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吃过这三样东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老桂林”

没吃过这三样东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老桂林”!

如果你是一位“老桂林”,是否还记得学校门口冒着白气的马蹄糕小摊?是否听过小巷里卖糖人“叮叮叮”的叫卖声,是否对于那一碗清爽而鲜美的糊辣(民间也叫“腐腊”)味道记忆犹新?……

这些难以忘怀的老味道,它们不一定有华丽的外表、昂贵的身价,只因混杂着舌尖上的独特体验和心灵中的难忘回忆,让我们无法忘怀。

叮叮糖:敲敲打打中的甜蜜记忆


没吃过这三样东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老桂林”


“一根长扁担,两头各挑一个正方形的木箱,箱子里放着整块的麦芽糖,还有一个木柄铁锤和一块长方弧形刀片,叫卖时铁锤和刀片敲击发出‘叮叮’的悦耳响声。只要听到‘叮叮’声,孩子们就会欢快地追上来买糖吃,花一角钱就可以吃上一大块,味道甜甜的,入口即化。”

今年65岁的马丽住在桂林西城路一带。对于她来说,小时候在放学路上能吃上一块甜蜜蜜的叮叮糖,一整天就会心情大好。


2月中旬的一天中午,在乐群菜市门口附近,一位白发老人蹬着一辆小三轮,手敲工具的悦耳声音让人感觉特别新奇。不一会儿,引来了不少市民上前购买。其中有几岁的孩子买个新鲜的,也有60多岁的老阿姨来“买回忆”的。

叫卖的老伯告诉记者,他是兴安人,年轻时在老家卖过叮叮糖,这几年他搬到桂林和儿子一起住,每天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于是决定重操旧业——卖叮叮糖。


没吃过这三样东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老桂林”


“叮叮糖其实就是麦芽糖做的。”老伯说,麦芽糖从制作到叫卖都非常的辛苦。首先要将小麦发芽,把大米蒸成饭;然后将麦芽和米饭混合打成浆,兑入水;最后放在一个大锅里发酵。在发酵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温度,每隔三四个小时就得喷一次水。

没吃过这三样东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老桂林”

因此,往往做一回麦芽糖,一周都不能睡上个好觉。而沿街叫卖麦芽糖也并不比制作过程轻松多少。麦芽糖的叫卖很需要脚力,从来没有固定的摊点,需要不断地行走,不仅肩膀累,腿脚也很累,刚开始干这个活的人,脚板都会磨出泡。

“现在吃的东西多了,卖叮叮糖挣不了几个钱,又辛苦,所以已经没有什么人愿意做了。”老伯说,他把手艺传给了自己的下一代,下一代虽然会做,但是都不愿意再像父辈一样将它作为一种谋生手段。


马蹄糕:热腾腾雾气里的童年回忆


没吃过这三样东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老桂林”


“我小时候最喜欢吃马蹄糕。那时候在放学路上,经常远远地就看到冒着热腾腾雾气的马蹄糕摊子,孩子们会三五成群地围在摊子前,眼巴巴地等着老奶奶用特制的模具和煤火现场蒸制马蹄糕。用大米粉蒸出来的马蹄糕白白软软的,咬一口,里面的黄糖馅甜甜的。冬天的时候,捧在手里可以暖手,吃在肚里也是暖暖的。”

出生于“80后”的华艳细说着自己童年时代关于马蹄糕的记忆。马蹄糕对许多桂林人而言,它不只是点心而已,更蕴涵着许多童年的记忆。


没吃过这三样东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老桂林”


2月28日下午,文明路的一个小巷里,热气腾腾的马蹄糕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个简单的高压锅,一架推车,一套模具,米粉、黄糖、高粱粉,高压锅上面正蒸着马蹄糕。“要吗?一块钱两个。”摊主是个中年妇女,她一边麻利地蒸着马蹄糕,一边和记者攀谈着。她告诉记者,她是从婆婆手里接过这个摊子的,做马蹄糕已经快十五年了。


没吃过这三样东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老桂林”


“现在什么都涨价,越来越难卖了。”她告诉记者,马蹄糕主要是用米粉加上糯米等辅料磨成粉,再加上黄糖粉或芝麻粉包心做成。最传统的马蹄糕只用白色米粉加黄糖,现在的红色高粱粉的马蹄糕属于后来的“衍生品”。“大家吃高粱味的,就是尝个新鲜。”摊主笑着说。


没吃过这三样东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老桂林”


“最开始的时候,米粉只要六七毛一斤,现在贵了很多,糯米粉更加贵。”摊主说,原料涨价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传统马蹄糕需要手工磨成粉,现在人工费贵,请人帮忙磨粉的价钱几乎赶上了卖马蹄糕赚的钱,所以马蹄糕的价格也涨了不少。“而且越来越少人愿意磨了,我们自己在乡下用传统石磨要磨一天,才能卖一天。”摊主说,马蹄糕要一直蒸,卖不掉就只能自己吃。


糊辣:朴素美味中的怀旧情结


没吃过这三样东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老桂林”


“我们小时候最常吃的早点除了米粉,还有糊辣。”今年60岁的老周每次与儿子、孙子讲“老故事”,都离不开糊辣。“糊辣就是用米做的糊糊,里面放点腐竹、木耳、粉丝,吃起来比米粉清新、比豆浆喝得饱。”老周感叹说,“现在桂林很少看到有糊辣卖了,老味道都已经不在了。”


没吃过这三样东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老桂林”


3月10日早,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铁西的一家小店里已经是满满当当的顾客。“老板,来碗糊辣,加根油条。”“两碗糊辣打包。”老板忙得不可开交。在有些泛黄的墙壁旁,一大锅糊辣一下子就卖掉了一半。

“我们这家店,开了20年了。”老板笑着告诉记者,“糊辣主要就是用米来熬,就像小孩子吃米糕米糊那样。”老板说,做糊辣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熬好的米糊里加入木耳、腐竹等辅料接着熬,熬成浆糊后出锅。但由于制作步骤比较繁琐,对火候也比较讲究,所以做糊辣的人越来越少。


没吃过这三样东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老桂林”


老板告诉记者,听老桂林人讲,糊辣里面的“辣”其实是“腊”的谐音,表示米糊一样稠度的意思。“我每天早上五点开始做,一直要到7点左右才能做好。”老板一边说,一边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糊辣,配上萝卜干和葱花,记者品尝了一口,很是爽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