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何沒出現太監亂政,外戚專政?

這其實是兩個小問題,咱簡單說幾句,先作塊敲門磚,以待高人補充。

  先說第一層,清朝為什麼沒出現太監亂政呢?

  太監的歷史由來已久,不止咱們中國有,外國也有。太監相關的知識,他和宦官的異同,滲透的過程就不多說了,不是重點,咱們只要知道,清朝的太監和宦官基本等同就可以了。

清朝為何沒出現太監亂政,外戚專政?

  清以前,太監牛氣的時候有不少,唐朝的太監有時候是皇帝的“爹”,皇帝能不能坐上皇位甚至是活著,都得看他們的心情,明朝的太監也相當剛,權勢之盛罕見,為禍之慘,歷史上也是赫赫有名,於百姓而言,條條蛇都咬人,可是於皇帝而言,那就得牢牢地踩死這幫死太監(好太監還是有的)。怎麼踩?雖然滿人入關前沒有系統學過漢人的那套,但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辦法還是有的。

  比如減少太監的人數,減少他們作妖的機會。明朝的太監人數最多時,接近十萬人,甚至還有淨軍這種另類的存在,想想滿族人總共才那麼多,萬一惹怒了他們,真要被這龐大的隊伍給包圍,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於是有清一代,太監的隊伍都不大,最多的時候才不到四千,分而化之,亂政的機會就小了許多。

清朝為何沒出現太監亂政,外戚專政?

  其次太監們都有品級限制,沒了權力,自然沒有機會上躥下跳。順治朝下嚴令,嚴禁太監干政,康熙時明確了敬事房的品級,清朝太監們的品級從清朝初到道光時代,最高不能超過四品——晚清時代的某些人,不好說,打破了鐵律。他們犯事了,有專門的條例來處罰,或首領或小宦官,總有一條適合,想犯事奪權?虐不死他。

  再者太監管理機構不是吃素的。順治時代1654年6月,裁撤內務府,改設八監三司二局,後設尚方司,第二年改為尚方院,管得就是這群太監們,順治十八年,又把尚方院改為內刑部,康熙時代,十三衙門廢除,重設內務府,康熙十六年設立敬事房,又稱為宮殿監辦事處,管理太監,把原來的內刑部改為慎刑司(託劇的福,這名很熟),負責的就是處理太監犯罪的案件。

  太監們辦事也是要錢的。咱們都清楚,太監身上少了個部件,情緒方面,可能會比常人多了一些,和他們談感情,實在是有些奢侈,要辦事,那就只有談錢了。可是太監們的錢從哪來?家裡有錢的,誰去當太監?有幾人是自願入宮?太監們,也多是窮苦人家出身,家裡指望不了,那就只有俸祿了。可是太監的俸祿並不多,按資歷按等級,俸祿高不過八兩銀,八斛米,還有公費錢不超過二兩,有時候按月給,有時候按年給,這些錢成不了什麼大事。清初的太監們領工資,是總管太監抄表,交由戶部過審然後按人頭髮放。乾隆時代設立了恩豐倉,但支取的流程也不簡單,如果要提前支取,還得提前半個月向廣儲司打報告,經過核准發文至戶部,才能取出來。

清朝為何沒出現太監亂政,外戚專政?

  當然了,再嚴格,也會有漏洞,畢竟他們這個群體很特別,是接近皇權中心的致關重要的,皇帝們也多是人,再勤勉再聰慧也都做不到完美,制度也靠人執行,早先還好,到了晚清,許多鐵律也就形同虛設,各方作用之下,權監還是出現了。不過,相比較前朝,權監的影響力,不出紫禁城,看看安德海就知道了,在宮裡作威作福,一出門就被丁寶楨給咔了。

  封建王朝走到了滿清,也基本在下坡,包括太監們的前途(這個詞好像不適合他們),萎縮得也相當厲害,隨著最後一任皇帝離開紫禁城,太監製度也終結了。

  那清朝為什麼沒有外戚專政?

  咱們中國歷史悠久,外戚專政的事情出了不少,尤其是漢朝,風氣很濃。其實咱們可以理解,皇帝年幼,由母上大人作紐帶,政事交由外公舅舅來幫忙處理,太常見了。清朝為什麼沒有這方面的問題?其實原因也很簡單。

  外戚專政,那是因為外戚和皇帝的利益有不同,早期還能和諧,到皇帝長大了,就不行了。外戚權力太大,放和不放都是個死局,於是鬥得你死我活的。而清朝這方面,似乎沒受影響。滿清人少,他們的親屬關係也相當的複雜,如果不抱團,就會被漢人給淹沒了,又因為八旗制度,所以外戚輔佐的有,但專權的,幾乎沒有。咱們看看康熙和雍正兩位皇帝,外戚根本沒鬧嘛。什麼佟家,什麼年家,那都老老實實的。兩位皇帝也沒有趕盡殺絕來個大株連。再者太后和皇帝的關係,也因為特殊的養育制度,對政局造成的影響力微乎其微。

  如此,太監作不了妖,後宮的女人也沒什麼機會,外戚嘛,在高度集中的皇權面前,想專政是不可能的。

  拋磚引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