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做的中餐,能好吃嗎?

文|李北辰

技術變革之快,總是超乎保守者的想象。在許多人的直覺裡,過去幾年,當科技媒體在向大眾描繪“機器人時代”的恢弘藍圖時,還彷彿是在談論未來一隅——但忽如一夜,此時此刻,人們就已能清晰聽到機器人技術落地的聲音。

譬如最近看到一條有趣的新聞,機器人可以做中餐了,而且,居然是我最愛的順德菜。

碧桂園旗下千璽機器人餐飲集團宣佈:自主研發核心技術的Foodom機器人中餐廳旗艦店在廣州正式開業。

根據官方介紹,Foodom機器人中餐廳一共配置了46項機器人設備,包括炒菜機器人,煲仔飯機器人,酒水機器人,煎炸機器人,甜品機器人和送餐機器人等。這些機器人頗為高效,譬如32個炒菜機器人可同時開工,一個煲仔飯機器人能同時製作24份煲仔飯,機器人炒菜平均只需3到5分鐘,煲仔飯20分鐘即可出爐。

另外,Foodom機器人中餐廳擁有完全自動化流程,掃碼點單後,訂單會傳輸給後廚負責配菜的機器人,機器人廚師完成菜品製作後會由雲軌系統貨或送餐機器人將菜品傳送到餐桌。據媒體報道,同樣的餐廳碧桂園將開往全國各地。

其實我一直認為,相較於複雜的中餐,至少從理論上,餐飲機器人對連鎖快餐行業的影響會更大,能夠大幅節省人力成本,提升制食效率,保證服務水平,甚至帶來餐飲經營模式的變革。

所以我不知道吃起來,接受了嚴格數據測試的機器人做的順德菜,和我吃過的最地道的順德菜,差別大不大,但至少看起來,機器人時代的腳步正在變快。

機器人做的中餐,能好吃嗎?

1

其實談及機器人,大多數人率先想到的或許是無人工廠裡默默耕耘的各種機械臂,但事實上,由於在材料和高精密加工等方面起步較晚,中國想要趕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任重道遠。

這也是為什麼在許多人看來,相比於已初步產業化的純工業機器人,當前中國機器人創業的先機將發生在服務領域(要知道,即便放眼全球,當前較大的服務機器人企業的產業化歷史也不足十年,技術鴻溝並不大,更何況中國珠三角地區擁有生產全部服務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能力),且大概率發生在餐廳,酒店,園區和商場等B 端場景,而非C端家用市場。

事實上,儘管由於服務機器人場景複雜多元,每個行業需要在成本,實用性和量產之間覓得商業平衡,這讓其很難在短時間內規模化落地(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顯示,目前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滲透率僅為3%)——但畢竟在理論上,人類每一次技術工具的進步,都伴隨著生產效率的提升,機器人也不例外,在我看來,它並未脫離麥克盧漢“技術是人類延伸”的經典定義,拋去鍍在機器人身上的營銷屬性不談,現階段企業對機器人的最大用途,就是四個字,降本增效,所以只要企業一旦覺得機器人比人工更省成本,就會為它們買單。

嗯,過去5年,在遠離媒體聚光燈的地方,中國服務機器人正以每年超過30%的速度迅猛增長。2013—2018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分別為3.3億美元,4.5億美元,6.4億美元,9.4億美元,12.8億美元和18.4億美元,同比增速分別為30.4%,38.4%,37.1%,47.9%,36.2%和43.9%。

而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9年)》的估計,2019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同比增長約33.1%,高於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增速。到了2021年,隨著停車機器人和超市機器人等新興應用場景機器人的快速發展,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接近40億美元。

而就像投資人王煜全所言:“服務機器人,最重要的是選對應用場景,解決實際問題;其次是積累大量行業數據,形成數據壁壘;最後是選擇一個合適的商業模式。”

機器人做的中餐,能好吃嗎?

2

但與B端市場相反,家用機器人是個“消費增量”市場,在市場教育普及之前,很難說服早期嚐鮮者以外的大眾用戶購買一臺機器人。更重要的是,相比企業對機器人單一功能的滿足,在好萊塢科幻洗禮下,大眾對機器人總有一種不切實際的想象,認為他們花幾百塊錢買的機器人能立即被委以“智能管家”重任,可以幫忙打理家裡一切,還能在無聊時陪人聊天——但受限於當前語音交互技術的羸弱(目前語音交互技術儘管識別率很高,但只能完成模式化應對,一旦試圖進行跨場景和跨任務對話,就會經常陷入尬聊),讓他們對目前的“陪伴機器人”頗有微詞。

所以總結來看,就像遠望資本創始合夥人程浩所言:“直白說B端買機器人的目的是為了省錢,是以替代人力為目的,但C端確是在額外花錢,所以需求有明顯的差別。To B都是單任務的,機器人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行了。而To C消費端,恨不得什麼都能幹,又能唱歌、又能跳舞、又能聊天、又能清潔。但現在根本不現實,技術成熟度還不夠。”

當然,我沒吃過機器人做的順德菜,倘若順德菜可以量化為技術指標,我並不知道Foodom的“技術成熟度”如何;我也更不相信人類未來飲食將完全由機器操辦——但我相信,如無意外,機器人時代的到來,終將成為一種必然。

作者:李北辰,獨立撰稿人,國內數十家媒體專欄作家,曾供職《南都週刊》《華夏時報》《財經》等媒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