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被嘲笑沒文化,朱生豪用生命譯出莎士比亞,打了誰的耳光

1

30年代,曾有日本人譏笑中國“連莎士比亞全集的譯本都沒有,是個沒文化的國家。”這件事深深刺傷了一位年輕的中國編輯。他從此發憤筆耕,為填補祖國文壇這一空白傾注了畢生心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就是著名的莎士比亞戲劇翻譯家朱生豪。

朱生豪,浙江嘉興人,191年出生。從小酷愛讀書,中學時代就發表詩作,顯露出文學才能。16歲時靠獎學金進入杭州之江大學,主修中國文學系。這座著名的高等學府位於錢塘江畔,秦望山頭。山上紅葉掩映,流泉淙淙,清靜幽雅的環境更陶冶了朱生豪的性情,也激發他的詩情。他新舊體詩都很擅長,但創作態度十分嚴謹,從不輕易發表自己的作品。

中國被嘲笑沒文化,朱生豪用生命譯出莎士比亞,打了誰的耳光

1933年夏,朱生豪畢業了。由於英文成績優秀,他被上海世界書局聘為英文編輯,參加編撰《英漢四用辭典》和英文書籍的註釋本。他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在讀書、學習上面。荷馬、但丁、歌德、莎士比亞都讀,但他最喜歡的是莎士比亞。早在嘉興讀中學時,他就讀過《莎氏樂府本事》及莎劇選讀,現在他更加迷戀莎士比亞。他認為莎士比亞的成就遠在荷馬等三人之上:“蓋莎翁筆下之人物,雖多為古代之貴族階級,然彼所發掘者,實為古今中外、貴賤貧富人人所同具之人性”。當時和他一起在世界書局工作的前輩詹文滸先生,看到他經常讀書寫詩,迷戀於莎劇,又發現他中英兩種文字都有較深修養,便戲他從事莎士比亞戲劇全集的翻譯工作。正好這時,他的在南京大學讀書的弟弟寫信來向他說了日本人譏笑我們沒有莎集譯本的事,信上說:“如果能把莎翁全集譯出,可以說是英雄業績”。這些話強烈的激勵起朱生豪的愛國熱情,他決心把英國這位偉大天才的作品全部介紹到中國來,為祖國爭口氣。1936年春天,他開始了龐大的莎譯工程。

中國被嘲笑沒文化,朱生豪用生命譯出莎士比亞,打了誰的耳光

2

當時,在我國,莎劇的翻譯工作還是一塊待開墾的處女地。莎劇傳到中國比較晚,直到清朝末年,嚴復、梁啟超等人的著作裡才開始提到莎士比亞的名字;20世紀初林紓與魏易翻譯了英國散文作家蘭姆姐弟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20年代以後,戲劇家田漢、曹禺等人翻譯了莎士比亞個別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等劇才開始搬上我國舞臺。在朱生豪生活的年代裡,莎劇的翻譯數量很少,而且某些譯本比較拘泥生硬,缺乏莎翁原作的神韻,或文字艱深晦澀,為一般讀者所不易接受。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祝生蠔下決心翻譯莎士比亞全集並且準備用散文體來翻譯原作的無韻體詩劇,使讀者能讀到表達原作精神的流暢通俗的譯本,“使此大詩人之作品,得以普及中國讀者之間。”

中國被嘲笑沒文化,朱生豪用生命譯出莎士比亞,打了誰的耳光

翻譯莎劇全集,這是一項極其宏大的工程,特別是對朱生豪這樣一個24歲的青年人來說,更是一幅十分沉重的擔子。然而重重困難非但沒有壓倒這位瘦弱的青年,反倒激發了他百倍的努力。他白天上班,晚上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撲在對莎劇原文的閱讀、研究上面。為了把原著的精神吃透,他首先研誦莎劇的全集達十餘遍。他又跑遍書店,把有限的收入全花在收集莎劇的不同版本和各種注本上。他把它們相互對照、比較、研究,每天工作到深夜。他還下功夫研究戲劇藝術的特徵,經常興致勃勃的去觀摩電影和話劇演出。在翻譯的過程中,他一般不願意先批閱各家己譯岀的本子,為的是避免自己的譯文受到人家影響。他的譯文總是盡最大可能保持原作之神韻,忠實傳達原文的意趣。凡遇原文中與中國語法不合之處,他再三推敲,寧可更換句子結構,也要使原作的意思豁然呈露,而決不允許被晦澀的字句所掩蔽。1936年當年,她譯岀出了第1部《暴風雨》,並訂出計劃,要在兩年內譯完180萬字左右的全集。他以世界書局訂了合同,譯成一部交付一部。接著他又譯岀《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第12夜》等喜劇,到1937年夏,他已譯岀了9部。

中國被嘲笑沒文化,朱生豪用生命譯出莎士比亞,打了誰的耳光

3

正在工作順利進展之時,一個沉重的打擊落到朱生豪頭上-抗日戰爭爆發,“八.一三”的戰火燃燒到了上海。她在匯山路的寓所被毀,歷年來辛辛苦苦收集起來的各種莎集版本,及諸家註釋、考證、評論的著述一二百冊,悉數毀於炮火;他已譯完交給書局的幾部譯本也不幸被燒燬。他倉促離家,帶出的僅有牛津版莎翁全集一冊和譯稿數本。

朱生豪暫時回到老家嘉興。不久,嘉興也淪陷了。他輾轉遷避,生活很不安定。但他始終沒有放下莎劇翻譯工作,只要有一小塊能夠放書的地方,他就埋頭研讀,補譯失稿。

一年以後他從老家回到孤島上海,仍在世界書局任職。這段時間,他直接參加抗戰行列,在報紙上發表了大量宣傳抗日、針砭時弊的文章。1939年秋,他應詹文滸先生的邀請,改入《中美日報》社主編國內新聞版。1942年5月,他以大學時的同學宋清如女士舉行了簡樸的婚禮。

中國被嘲笑沒文化,朱生豪用生命譯出莎士比亞,打了誰的耳光

為了繼續進行莎譯工程,他婚後不久即離開上海,再次回到故鄉嘉興。劫後舊居,滿目淒涼,家中書籍、傢俱、雜物被掠奪一空,他手頭只有兩本詞典。他全身心沉浸在翻譯工作之中,如他自己所說的“閉戶家居,擯絕外務,始得專心一志,致力譯事”。他閉門寫作,足不涉市,甚至連樓都不下。他重譯了那些戰火中失去的譯稿,又開始翻譯新的劇本。每譯完一段 ,總是先把自己擬作讀者,察閱譯文中有沒有曖昧不明的地方;接著又把自己擬作舞臺上的演員,審辨臺詞語調是否順口,音節是否諧和決不輕易放過一詞一句。有時為了一句話譯得妥貼完善,往往苦思累日。他常常譯著譯著進入了角色,竟分不清莎翁,劇中人與自己的區別,達到了陶醉其中、樂而往返的境地。

中國被嘲笑沒文化,朱生豪用生命譯出莎士比亞,打了誰的耳光

4

過度的勞累和艱苦的生活,使朱生豪身體越來越虛弱,並沒有逐漸向他襲來,他的同學縣教育局長看他生活困惑,想為他謀一個教師的職位攤,他拒絕了他說到迪位手裡去也要飯吃,我寧願死他就這樣掙扎著苦度著,到1944年為止,已移出了沙灣全集中的全部悲劇喜劇以及一部分歷史劇總共31部,其中9部是撕掉後重譯的,這是多麼巨大的成就,這裡麵包含著朱生豪整整10年的心血。

按計劃還有還有6部作品要譯,但朱生豪的病越來越重了。他經常發燒,卻因為窮,不能及時就醫,後來慢慢發展成結核性肋膜炎和肺結核、腸結核併發症。他苦笑著對朋友說:“像我這樣的人不患肺病,哪兒還有更合適的患者?”在病中,他還是盡力堅持翻譯工作,當他翻譯《亨利五世》時 ,突然手腳痙攣,身體發高燒,他被迫輟筆,卻幾次仰臥床上,高聲背誦莎劇原文。他深深遺憾地對宋清如說:“早知一病不起,拚著命也要把它譯完。"

中國被嘲笑沒文化,朱生豪用生命譯出莎士比亞,打了誰的耳光

由於結核病已到後期,藥物無濟於事。1944年冬,朱生豪病情驟然加重,12月26日溘然辭世,終年僅32歲。

中國失去了一位傑出的翻譯家。朱生豪原來滿懷雄心壯志,翻譯完莎劇全集後,再譯岀莎翁全部十四行詩,然後再翻譯高爾基全集,但由於早夭,這些都成了泡影。他在臨終時還念念不忘譯事,留下遺言,囑咐胞弟文振代他把沒有譯完的部分莎劇續成,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啊。

朱生豪的一生很短暫,但他對莎劇的翻譯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譯本,解放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分12卷出版,書名《莎士比亞戲劇》後來又經全面校訂,補譯了尚缺的6個歷史劇和全部詩歌,於1978年出版了較完整《的莎士比亞全集》,這也可以說是對朱生豪的極大安慰和紀念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