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穷不离猪、富不离书

说说:穷不离猪、富不离书

——随笔

作者:袁炳纲

说说:穷不离猪、富不离书

“穷不离猪、富不离书”那时是风蘼尘世的至理名言。非常有趣的是现在很少有人提起这至理和名言了。更非常有趣的是猪一个劲儿值钱了,肉价暴涨,现在每公斤飙升快到五十元了,猪肉开始告急了,生猪存栏断崖式的一仔难求了。

说说:穷不离猪、富不离书

但书却论斤卖了,好好的一本新书,似乎从未有人翻开看过,便进入了废品回收站。许多著名作家的大作进了降价书柜,连作家本人亲自签名售出的书也悄无声息地到了捡拾垃圾的大爷大妈的编织袋内。

说说:穷不离猪、富不离书

社会发展了,国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天天过年似的吃肉喝酒,肉涨价了似乎情有可原。那书掉价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案肯定归结于网络和手机。莘莘学子在学校不好好读书,去了——甚至泡进了网巴;出了学校的又不读书玩起了手机,甚至不看电影戏曲了,看起了网络直播,打起了骗钱坑人的游戏,异想天开天上掉金砖,一夜暴富。人们不再象旧时那样,在台下拍手鼓掌欢呼,而在屏前叫好点赞施舍金钱万贯……

那时还有一种说法“猪的全身都是宝”、“自古窃书不为盗”,现在猪的全身还是宝,也不用窃书了,到处是送书的,小作者小送,大作家大送,地摊上打折论斤送,列车上、候车室、飞机上、候机厅、马路上、店铺面、码头边、轮船上……无处不白送大送。

开一次什么会,光送下的资料随便就能装半编织袋。可惜看的人不多,大多数人一转身就扔进了垃圾桶箱。就连许多报纸也没人看了,邮递员一送来,便闲置办公桌上,后堆得多了,沿办公室墙垒了高高的一圈,城堡似的把人围圈着,可从来未翻阅过。有人打趣说:花钱订报刊,不如花钱买焰火花炮,因为报刊没人看也把钱撂不响,焰火花炮既有人看,又有响声……

那时农村,家家户户都在养猪,我们当学生的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给猪挑草、打糠、和食、拉土、起垫猪圈……

记得肉很便宜,每斤几角钱,猪娃更便宜,一头也是几角钱,有时白送也没人要,还要问你给猪带几个月吃的糠。可现在,一公斤猪娃八十四元,一头仔猪七八百近千元……

可那时书很紧俏,一本好书是要排队看的,队排上了,急忙等不到书,忍耐不住,跑去催了。村子里谁有什么好书,爱读书的人都知道。为了老早看到此书,不惜巴结奉迎,甚至贿赂一包烟……

那时农村街道上到处跑的都是猪,大人总叫我们小娃拾猪粪;那时书很少,父母为儿女好不容易借到一本好书,悄悄揣在怀里,生怕半道上有人打劫了。

那时夜晚总能听到猪饿了的哼叫,也能看到在月光下读书的学子……

现在,我们一个村子里,数百户人家,已经没有一户家养生猪了,更不用说养老母猪。

那时二爷家好多年总不离养一头老母猪,他说:猪一年生两窝猪娃,看见猪娃涨价再养连不上。还说:常养老母猪,有窝猪娃赔钱,有窝猪娃赚钱,算总账还是赚钱。再说,母猪攒的粪上地庄稼愣怂长,得算上粪这笔账!

现在,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天真幼稚的娃娃,一有闲暇,便打开手机,不断刷屏,聊天的聊天,点赞的点赞,拉票的拉票,投票的投票……一时一刻离不开手机,有时贪玩,竞忘记了约会,还忘记了身边的美貌情人,真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啊!更有甚者,因为忙于玩手机,不看路径,掉进了沟里河里,反丧了卿卿性命!

……

说说:穷不离猪、富不离书

养猪,由散户散养变成集中场养;饲料,由糠草混合变成多元素食材配合,大肉,由天然原始的“土”变成各种元素激素配混合、甚至还有对人体有危害瘦肉精的“洋”(权且叫洋吧),专家不研究人如何健康长寿,愣怂研究猪吃了什么光睡觉长膘长肉……

物以稀为贵,爱吃猪肉不养猪能行吗!想保健安全,配合饲料喂的能安全吗!

市场现在世界化了,猪肉靠进口了,外国人养的猪出栏也有一个周期呀,人的肚子总不能在这个猪肉少的周期停歇不吃肉吧!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更何况现在嘴馋的人很多,吃了五谷想六谷,有人还是吃肉的肚子,吃肉上了瘾……

不过,世界上,读书的人仍然很多很多,中国文化传统是“耕读传家”,可我们今天不耕(撂荒)也不读了,可怕不?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种地,我们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一等人吗?干读书种地这两件事吗!

社会发展到了网络时代,但不能因为网络而忘记“穷不离猪,富不离书”,更不能不争做“忠臣孝子”这一等人,不干“读书种地”这两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