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人為什麼特別偏愛《春秋》學?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春秋》學,在上週五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

漢宣帝將《春秋》學的《榖梁傳》添補進了官學系統與《公羊傳》分庭抗禮,並且採用《榖梁傳》的說法,不再提九世復仇的故事,反而與匈奴展開和親,兩國持續和平了數十年。

漢朝人為什麼特別偏愛《春秋》學?

一切源自意識形態

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榖梁傳》的主導思想是反戰的,歸其根本採用什麼樣的解釋完全取決於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意願。如果漢宣帝不願意與匈奴展開和親,而是有著漢武帝的雄心壯志,一定要出兵匈奴,在《榖梁傳》中也是找得到依據的。

《春秋·莊公四年》記載:“冬,公及齊人狩於郜。”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說是這一年的冬天,魯國國君魯莊公與齊國國君一起在郜這個地方打獵。奇怪的地方是齊國國君既不稱“齊候”,也不稱“齊公”而是稱之為“齊人”這是為了什麼?

漢朝人為什麼特別偏愛《春秋》學?

顯然按照“微言大義”的解釋:這在貶低齊國國君,然而齊國國君與魯國國君放在一起講,其實根本的實在貶低魯莊公,為什麼要貶低魯莊公呢?

因為魯莊公忘記了仇恨!

原來魯莊公的父親魯桓公曾經與齊襄公有過齷齪的事情,並且齊襄公還指使手下刺殺了魯桓公。這麼一層邏輯推導:齊襄公分明是魯莊公的殺父仇人,他非但不報父仇,還要與仇人一起打獵遊玩,所以孔子在《春秋》中是貶低了魯莊公。

如果漢宣帝想要討伐匈奴,用《榖梁傳》中的這個解釋也完全可以實現自己的目的。《春秋》學就是這樣,只要經典足夠熟絡,歷史足夠清晰,腦筋足夠聰明,正說、反說全看自己能不能抓得住君主意志。

漢朝人為什麼特別偏愛《春秋》學?

我們通過以上的講述可以知道:《榖梁傳》中也有支持漢朝趁匈奴大亂攻打匈奴的解釋。那麼如果要反駁呢?依舊不超出《榖梁傳》也是可以找到依據:

《春秋·僖公二十三年》記載:“春,齊侯伐宋,圍閔”。說的是:齊國討伐宋國圍困了宋國的閔城。這個事情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似乎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是一旦落入《春秋》學的“微言大義”中,那麼就會被編排出一些神奇的色彩和道德訓誡。

《榖梁傳》解釋說:孔子記載兩國之間的戰爭,很少提及圍困城池此類事情,這裡之所以將圍城的事情點明來說,是在斥責齊國以惡報惡的做法是不道德的。

漢朝人為什麼特別偏愛《春秋》學?

翻閱歷史就要回歸到齊桓公去世的時候,宋國趁機攻打了齊國,這是宋國的惡。到了僖公23年的時候,楚國剛剛擊敗宋國,齊國就不顧道德形象趁機報復,這就是以惡報惡。

以惡報惡將會導致紛爭永不停止,不如息事寧人。匈奴雖然欺負過大漢天子,但是現在匈奴正在內亂,此時漢朝如果出兵不也是會落入以惡報惡的全圈套之中嗎?這不但會給大漢朝的歷史上記錄下不光彩的一頁,更會給當朝天子留下千古罵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