的科研產品,適合在河南地區種植。”

這種名為水果番茄口感介於聖女果和蔬菜番茄之間,每個有嬰兒拳頭般大小。“吃起來很有兒時記憶中對於番茄那種酸酸甜甜的味道。”高斌告訴河南商報記者。

做農民後他慢慢地發現,親手種地和大學課堂上的理論知識還是有不小的差距,他一邊不斷向周圍農戶請教種植技術的,一邊也靠著自己的專業知識網課學習,摸索和總結一套對於番茄生長髮育的“望聞問切”方法。高斌舉例說:“番茄培育對溫度、溼度要求都很高,大棚裡溼度多少,戴著眼鏡進去鏡片上起多少霧就能知道。”

一段時間後,高斌發現把種子交給育苗公司育苗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為了節省這筆育苗費用,高斌決定利用自己的知識,自己親手培育幼苗。

由於沒有專業的育苗保溫設備,冬季每天凌晨2點氣溫最低時,高斌都要趕到大棚給幼苗取暖,他買來增溫塊兒,自己一個人挖防寒溝,甚至跑到附近鎮上買了20多個浴霸燈來給棚裡的幼苗增溫。

河南一大學生畢業做起了“職業農民”,為省錢冬天凌晨2點起床給幼苗照浴霸

【喜悅】首季7000斤番茄賣光光 3年基地擴大4倍

天遂人願,憑藉自己的努力和番茄種子優良的品種,2018年初,高斌即將收穫自己的第一季番茄。收穫後,一個現實的問題卻擺在了他的面前。

原來,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搞種植的高斌,把番茄的銷路和市場給忽略了。他大棚裡種植的是一種水果番茄,雖然口感很好,但在市場認知度不高,眼看果子已經越來越紅甚至開始掉落,高斌心裡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自己家的番茄品種,賣給菜販子人家嫌貴,當做水果賣好多人又沒見過這個品種不敢買。最後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一家果蔬公司以每斤5元的批發價格打包收購了高斌的7000斤番茄,就這樣他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拿著賺來的錢,高斌擴大了種植規模,自己的番茄種植基地也從三畝地逐漸擴大到了十幾畝。

【困境】遇到種植通病“滯銷”大學生農民能否破局

據瞭解,水果番茄近年來在鄭州瓜果市場上開始慢慢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不同品牌價格也從10元/斤到20元/斤不等。

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大,2019年趙斌的水果番茄就遇到了眾多種植大戶碰到“通病”——產品滯銷。幾千斤的番茄由於銷路不暢,最後都爛在了大棚裡。“都是和果蔬公司簽訂的批發訂單,豐收了剩下的卻賣不出去。”高斌介紹說,爛在地裡的農產品,也成了他心裡揮之不去的痛。

“一年辛辛苦苦忙到頭,錢都讓別人賺了。”由於高斌的水果番茄在銷售模式上還是以傳統批發給果蔬公司為主,這也造成了出棚價格偏低,產量無法控制的困境。

從事傳統農產品行業多年的趙志坤也是河南農業大學畢業學子,在他看來,農業是一個基礎行業,緊靠傳統種植很難有突破,很多種植戶把目光都聚焦到了產品加工和服務類項目上去,“就目前來看,產業融合是一個方向,但有很多條件不具備。”

為了擺脫這一困境,高斌在2020年開春縮小了種植規模,並註冊了自己的商標,試圖把自家的水果番茄,走上品牌化道路。“每一段路都是成長的過程,農業是我熱愛的行業,我也會一直堅持下去。”趙斌堅定地說。

河南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農業大省,農產品種植是一門傳承了近千年的學問,對於高斌這樣的農科類院校科班畢業生來說,如何把傳統農業種植做大做精,在降低行業風險提高穩定性的同時,給消費者帶來有價值的產品、服務和體驗是他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編輯:劉夢鴿 首席編輯 華麗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