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選擇性"失聰",總把話當耳邊風,是不是隻有吼才能引起注意

一位媽媽懷疑家中孩子聽力出問題,帶到門診找醫生檢查,醫生對孩子進行聽力檢查後發現聽力完全正常。媽媽困擾極了:"既然聽力沒問題,為啥我常常跟他講話,他都沒聽見?"

孩子選擇性

  其實這位媽媽遭遇的問題,好像大多數家長都經歷過,孩子明明聽力一切正常,卻總是對我們說的話自動過濾。於是乎,很多家長抱怨"真懷疑他是故意不聽的"、"我說的話在孩子看來就是耳邊風,風過無痕"。甚至還有家長實在拿孩子沒辦法,於是在網上發帖求助:8歲男孩總不聽家長的話,都當耳旁風,是什麼原因?

孩子選擇性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該如何是好?

打破僵局,改變溝通方式

  有的家長很困惑,感覺自己輕言細語跟孩子溝通,總被孩子無視,好像只有自己生氣了,怒吼一聲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於是有的家長錯誤地認為和孩子溝通就得以"怒吼"為主。

  其實我們換位思考一下,當別人在我們耳邊喋喋不休地講訴我們不感興趣的話題,或者說一些並不中聽的話時,我們這些"大孩子"也會選擇性地關閉耳朵。不是因為我們聽力有問題,只是因為你說的話我不想聽。

孩子選擇性

  有人做過相關研究發現,一個習慣於"選擇性失聰"的孩子,他的家庭結構多數情況是這樣的:媽媽喋喋不休,爸爸管教缺位。(爸爸媽媽角色也可能互換,但是概率較低)

  對於媽媽來說,她的管教得不到隊友支持,也得不到孩子的反饋,於是她只好用喋喋不休的方式來強化自己的力量。可是,這種做法導致的結果就是你努力了卻沒有收穫,甚至還會產生負面效應。

  當我們已經發現這樣做沒有效果時,就要立刻改變自我,改變和孩子的溝通方式。

孩子選擇性

和孩子溝通,讓孩子"聽懂"很重要

  有媽媽在朋友圈分享了一個故事,爸爸對著兩歲的女兒講了若干人生大道理,最後孩子get到的點和爸爸的初衷差之千里。

孩子選擇性

  這讓我們知道,和孩子說話,不僅要有"溝",還要有"通",也就是說我們要用孩子能夠理解、能夠接受的方式與他們交流。

  當那些家長抱怨自己說的話被孩子當耳旁風時,你不難發現他們喋喋不休的內容其實很無力,甚至捕捉不到爸爸/媽媽說這些話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孩子壓根聽不懂大人在說什麼,那麼他如何聽話?如何照做呢?

  尤其對於學齡前孩子來說,他們只有"聽懂"了大人的指令,這個指令才能準確反饋到動作上。家長喋喋不休地指令轟炸,往往會讓孩子陷入忙亂中,他聽不懂,自然也就不會照做。

孩子選擇性

做孩子平等交流的夥伴,向他們提供幫助

當孩子把我們說的話當耳邊風時,我們應該立即停下來反思我們剛才輸出的那些語言對孩子的行動是否有指導價值。如果我們的話表達的意思只是變著法地責備孩子無能,對他沒有實際幫助,那麼孩子"關上耳朵"甚至可以說是明智之舉。因為這時候,他需要的不是你的批判、責備,而是引導和幫助。

  當孩子不願聽你說話時,不妨試試,深呼吸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然後關切地詢問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和他一起分析問題,一起探尋解決方案。當你願意和孩子站在一起,和他一起去攻克困難時,你對他來說就是"自己人",他願意接受你的幫助,當然也就願意傾聽你的意見了。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願意聽我們說話,而是我們說話的方式,把他逼到了牆角,讓孩子站在了和我們敵對的一面。

孩子選擇性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超限效應,就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對於孩子來說,

哪怕再正確再有用的建議,我們說多了說頻繁了,不僅不能引起他們的注意,還能引發他們的逆反心理。

  所以,當我們想要和孩子建立聯結時,一定要學會正確的溝通方式,千萬不要讓你的嘮叨將孩子推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