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開心的新聞看傷了,這本書也許會讓你好受點兒丨讀書者說

不開心的新聞看傷了,這本書也許會讓你好受點兒丨讀書者說

不開心的新聞看傷了,這本書也許會讓你好受點兒丨讀書者說

最近有很多令人沮喪又不安的新聞。

我們迫切地想要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原因是什麼?我們應該怎麼辦?

各種消息、分析、評論通過各種新舊渠道,源源不斷地向我們湧來。眾說紛紜,信息量很大,我卻時常感到無力:有時因為難以分辨;有時苦於知識儲備不夠;有時則是徹底迷茫、毫無頭緒。

不開心的新聞看傷了,這本書也許會讓你好受點兒丨讀書者說

我們可以通過看、聽、學,通過與人交流獲得更多信息和知識;但也許,在這個更有可能信息過載而非信息匱乏的時代裡,我們更需要一些能夠幫助我們分辨信息、做出自己判斷的工具,好讓我們在試圖梳理紛繁信息的時候,不至於無從下手。

今天想聊的這本書叫做“Factfulness: 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 And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筆者暫譯為:《忠於事實:我們錯認世界的十個原因,以及為什麼一切要比想象中好》)。

不開心的新聞看傷了,這本書也許會讓你好受點兒丨讀書者說

這本書似乎還沒有在大陸出版,近期新出的臺版(繁體)將書名譯作《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不過,英文原版非常好讀,可以一試。

不開心的新聞看傷了,這本書也許會讓你好受點兒丨讀書者說

顧名思義,這本書主要談了兩件事情:

❶ 它向我們揭示了十種常見的思維謬誤(原文用的是更中性的詞:instinct,本能)。也許我們並非對這些謬誤的存在一無所知,但現實中某種本能的傾向性、先入為主的情緒、一個人的思維慣性等,讓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誤區,難以看清世界真實的模樣。

❷ 書中所舉的例子很多都是諸如人口分佈、平均壽命、貧富差距、福利等宏觀層面的問題。作者以數據、圖表、案例等形式向我們展示了那些通常被遮蔽了的人類社會發展成就。他希望我們能對一個“更好的”未來社會抱有充分信心。

-----不開心的新聞看傷了,這本書也許會讓你好受點兒丨讀書者說-----

----------

本書作者漢斯·羅斯林(Hans Rosling)是一位來自瑞典的臨床醫師、國際衛生領域的教授(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health)以及公共教育家(public educator),曾擔任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UNICEF)顧問。

不開心的新聞看傷了,這本書也許會讓你好受點兒丨讀書者說

漢斯·羅斯林

2017年,漢斯因為胰腺癌去世了,他把人生最後的時光用來撰寫這本書。

漢斯的這部遺作是與他的兒子奧拉·羅斯林(Ola Rosling)和兒媳安娜·羅斯林·洛朗德(Anna Rosling Rönnlund)合著的。

不開心的新聞看傷了,這本書也許會讓你好受點兒丨讀書者說

漢斯的兒子和兒媳

2005年,三人共同創辦了The Gapminder Foundation,專攻數據分析和可視化,目的是展示一個“人人能讀懂的、基於事實的世界觀”(a fact-based worldview everyone can understand)。

事實上,數據學家可能是漢斯最為世人所知的身份了,他的一些TED演講非常有名,2006年的一次演講在TED官網上已有1200多萬播放量。國內最早關注大數據和可視化的一批專家、學者,應是很早就開始關注漢斯和Gapminder了。

TED官網上有一個漢斯的演講合集:


不開心的新聞看傷了,這本書也許會讓你好受點兒丨讀書者說

戳圖片看演講

這裡也放一個漢斯和Gapminder可視化作品的小視頻“The River of Myths”。

視頻中的可視化作品展示了世界各國婦女平均生育嬰兒的數量(babies born per woman)與兒童死亡率(child mortality)之間的關係,以及自1963年以來的變化趨勢。長成這樣的氣泡圖(bubble graph)是他們的標誌,是不是莫名還很萌?

不開心的新聞看傷了,這本書也許會讓你好受點兒丨讀書者說

下圖展示了2017年各國收入水平(income)與預期壽命(lifespan)之間的關係。對於這組關係及其變化趨勢的探索及可視化,是漢斯團隊的代表作之一。

不開心的新聞看傷了,這本書也許會讓你好受點兒丨讀書者說

-----不開心的新聞看傷了,這本書也許會讓你好受點兒丨讀書者說-----

----------

書的開始,漢斯就驕傲地向讀者介紹了他的一項保留技能:吞劍(sword swallowing),也就是把劍塞進喉嚨裡(溫馨提示:請勿模仿),用以說明: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其實是可能的,所以我們的思考應該超越表象(think beyond the obvious)。

於是,漢斯拿出了他的殺手鐧:用一套問卷來測試讀者對於世界的認知。屏幕那頭的你們,也來試試?

1. In all low-income countries across the world today, how many girls finish primary school?

在當今世界各地的低收入國家中,有多少女孩完成了小學教育?


A: 20 percent(20%)

B: 40 percent(40%)

C: 60 percent(60%)

2. Where does the majority of the world population live?

世界上的大多數人口生活在?


A: Low-income countries(低收入國家)

B: Middle-income countries(中等收入國家)

C: High-income countries(高收入國家)

3. In the last 20 years, the proportion of the world population living in extreme poverty has…

在過去的20年裡,極度貧困人口所佔世界人口的比重___


A: almost doubled(幾乎翻倍)

B: remained more or less the same(沒什麼變化)

C: almost halved(幾乎減半)

4. What is the life expectancy of the world today?

當今世界人類的平均壽命是?


A: 50 years(50歲)

B: 60 years(60歲)

C: 70 years(70歲)

5. There are 2 billion children in the world today, aged 0 to 15 years old. How many children will there be in the year 2100, according to the United Nations?

當今世界上有20億0至15歲之間的兒童。根據聯合國的數據,2100年世界上將會有多少名兒童呢?


A: 4 billion(40億)

B: 3 billion(30億)

C: 2 billion(20億)

6. The UN predicts that by 2100 the world population will have increased by another 4 billion people. What is the main reason?

聯合國預計到2100年,世界人口將會再增加40億。 主要原因是?


A: There will be more children (age below 15)

將會有更多兒童(小於15歲)

B: There will be more adults (age 15 to 74)

將會有更多成人(15至74歲)

C: There will be more very old people (age 75 and older)

將會有更多年紀很大的老人(75歲及以上)

7. How did the number of deaths per year from natural disasters change over the last hundred years?

較之100年前,每年由於自然災害死亡的人數?


A: More than doubled(超過兩倍)

B: Remained about the same(幾乎一樣)

C: Decreased to less than half(少於一半)


8. There are roughly 7 billion people in the world today. Which map shows best where they live? (Each figure represents 1 billion people.)

當今世界大約有70億人口。以下哪張地圖反映了他們的分佈?(每一個小人代表10億人口。)


不開心的新聞看傷了,這本書也許會讓你好受點兒丨讀書者說

9. How many of the world’s 1-year-old children today have been vaccinated against some disease?

當今世界有多少1歲兒童曾注射過疫苗?


A: 20 percent(20%)

B: 50 percent(50%)

C: 80 percent(80%)

10. Worldwide, 30-year-old men have spent 10 years in school, on average. How many years have women of the same age spent in school?

世界範圍內,30歲男人平均接受了10年學校教育。那麼同齡女人呢?


A: 9 years(9年)

B: 6 years(6年)

C: 3 years(3年)

11. In 1996, tigers, giant pandas, and black rhinos were all listed as endangered. How many of these three species are more critically endangered today?

1996年,老虎、大熊貓、黑犀牛被列為瀕危動物。今天,這三種物種中,有幾種更瀕危了呢?


A: Two of them(兩種)

B: One of them(一種)

C: None of them(沒有)

12. How many people in the world have some access to electricity?

世界上有多少人用上了電?


A: 20 percent(20%)

B: 50 percent(50%)

C: 80 percent(80%)

13. Global climate experts believe that, over the next 100 years,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will…

全球氣象專家認為,100年以後,平均氣溫會?


A: get warmer(變暖)

B: remain the same(差不多)

C: get colder(變冷)

答案:

1-5:C B C C C

6-10:B C A C A

11-13:C C A

大家做得怎樣?錯得多嗎?有沒有感覺自己是在瞎蒙呢?

不開心的新聞看傷了,這本書也許會讓你好受點兒丨讀書者說

我也做了這份測試,結果挺慘烈的,而根據漢斯的說法,我並不是一個人。

比如第3題,只有7%的人做對了;第9題,13%。

第13題,關於氣候變化,有86%的人做對,這是特例,因為氣候議題在大眾層面已經有了很多關注和討論。

2017年,漢斯對14個國家的12,000人做了這份測試。除了第13題,平均每人只答對了2道題。沒有人答對所有題,卻有15%的被試者吃了鴨蛋。

漢斯不止一次調侃我們連黑猩猩(chimpanzees)都不如,因為理論上說,啥都不懂的黑猩猩尚有1/3的可能性猜對答案,而我們答題的正確率還遠遠低於此。

漢斯發現,人們總傾向於認為世界是可怕的,充滿暴力、缺乏希望,而將現實看得如此具有戲劇性(dramatic,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魔幻、抓馬)不僅讓人們焦慮重重,還誤導了我們。因此,他希望向我們展示這些能夠證明世界在整體向好的證據,從而讓我們變得更積極,並且不那麼焦慮。


不開心的新聞看傷了,這本書也許會讓你好受點兒丨讀書者說

-----不開心的新聞看傷了,這本書也許會讓你好受點兒丨讀書者說-----

----------

漢斯在書中介紹了10種思維謬誤,篇幅關係,我選他所稱之為“大型誤解”(mega misconception)的三個談談:

差距本能

差距本能(the gap instinct),也就是一種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兩分思維方式(binary thinking),它忽略了現實中只有極少事物處於兩極、有絕對清晰的邊界,而多數事物其實位於過渡帶,依循某種邏輯分佈其間,並且常常有部分是重疊的(overlap)。

不開心的新聞看傷了,這本書也許會讓你好受點兒丨讀書者說

在書中,漢斯尤其指出,那種“我們”與“他們”、“西方”(the West)與“其他(the rest)”、“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兩分法,應該被摒棄。

為了替代“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概念,漢斯提出了另一種模型,我暫且將之譯作“收入水平四層論”(the four income levels ),通過以下兩個圖表就能清晰、直觀地理解這個模型。它是漢斯“基於事實的”(fact-based)分析框架的基石,關於這個模型的闡釋和延伸幾乎貫穿了全書。

不開心的新聞看傷了,這本書也許會讓你好受點兒丨讀書者說

不開心的新聞看傷了,這本書也許會讓你好受點兒丨讀書者說

Each figure in the chart represents 1 billion people, and the seven figures show how the current world population is spread out across four income levels, expressed in terms of dollar income per day. You can see that most people are living on the two middle levels, where people have most of their basic human needs met.

圖表中的每個小人代表著10億人口。這七個小人顯示了當今世界人口是如何在四層收入水平上分佈的,以日收入(美元)來表示。可以看到,大多數人生活在兩個中等水平上,人們的絕大多數基本需求得到了滿足。

毫無疑問,“收入水平四層論”比“發達/發展中國家”的兩分更為具體可感;同時,它對處於中間地帶的大多數和處於兩端的少數兩極分配了同等的重要性。事實上,積極尋找“大多數的所在”正是漢斯所給出的規避差距本能的辦法之一。

漢斯在這一章節中提及的另一個論點,也值得我們關注。

他做了這樣一個比喻,站在高樓頂上向下看,低處的樓房像是差不多高的,肉眼很難辨別不同樓房之間真正的高差。

Anyone who has looked down from the top of a tall building knows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assess from there the differences in height of the buildings nearer the ground.

不開心的新聞看傷了,這本書也許會讓你好受點兒丨讀書者說

他想提醒那些有著相對高收入水平的人們(依照該模型設定的收入標準,中國已有越來越多人處在這個水平上。實際上,漢斯假設他的絕大多數讀者都處於這個收入水平)警惕這種“看不見”,既不要把頭腦中那些“絕對貧困”的圖景視作大多數窮人的常態,也不要理所當然地對這些“不如自己的群體”及群體之間的差別輕易下判斷。

漢斯在書中多次提到要保持謙虛、謹慎,警惕這種“看不見”就是一項實踐。現實中的很多歡喜與苦難(sufferings)並不發生在Level 4人群的視野之中,而我們在生活中也總是擁有諸多具體的掙扎和不幸。可以理解,在已經壓力重重的狀態下,人們很難對不觸及自身的不幸或者“負能量”提起興趣。

但即便如此,我們仍應對這些“不如自己的群體”保持必要的審視和關注,這應是我們嘗試理解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是極其重要的部分。

消極本能

消極本能(the negativity instinct ):

我們總是下意識地更傾向於關注壞消息,而不是好消息(the tendency to notice the bad more than the good)。

漢斯給出了三點原因:

❶ 錯誤地記憶過去(the misremembering of the past),類似於我們常說的“回憶濾鏡”(romanticize the past):我們對於歷史的認知總是粉紅色的(our historical knowledge is rosy and pink)。

我們傾向於把過去想象得非常美好,或者說回憶過去的時候,抹殺了許多不愉快的細節,這讓我們正身處其中的現實世界看起來糟糕不已。

❷ 選擇性地報道(selective reporting)。

媒體總是傾向於報道負面的消息,漢斯將之稱為“監測不幸”(surveillance of suffering),從而給了我們一種“世界變得越來越糟糕”的錯覺。關於這點後文我們再細說。

❸ 依靠感覺,而不是思考(feeling, not thinking)。我們總是堅定地相信那些我們所相信的事物,很少接受質疑和反駁;而我們所能夠且願意接受的信息,往往是在強化我們原有的信念。

不開心的新聞看傷了,這本書也許會讓你好受點兒丨讀書者說

漢斯稱自己是一個“可能主義者”(“possibilist”):


從不毫無理由地抱有希望,也不會無緣由地恐懼,並且始終抗拒戲劇化的世界觀。

It means someone who neither hopes without reason, nor fears without reason, someone who constantly resists the overdramatic worldview.

他不認為這代表著樂觀——這是對事物真實的樣子抱有清晰而理性的認識。

This is not optimistic. It is having a clear and reasonable idea about how things are.

在漢斯看來,規避消極本能的辦法包括:

► 讓自己確信好消息和壞消息總是相伴而來(Convince yourself that things can be both better and bad.)


► 看到負面報道的時候不妨想想,如果是好消息或是漸進式的、階段性的成就,它們能上新聞嗎?


► 客觀地看待回憶和歷史。

不開心的新聞看傷了,這本書也許會讓你好受點兒丨讀書者說


說回媒體和負面報道。

漢斯似乎對媒體抱有很深的不滿,他在書中多次呈現了這一點。作為一名記者,看到這些,我心裡一面叫屈,一面又覺得似乎也不冤。

我想漢斯所指的負面報道主要還是一些負面的、突發事件報道,其中很多是揭露性的調查報道。這類報道,博眼球嗎?有的,因為人類天性如此,媒體需要迎合。但更重要的是,人們需要知道真相,進而展開更廣泛的討論:我們應該如何改善現狀,從而讓世界變得更好?

媒體不喜歡正面事件、或是階段性成就的報道嗎?好像也沒有,尤其在中國,很多人說要做“有溫度的新聞”。這類新聞容易被人質疑、容易被人忽視,但無可否認,它們中的多數還是有價值的。

漢斯的書,帶領我又一次思考那個我已經想了很多遍卻並沒有得出多少結論的問題:我們的報道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事實?尤其是,當我想要去描述某種現狀或者趨勢的時候,我所瞭解的案例和數據究竟有多大的代表性?

誠然,個例是有價值的,就事論事是能夠帶來啟發的。但如果不瞭解大背景和整體情況,我該如何判斷個例在整體中所處的位置?它代表著一種特殊情況還是普遍情況?

為了能更好地認識“片面”,我們確實需要提高自己的數據素養。從這個意義上說,確實是不覺得冤了。

直線思維本能

直線思維本能(the straight line instinct),或許也算是一種慣性思維模式。大致意思是,我們看到一段線形圖,會下意識地依照原有的上升/下降趨勢和斜率來判斷這段曲線未來的走向。

不開心的新聞看傷了,這本書也許會讓你好受點兒丨讀書者說

但是,世事總是千變萬化,太多不確定,因而趨勢本身就很難預測。另一方面,僅憑一段曲線圖,很難判斷它真實的形狀:直線(straight lines)?S形(S-bends)?下滑形(slides)?隆起形?(humps)?指數曲線(exponential curve;書裡所說的doubling lines,其實是指數曲線)?

事實上,直線型增長在現實中十分罕見。

漢斯舉了一個例子,埃博拉疫情爆發時,人們起初下意識地認為疫情感染的趨勢是直線形增長的,但後來發現並不是。事實上,每三週,疫情感染的範圍就會擴大到之前的兩倍,因而形勢其實比想象中嚴峻不止一點點。

在通常不太熟悉的領域,人們很難規避這種直線思維的影響,也很難及時地意識到自身的判斷失誤。

書裡的其他7個謬誤分別是:


◆ 恐懼本能(the fear instinct)

◆ 規模直覺(the size instinct)

◆ 概括本能(the generalization instinct)

◆ 宿命論本能(the destiny instinct)

◆ 單一視角本能(the single perspective instinct)

◆ 責備本能(the blame instinct)

◆ 緊迫感本能(the urgency instinct)

其中有些我感覺偏主觀一些,就不一一展開了。

這本書的確讓我看到很多一直被我忽略了的理解偏差,意識到世界上真的有很多可喜的變化,而我卻對此視而不見。但另一方面,我也認為,有些方法論並非絕對,意識到這些偏差和思維謬誤的存在,或許是更重要的。

-----不開心的新聞看傷了,這本書也許會讓你好受點兒丨讀書者說-----

----------

這本書還未完成,漢斯就去世了。

2016年2月,他被診斷為胰腺癌。在最初的衝擊平復後,他推掉了已經計劃好的67個演講、電視和廣播節目等,專注於寫作此書。

奧拉和安娜在書的結尾寫道,直到生命的盡頭,漢斯依然對世界保有好奇和熱情。

不開心的新聞看傷了,這本書也許會讓你好受點兒丨讀書者說

漢斯去世後,繼續撰寫這本書曾帶給奧拉和安娜很多安慰,彷彿漢斯並沒有離開。他一生中的很多時間,都在致力於幫助人們建立一個“基於事實的”世界觀,或者說,幫助人們找到建立這種世界觀的方法。

漢斯曾寫道,他對於世界的絕大多數認知並非來源於數據或者文獻資料,而是來自與各式各樣人的交流。

“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是我們這代年輕人新的座右銘。通過旅行發現自我之外,也許還能有更多可能性值得我們挖掘。


不開心的新聞看傷了,這本書也許會讓你好受點兒丨讀書者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