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姓共一祠 情谊悠悠长


多姓共一祠 情谊悠悠长

  董杨大宗祠(王柏峰/摄)

多姓共一祠 情谊悠悠长

 鄱湖宗祠(许月才/摄)

多姓共一祠 情谊悠悠长

前欧村联合宗祠(吴志明/摄)

  

  ■早报记者 张素萍

  昨日,早报A06版报道泉港区界山镇玉山村两委,将村里分散的9座祖厝合并建设,祖厝“五姓合一”之后,美化了环境,节约了土地,五个姓氏宗亲之间少了攀比多了和睦,引领了一股文明乡风。

  中国的祠堂文化源远流长,大多祠堂一姓一祠。然而,记者走访并采访泉州文史学者获悉,泉州有多座宗祠也有姓氏联宗或者多个姓氏共用祠堂的情况,背后是一段段历史佳话。

  【市区】

  ★董杨大宗祠

  500年联宗名祠

  见证兄弟情谊

  西街旧馆驿巷里闻名遐迩的董杨大宗祠,是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全国仅有的董、杨联宗史迹,也是难得一见的联宗史迹。

  董杨大宗祠始建于明代天顺五年(1461年),是董杨道宾公祠堂原址。整体建筑承袭明清风格,祠内正殿奉祀董仲舒公、杨震公、董杨道宾公,东龛供奉太一真人,西龛供奉杨延昭元帅。

  董杨大宗祠是董姓和杨姓的祠堂,为何两个姓氏共有一祠?清光绪年间的《重修旧馆杨氏宗祠记》记载,泉州旧馆驿杨姓入闽始于南宋,始祖世兴公本姓董,从浙江杭州来担任泉州同安税吏,便定居晋江,后英年早逝。董世公去世后,儿子董君选由好友杨梦龄抚养长大,并以“杨”姓入仕,担任潮阳县尹。后来,子孙杨道会、杨道宾连登进士、榜眼,并入朝为官。杨道宾的儿子上奏朝廷,要求恢复董姓,明神宗御批:“既承久代,不准复姓,钦赐董杨公,仍以杨传嗣。”因此,便有了“董杨氏”之称,而董杨大宗祠则见证了这段历史,它既贯穿有同祖的渊源,又有兄弟情谊之美。

  【晋江】

  ★鄱湖宗祠

  每年春冬二祭

  奉祀两姓先祖

  泉州市地方志学会顾问许月才介绍,晋江市池店镇潘湖村的鄱湖宗祠也是多姓氏共用祠堂的范例。

  晋江各宗族的祠堂大门匾额上,大多开宗明义地标明所属姓氏,可池店镇潘湖村的“鄱湖宗祠”却是个例外。地处潘湖村南面的鄱湖宗祠,是一座典型的闽南式建筑,祠堂的大门匾额,书有“鄱湖宗祠”四字,“鄱湖”乃潘湖古村名,祠堂名是取自地名。

  据介绍,鄱湖宗祠的前殿奉祀黄氏先祖,后殿则供奉有欧阳氏先祖的牌位,包括欧阳詹和他儿子欧阳秬。原来,隋时欧阳氏入垦肇基潘湖,到了元末明初,欧阳氏族遭受“乌蜂之变”,欧阳族人迁徙各地。元末时,鄱湖黄氏始祖黄千三因娶欧阳馥英为妻,遂结两姓之亲。后来,由于潘湖没有欧阳氏居住了,黄氏裔孙不忍外祖失祀,而将宗祠分成前后两殿,分别祭祀两姓先祖。

  明朝以来,鄱湖黄氏后人每年春冬二祭,包括海内外族亲回乡谒祖时,都要祭拜黄氏本家内祖和欧阳氏外祖,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泉港】

  ★前欧村红砖祠

  共享共用宗祠

  七姓亲如一家

  去年,本社《泉州晚报》曾报道泉港区涂岭镇前欧村,将原本七座不同姓氏的破旧祖厝拆除,建成一座联合宗祠,作为各姓子孙敬奉先人的共享场地,同时也作为各姓氏宗亲办理丧事的集体场所。

  这座宗祠位于前欧村村部不远的公路边,宗祠占地约300平方米,祠堂大厅摆放着七张供桌,表示七个姓氏共同使用。

  据介绍,前欧村共有9个自然村,全村共16个姓氏,每个姓都有各自的祖厝。有些祖厝因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各姓氏在各自祖厝办理丧事,导致大家相对封闭,各姓氏之间缺少沟通。为破除陈规陋习,2017年,前欧村利用石头房改造的契机,组织拆除陈、颜、廖、徐、萧、洪、吴等七姓七座破旧祖厝,拆除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同时建设前欧村共享联合宗祠1座,此举节约土地1700平方米。

  联合宗祠建成后,村里七个姓氏村民办丧事时,都统一到里面操办。通过共享联合宗祠这一方式,既整合了土地资源,减轻小姓氏独自建古厝的资金压力,也让各姓氏联系更紧密,加深了村民的情谊。


来源:东南早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