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的人生精彩,用對愛的方式很重要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當年的神童魏永康,他兩歲就掌握了1000多個漢字,四歲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八歲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13歲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並碩博連讀。

可令人沒想到的是,如此神童卻被中科院勸退了,而造成這一切的卻是因為媽媽的溺愛。

原來,魏永康的媽媽對他的要求只有一個,那就是好好學習,家裡的其他事都不讓他插手,絕對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等離開媽媽外出求學後,魏永康發現自己沒有生活自理能力,也不知道如何跟人打交道,他失去了和社會聯接的能力,成了很多人口中的高分低能者。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想讓孩子的人生精彩,用對愛的方式很重要

一、溺愛,就是在親手剪掉孩子成長的翅膀。

在百度百科中,對“溺愛”這個詞是這樣解釋的:照顧者和兒童之間的關係的一種特徵,不公正的物質感情給予滿足與保護,庇護孩子,同時也妨礙孩子試圖作出獨立行動的任何努力。

有些父母小時候吃了很多苦,在孩子出生後,就會暗下決心,絕不讓孩子吃當年吃過的苦,就會無條件滿足孩子,孩子要什麼就買什麼。

有些父母則是害怕孩子給自己添麻煩,比如,還不會吃飯的孩子,想要自己試著吃飯,媽媽看著桌上、地上被孩子弄得一塌糊塗,比自己喂孩子吃還要費時費力,乾脆就上手親自喂,而剝奪了孩子一次學習的機會。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如果孩子第一次繫鞋帶打了個死結,父母就從此不再買有鞋帶的鞋子;如果孩子第一次洗碗打碎了一隻碗,父母就不再讓他靠近洗碗池;如果孩子第一次整理床鋪整整用了兩個小時,父母就嫌孩子笨手笨腳;如果孩子大學畢業第一次找工作,父母動用關係幫他解決了。那父母最好一輩子幫他安排好一切,因為他已經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了。

溺愛的起點是愛,落腳點卻是害。父母以為為孩子安排了最好的一切,卻不知道已經殘忍地剪掉了他們的翅膀。

想讓孩子的人生精彩,用對愛的方式很重要

二、真愛,就是在孩子不同發展階段給予不同的愛。

溺愛有害,那我們該如何給予孩子愛呢?那就是以孩子的成長需要為中心,比如在孩子0-1.5歲時,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給他無條件的愛;在孩子1.5-3歲時,給孩子自主探索的機會,但又在孩子需要幫助時出現在他面前,讓他知道父母一直都在背後支持他。

有個小女孩,名叫高雅,是一位盲童,因為視神經發育不良,先天性失明。高雅在一所特殊教育學校上學,學校離家只有386米,站在自己家就能看到學校。在高雅上學後,媽媽做了個狠心的決定:讓孩子自己學著上學、放學。

當高雅顫巍巍地踏出第一步的時候,這位”狠心“的媽媽卻悄無聲息地跟在她後面保駕護航,女兒在前面走,媽媽在後面跟,媽媽就這樣成了女兒的影子。

高雅個子比較小,橫穿馬路時,很多車輛不能及時發現她,媽媽就會默默地擋一下來往的車輛。

親眼看著高雅踩進水坑,媽媽沒有立刻上前幫忙,只在女兒到家後,才詢問女兒發生了什麼事,然後告訴她怎麼避開水坑。第二次再遇到水坑,高雅就學會了如何避坑。

看著高雅走偏了方向,找不到路急著哭的時候,媽媽找了路過的一位阿姨來幫女兒,然後在下個路口故意跟女兒來個”偶遇“,再領著她回到正確的路上。媽媽擔心自己一開始就上前幫她,會讓高雅知道自己一直跟在後面,然後讓孩子產生依賴感,而不自己去學著解決問題。

想讓孩子的人生精彩,用對愛的方式很重要

媽媽說:她總會有離開我的一天,我希望她能夠獨立、堅強、自信,什麼都能自己去克服。

作家簡媜有句話說得很好:當上帝賜給你荒野時,就意味著,他要你成為高飛的鷹。

在媽媽的鼓勵下,高雅嘗試了很多事,她會彈鋼琴、吹陶笛、唱英文歌,寒暑假跟著媽媽去圖書館看書(大的圖書館會有無障礙閱讀區,有盲文書籍),她還去參加全國語文朗誦大賽,並獲得了特等獎。

三、放手,給孩子嘗試成敗的機會。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了一個概念: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擁有高效能感的人,在追求一個目標時,會有堅定不移的信心,認為自己一定能實現這一目標。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成敗體驗。

在孩子第一次嘗試吃飯的時候,他需要調動他的頭腦、身體、心志等方面的東西,當食物送不進嘴裡的時候,他可能會很著急。在一次次的嘗試後,食物順利被送進嘴巴並吃下去的時候,他會覺得很有成就感,讓他感覺到”我自己能行“,久而久之就幫助孩子形成了強大的自我效能感。

這也讓孩子知道:儘管一開始不順利,但經過我的努力還是成功了。以後在孩子遇到挫折時,他也能很快就能調節好自己的狀態,並相信最終會靠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想讓孩子的人生精彩,用對愛的方式很重要

總結

《為何家會傷人》裡的這段話說的很多,送給各位父母:幫一個16個月的蹣跚學步的孩子拿一個十米外的球,父母可以很輕鬆做到;幫一個16歲的孩子交友、學習甚至戀愛,卻是父母很難做到的事;幫一個26歲甚至36歲的孩子實現真正的價值感,則成了任何一個父母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父母不是超人,父母也不可能護佑孩子一生無憂,真正的愛,就是放手讓孩子去嘗試,不管成功與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