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人喜歡遼寧嚮往遼寧紮根遼寧--要聞--要聞--遼寧--地方--首頁

“一些政策很好,但希望申請程序能簡單一點,落地更快一點。”“像我們這樣的小微企業依舊融資難,沒有固定資產很難拿到貸款。”採訪中,創業者遇到的一些問題,反映出遼寧省營商環境建設還存在短板,與群眾和市場主體的期待還有不小的差距。

在現實中,有時一個細節就決定了投資者的選擇。一位在遼寧省做人工智能培訓的創業者,帶領團隊在當地政府提供的創業大廈裡工作。在企業蒸蒸日上的時候,這位創業者突然被告知,大廈電梯將於每天下午6點之後停運。“我們加班是常態,如果每天下午6點就下班走人,談何創業?”在溝通無果的情況下,這位創業者選擇向南方城市轉移。

電梯服務,看似一個小問題,然而見微知著,市場主體就會據此作出選擇。一句事不關己的推諉,甚至一個不屑一顧的眼神,都會讓人才用腳投票。

過去,是人跟著產業走,生產資料在哪裡,人才就集聚在哪裡。在新經濟迅猛發展的當下,情況或已改變——人才往哪個地方走,技術、資本、項目就往哪個地方聚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都是人腦加電腦“二腦”的“帶土移植”。進入產業跟人走的時代,打造宜居宜業的良好生態就顯得尤為重要。

優化營商環境,其根本目的在於“築巢引鳳”。只有打造一個人與人、人與經濟活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場景,一個富有時代感、極具吸引力的生活場景,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到遼寧投資創業、工作生活,讓更多人喜歡遼寧、嚮往遼寧、紮根遼寧。

要以生態環境好、宜居度高為目標,不斷優化包括政治生態、自然生態、社會生態、創新生態在內的生態宜居環境。

事實證明,政治生態是保證一個地區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一個地區的營商環境好不好,首先要看政治生態是不是清朗,政商關係是不是“親”“清”。

採訪中,有學者表示,持續加強政治生態建設,對遼寧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至關重要,必須以此為根本,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著力營造政治上的“綠水青山”,樹立正確的導向,進而激發幹部群眾幹事創業的熱情。

打造依法行政、公開透明、服務高效的政務環境是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優美宜居環境也是優化營商環境。

“生態宜居是良好社會環境的另一種表達。”遼寧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思寧認為,一個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好不好,不是簡單的氣候條件問題,更能體現出這個地區是不是貫徹了綠色發展理念,是不是走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走了國內幾十個園區,最後選擇遼寧錦州濱海新區,我們看中的不僅是這裡的政策和配套,也是相中了這裡宜居的環境。”遼寧龍宇新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何健波告訴記者,企業去年4月來到錦州濱海新區投資,項目推進十分順利,當地政府傾力打造水清岸綠灘淨島美的黃金海岸,十分有吸引力。目前企業團隊已有70多人從常州遷移到錦州。

如何讓各類人才在遼寧安心、安身、安業?涵養適宜人才成長的社會生態至關重要,這集中體現在一個地區教育、醫療、科技、文化、公共服務的水平和質量上。

“只有從人才實際需求出發,才能提升服務的精準性。”在今年6月省政協舉行的月度協商座談會上,不少企業界委員表示,遼寧應著力滿足人才對學習提高、事業發展以及生活品質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如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為人才發揮作用搭建好事業發展平臺,樹立全社會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良好風尚等。

“我們需要真正叫得響的人才政策。”省營商環境建設局副局長祝國勳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一些地區嘴上重視人才,卻對人才真正的需求視而不見,好的政策也存在宣傳不到位、申請繁複、落實時間長等問題。必須直面問題,換位思考,研究真正能吸引人才的好政策,努力讓這些好政策看得見、摸得著、能落地。

決定成敗的,往往就是細節。涵養良好創新生態,必須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僅要進行制度創新,為創業者助力,更要在執行層面拿出更大的決心、細心和耐心。

“我們要盡一切可能免除人才的後顧之憂,幫助創業者在渾南區成就‘第一桶金’。”瀋陽市渾南區副區長鄭向東對此已有清晰的認識。目前,渾南區正優化生態空間佈局,營造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同時落實“興遼英才計劃”“盛京人才”等人才政策,全面優化人才服務,圍繞新興產業引培緊缺人才、高精尖人才和海外人才。

林茂鳥有歸,水深魚知聚。宜居宜業的生態建設不是一役之功。只有全省上下樹立“一盤棋”思想,堅持全面發力、久久為功,才能讓各類人才如鳥歸林、如魚得水,向遼寧集聚、在遼寧紮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