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與傲慢,農民在網絡上為何總被貶低

月初時候,一海歸女碩士包下2400畝荒山回鄉當農民,被村民當反面教材教育孩子:“要學她好好讀書,但不要學她回鄉當農民。”這篇報道

一邊是放下碩士身段當農民的海歸,一邊是目光短淺的村民,輿論之下雙方形象高下立判。近些年,互聯網上農民的形象一直不佳,有去別人家瓜田偷瓜的;有去別人家果園砍果樹的;還有在高速公路哄搶豬肉的,互聯網上的農民各種負面纏身,輿論甚至不惜把農民妖魔化,如某著名經濟學家說農民:“懶惰愚蠢,不值得尊重。” 我不禁感嘆已經開始有人拿中國農民做為營銷推廣的工具。

偏見與傲慢,農民在網絡上為何總被貶低

面朝黃土背朝天,勤勤懇懇勞作的農民為何總是躺著也能中槍?

蒼蠅只叮有縫的蛋,我國農民基數大,存在或多或少歷史遺留的毛病。“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是小農經濟時代農民的美好願景,在生存力不發達的年代農民肥水不流外人田,可能會因為水源進行宗族械鬥,也會因為日常生活上小摩擦相互罵街,甚至會出現吃絕戶的情況,每家每戶之間如同麻將桌上的博弈一般只許自己自摸,不許別人接炮 ,這些自私狹隘的現象曾經確實存在過,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和各類惠農政策(如農機購置補貼)的推行,農村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和發展,問題雖然還局部存在,但農民早已不再是當年的野蠻生長,農村也不再是當年的落後面貌,福中的精英在貶低農民窮是因為懶時,不要忘記我國農民對工業的犧牲。


偏見與傲慢,農民在網絡上為何總被貶低

19年各行業收入

農民大多一心一意勞作,很少在互聯網上發聲,整體聲量小,沒有掌握輿論的高地,變成不懷好意的人輿論消遣對象。農忙時,他們忙著播種育苗、犁田插秧、施肥打蟲,收割曬穀,農閒時,他們便進城務工,烈陽下,40度的工地上大多是他們的身影,他們沒有時間上網,也不會爭辯事實與否。新聞中的村民教育孩子要好好讀書,不要回鄉當農民,因為村民很清楚能承包2400畝地的那不是農民,當農民的辛苦只有農民才能體會,好好讀書才是農民的兒子實現階層跨越最好的路徑。當輿論世界裡都在討論996、007,抱怨公司無償加班、抱怨就業環境差,但好像很少有人願意討論在農田裡、工地上農民的工作環境,究竟誰更苦更累呢?


偏見與傲慢,農民在網絡上為何總被貶低

《三代》臧克家


比起農民,某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精英們對輿論的把控輕車熟路,他們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將局部現象歸結於整體情況,對農民的描述充滿了偏見與傲慢。農民在他們筆下楊白勞全變成了黃世仁,他們好逸惡勞,鼠目寸光,自私貪婪,對人性的惡不吝筆墨。當你問福中的精英們:“你這麼貶低農民,沒了農民你吃什麼?”他也許會說那都是我花錢買來的,作為經濟學大佬的他把 “穀賤傷農,米貴傷民”最簡單的經濟學知識拋諸腦後,米價若沒有國家的宏觀調控,福中的精英們只能惦記著美國大農場主的進口糧。歸根結底,還是吃太飽了。


偏見與傲慢,農民在網絡上為何總被貶低

《憫農》


我在鄉下種地,小紅在直播賣貨,小明是上市公司的老總,不管我們是否都擁有美好的未來,只要我們不忘本丟根,都是支撐社會良好運轉的零件,能力不同,分工不同,有人是螺絲釘,也有人是方向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