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都说了,孩子就是不听,父母怎样才能教出“理想型”的孩子?

妈妈接宏宇放学回家后,便开始张罗着晚饭,她让宏宇赶紧写会儿作业,不要总是在那儿浪费时间。

宏宇嘴上满口答应,可是趁着妈妈做饭的时候,他却抱着妈妈的手机玩的不亦乐乎,直到妈妈把饭菜摆上桌,他连一个字都没有写。

妈妈气得想骂宏宇,但还是忍住了,她让宏宇赶紧吃饭,吃完饭必须写作业,不然晚上又要拖到很晚才能睡觉,会影响睡眠。

道理都说了,孩子就是不听,父母怎样才能教出“理想型”的孩子?

宏宇依然是满口答应,他吃饭的速度倒是挺快,可是饭后却对妈妈说要休息一会,然后便跑到沙发上开始了葛优躺。

眼看着已经7:00了,妈妈忍不住又催了宏宇,宏宇这才慢吞吞的拿起书包,从里面翻出了作业本,然而还没写几个字就说肚子疼,跑到厕所里坐了半天。

出来后又说肚子饿,拿起零食就拆了一包津津有味的吃着,一直到晚上10点,他还有一张卷子没有做。

终于妈妈爆发了,她开始对宏宇又吼又叫,我们此刻能够明显感觉到宏宇妈妈心里有多么的焦躁,面对如此不听话的孩子,除了发火,是不是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呢?

道理都说了,孩子就是不听,父母怎样才能教出“理想型”的孩子?

孩子为什么会不听话?

1、受父母和孩子关系的影响

有关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孩子是否听话,取决于他们和父母有着什么样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三种安全型的孩子和父母相处最为和谐,他们喜欢父母,却不会依赖父母,有一定的独立性。

回避型的孩子会刻意回避自己对父母的依恋,在父母面前情绪比较平淡;焦虑型的孩子不愿意离开父母,会用哭闹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心里的担忧和害怕。

道理都说了,孩子就是不听,父母怎样才能教出“理想型”的孩子?

  • 两个实验

实验者把一个孩子从未见过的U盘放在他们面前,妈妈告诉孩子这是遥控器,一个陌生人告诉他们这是U盘。

安全型的孩子当然选择相信妈妈,回避型的孩子有些纠结,他们请相信妈妈,又相信陌生人,而焦虑型的孩子,因为他们对妈妈的依赖极大,所以无条件的相信妈妈。

之后实验者又把一个像鸭子的玩具拿到孩子面前,妈妈告诉孩子这个玩具是鸟,陌生人告诉孩子,这是一只鸭子。

安全型的孩子选择相信陌生人,因为他们也认同这个玩具更像鸭子,所以他们会根据客观事实做出自己的判断。

回避型的孩子由于本就不相信妈妈的权威,所以这次断然选择了不相信妈妈,而焦虑型的孩子依然不假思索的选择相信妈妈。

不难看出安全型的孩子和父母相处的方式最为健康,所以孩子和父母是什么关系,直接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听父母的话。

道理都说了,孩子就是不听,父母怎样才能教出“理想型”的孩子?

2、和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有关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而他们最喜欢模仿的人毫无疑问是父母

,所以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这样才能起到身教的作用。

因为孩子没有判断能力,所以他们会模仿父母好的一面,自然也会模仿父母不好的一面,这就对父母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我们经常说言传身教,但实际上身教的作用会远远大于言传

与其不厌其烦的在孩子耳边不断的唠叨,学习有多么重要,吃饭有多么重要,睡觉有多么重要。

那么不如先从自己做起,努力的提升自己,掌控自己的时间,好好吃饭,按时睡觉,相信一定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命令式语言让人的大脑立刻传递一个紧张的信息,往往身体会发出反抗的信号。

所以父母应该尝试着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不要总是对孩子发号施令,用自己父母的身份去要求孩子,控制孩子,这样会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反感,自然不会乖乖的听父母的话。

道理都说了,孩子就是不听,父母怎样才能教出“理想型”的孩子?

父母怎样做,才能教出理想型的孩子?

1、用正面语言代替说"不"

不准睡懒觉,不要看电视,不准出去玩……

这类话相信很多父母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都会说到,只能说父母对孩子真的是操碎了心。

孩子的一言一行都会拨动父母的神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关心着孩子,但却恰恰造成孩子的心生不满。

这时父母不妨尝试用另一种方式和孩子进行交流,比如告诉孩子,吃饭的时间到了,睡觉的时间到了,学习的时间到了

这会让孩子明显感觉到父母对自己是尊重的,所以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孩子自然愿意听父母的话。

多用正面语言去和孩子沟通,这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对家长来说也会更为轻松。

因为很多时候只要他们说一遍,孩子就会愿意去听,愿意去做,不用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孩子喋喋不休。

道理都说了,孩子就是不听,父母怎样才能教出“理想型”的孩子?

2、用选择性的语言代替催促

父母和孩子交流时,未必只能给孩子一个选择,比如让孩子吃饭,让孩子睡觉,有时不妨尝试用选择性的语言去询问孩子的意愿。

比如问他们是想用勺子吃饭还是想用筷子吃饭?又或者是想现在睡觉还是5分钟之后再睡觉?

这样孩子便会有了选择的主动权,他们不会考虑是否吃饭,是否睡觉的问题,而是会考虑应该用什么工具吃饭,应该在什么时候睡觉。

这当然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当他们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时,自然就会做得更好。

道理都说了,孩子就是不听,父母怎样才能教出“理想型”的孩子?

3、用提问性的语言代替命令

当父母想要让孩子赶紧去写作业的时候,如果用命令的口吻之间告诉孩子:快去做作业!

那么孩子便会自然而然的有所排斥,因为父母的语言让他们感觉到了对自己的不尊重。

但是如果父母尝试着问孩子准备什么时候做作业?也许孩子立刻马上就会坐到书桌前。

因为提问式的语言会让孩子的大脑感到放松,他们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去选择问题的答案,这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自然会有成就感。

所以他们更愿意父母用这种方式和自己进行交流,潜意识里也会更听父母的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