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安知鴻鵠志—試析運20與伊爾76異同(1)

眾所周知,在大型軍用運輸機領域,我國長期處於研發裝備空白,運五(原型機蘇聯安2運輸機,首飛於1947年)、運七(原型蘇聯安24中短程運輸機)、運八(原型蘇聯安12中程運輸機)在很長一段時間支撐著中國空軍運輸機機隊的天空。無論怎麼改,這幾款運輸機都改不成戰略運輸機(就像轟六,再怎麼魔改也改不掉底子就是一款落後的戰術轟炸機,扯遠了,咳咳)

燕雀安知鴻鵠志—試析運20與伊爾76異同(1)

這才是正兒八經的“五爺”咳咳咳,聽說最近被搞成無人運輸機,666

燕雀安知鴻鵠志—試析運20與伊爾76異同(1)

運七,原型蘇聯安24,在我國擁有眾多改進型

燕雀安知鴻鵠志—試析運20與伊爾76異同(1)

運八,原型蘇聯安12,眾多高新機平臺

長期缺乏大型運輸機制約著中國空軍的發展,在遠程兵力投放、人道救援、海外任務執行上都存在這短板,在自研尚需時間,空軍需求又很強烈情況下,外購自然是不得已卻又最可行的辦法。

伊爾76的裝備技術條件

伊爾76,蘇聯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裝備,蘇聯解體時已經形成很大的裝備規模,並且出口了很多國家,飛機平臺空間理想,擁有加油、預警、通信等改進型,海內外聲譽很好。

燕雀安知鴻鵠志—試析運20與伊爾76異同(1)

中國空軍裝備的伊爾76

伊爾76結構成熟,載荷航程較大,飛行性能較好,巡航速度750-800千米/小時,巡航高度9-12千米,最大載荷40-50噸,理論上可以裝下一輛輕載狀態的T72(貨艙尺寸為20米長*3.4米寬*3.45米高),滿載航程5000千米,機組成員6-7人,代表著20世紀80年代蘇聯較高的航空技術水平。

燕雀安知鴻鵠志—試析運20與伊爾76異同(1)

蘇聯時代運輸機/民航機有一個很顯著的特徵,就是機頭的透明的領航員倉,雖然現代飛機都配備這十分完善的導航設備,但是蘇聯運輸機這一特徵十分適合在缺乏導航設備的野戰機場起降,在蘇聯突襲捷克的行動中,正式領航員的存在可以在機場關閉塔臺的情況下,仍然可以自行降落在機場,釋放搭載的空降兵。

蘇聯設計伊爾76的初衷就是取代落後的安12(中國運八),而我國長期師從蘇聯的運輸機體制,購買裝備伊爾76是最現實的選擇。

燕雀安知鴻鵠志—試析運20與伊爾76異同(1)

安十二:我確實該退休了;俄羅斯空軍:不,你不想。

窘迫的毛熊與獅子大開口的兔子—伊爾76的最大問題

伊爾76主要的問題是結構和成品都是上世紀70年代的水平,自動化程度不高,機組人員龐大,發動機的壽命、燃油經濟性等指標不高,說白了就是皮實可靠但不夠先進。但這都不是最大問題,問題是蘇聯解體後,伊爾76的生產線卻不在俄羅斯境內,而是分佈在好幾個原蘇聯加盟國。兔子曾經向毛熊開出38架新飛機的訂單,毛熊高興過後發現自己根本沒能力生產,毀約是不可避免的。

於是,我國為了滿足21世紀初戰略空軍建設急需的大型運輸機,開始在俄羅斯以及前蘇聯加盟國境內大肆蒐羅可用的二手伊爾76,而俄羅斯面對現役伊爾76老化,選擇了重開伊爾76生產線這個最低成本的辦法。

燕雀安知鴻鵠志—試析運20與伊爾76異同(1)

新生產的伊爾476

燕雀安知鴻鵠志—試析運20與伊爾76異同(1)

伊爾476座艙

燕雀安知鴻鵠志—試析運20與伊爾76異同(1)

伊爾476裝備的PS90A-76發動機

重開生產線後的伊爾76改名為伊爾476,和伊爾76相比只是更新了機載設備和發動機,飛機自身設計沒有任何更改,因此,外銷十分慘淡,除了俄羅斯自身購買外,並沒打開外銷市場。

上文重點講述了我軍引進的伊爾76大型運輸機的一些特點,下一期我們將著重分析一下伊爾76 的尺寸並順帶解答一個軍迷們衡量運輸機“好壞”的指標,敬請關注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