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米,比“總經理”的頭銜更有說服力

“請問您的職務是什麼?”盛夏時的下午4點,包括我在內的一群汗流浹背的記者,在一眼望不到頭的稻田旁圍著同樣汗流浹背的洪蘊來發問。

“都行,怎麼稱呼都行!”洪蘊來這話一出口,記者們先是一愣,幾秒後集體“抗議”:這怎麼行!

“那那那,那就寫‘總經理’吧。”

遼寧瀋陽遼北七星米業有限公司流轉土地5000畝,自產和收購的水稻年產大米3萬噸,一年產值近7000萬元。作為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和主要負責人,洪蘊來卻連自己的“位置”都搞不清。

搞不清其實是因為不在意。放下“總經理”“董事長”的話題,說起眼前的稻田,他的語氣明顯不一樣了,“鹽粳48號大米最服當地水土”“以稻田面積為標準給農民支付管理費,能有效避免以水稻收割數量為標準帶來的摻陳糧、摻沙子等問題”“正在考慮流轉、租用更多稻田,實現連片的集約化種植,這樣就能嘗試附加值更高的長粒大米”……

這些是洪蘊來數年如一日念茲在茲的事,是關係到他養家餬口,幾千戶農民發家致富的事。因此他說得很快、很篤定,也很專業。

說完,他又恢復到一種憨憨的神態。彷彿下一秒面對新問題,他又會祭出“都行、都可以”這種讓記者抓狂的回答。

都說東北人特別能侃,但在遼寧一路採訪下來,我卻沒遇到多能侃的人。大多數時候,面對笑容滿面的採訪對象,記者們必須合力“擠牙膏”,才能稍微窺見他們的小康生活。

在本溪市桓榮縣和平村,我和幾個同行臨時決定去採訪返鄉開辦農家樂的大學生王廣超。正值中午飯點,在名為“楓林度假山莊”的院子裡,我們整整等了他快兩個小時——這個大塊頭的東北小夥兒,在後廚一刻不歇地掄著大勺,為山莊裡的客人烹飪著地道東北農家菜。

這是作為老闆的王廣超的日常。去年7月的一天中午,他和請來的幾個幫手創下了完成45桌飯菜的紀錄。

“累是真的累,但有奔頭啊!”對正籌劃著擴大山莊規模的王廣超來說,累恰好是現階段幸福的一種體現,是生活蒸蒸日上的一種體現,是為不到兩歲的女兒創造無限可能的體現。如他自己所說,“每到中午在廚房忙著,就賊有成就感。”

“小康”不是個晦澀的詞,它的釋義很簡潔:介於溫飽與富裕之間的一種殷實的生活狀態。只是,定義也好,標準也罷,都是寫在紙上的“死東西”。我參加了兩次“小康之行”,兩次都會遇到有記者直白地提問,“您覺得現在的生活是小康生活嗎?”多數時候,現場會出現一陣“尷尬而不失禮貌”的沉默。

這不禁讓我想起,多年前那個關於“你幸福嗎?”的提問。

沉默,或許緣於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同樣的問題很少出現。從瀋陽瀋河區的多福社區,到位於黃海之中的丹東獐島村,人們會想到養老服務種類是否多樣化,想到給排水是否通暢,想到自家的民宿是否需要翻新擴建,想到追加的投入是否能在計劃時間內回本,但幾乎沒有人會想到問自己:我小康了嗎?

其實,小康就藏身在對上述那些具體而微的問題的肯定回答中。對一生都踏在堅實的土地上的百姓來說,一切高深或淺近的命題,都能用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吃穿用度來破題。而且歷史證明,每一次,他們都破得準確,破得精闢。

就像對洪蘊來而言,如果遇到“你小康了嗎?”的問題,捧起一把米,顯然比說出自己的頭銜,更有說服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