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鱼在陆地上跑,快得了吗,体育主管部门是这样回答的

近日,2020年全国游泳冠军赛暨东京奥运会达标赛屡屡出现荒唐一幕:多名获得预赛第一、甚至打破全国、乃至亚洲纪录的第一名选手,因为没有通过在陆地举行的体能测试,而无缘决赛。

这其中,包括在女子100米仰泳预赛中,以59秒48的成绩排在第一位的傅园慧,她是预赛中唯一进入1分钟大关的选手。然而,由于洪荒少女在陆地上进行的体能测试未能进入前八名,她最终无缘决赛。

名将叶诗文在女子400米个人混合泳预赛中游出4分43秒93,位列小组第三。不过,由于体测排在第九位,小叶子无缘最后的决赛。

男子50米自由泳预赛,余贺新打破了尘封七年的全国纪录,但由于体能测试排名第9位,无缘决赛。

王简嘉禾在800米自由泳预赛,以8分20秒96的成绩斩获第一名,但因体测不达标,无缘决赛。

此前,她在女子1500米自由泳预赛中,以15分45秒59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全国纪录,但由于体测排名第11位,无缘决赛。

这样的情况就值得管理者们思考,“新规则”的合理性有多少?

对此,中国游泳队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游泳队内部对新的体测规定很不适应,因为体测成绩不过关而无缘决赛,已经引发很多专业人士的质疑。

“强化体能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让高水平运动员能在多项比赛里保持优秀的竞技水平,对高强度比赛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一位专业教练表示,“如果有机会进入决赛,却因为体测成绩过低只比了一项,不是反而检验不出体能训练在多项比赛中的效果了吗?”


“现在不仅外界不理解,连我们所有人也都很费解!”这位知情人士说。

让鱼在陆地上跑,快得了吗,体育主管部门是这样回答的


让鱼在陆地上跑,快得了吗,体育主管部门是这样回答的

傅园慧微博吐槽跑步。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强化体能的要求,本届全国游泳冠军赛前,所有参赛运动员在9月22日和9月23日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基础体能测试。

该测试在陆地进行,因此,运动员在水里游得快,并不代表着在陆地就跑得快。

根据规定,如果在游泳比赛各项目的预赛成绩取得前16名,那么,必须在基础体能测试取得前8名,才能进入最后的决赛。

在新规与奥运资格的双重压迫下,赛前知道自己体测不达标的选手们,几乎都把预赛当成了决赛来游。在这种情况下,全国游泳冠军赛多个项目的预赛,成绩出现井喷。

余贺新、王简嘉禾相继打破全国纪录,王简嘉禾甚至在预赛中改写了由自己创造的女子1500米自由泳亚洲纪录。

而傅园慧则在女子100米仰泳预赛中,成为唯一一位游进1分钟大关的选手。

这样惊艳的成绩,仍然不足以进入决赛,由此也引发了一个荒唐的问题:到底体能成绩更重要,还是打破纪录更重要?

让鱼在陆地上跑,快得了吗,体育主管部门是这样回答的

中国游泳协会主席周继红。

面对争议和网友的不解,中国游泳协会主席周继红接受了《中国体育报》的采访,力挺体能测试。

“中国游泳要想全面冲击更高水平,必须基础和专项双管齐下,因此这次全国比赛中增加基础体能测试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中国运动员的短板,以提高中国游泳运动员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换言之,加强体能、恶补短板的目的是为了鼓励运动员在基础身体能力和专业运动表现上,都能对标世界顶尖水平。”

“这次在青岛举行的全国冠军赛暨奥运会达标赛是我们首次在正式的全国比赛中纳入体能测试,这一竞赛改革的方向我们会继续坚持下去。”

“从体能测试的成绩来看,大部分运动员都取得了良好成绩,甚至在体能单项上取得了满分的成绩,体现了体能训练的成果。”

“我们也将通过本次比赛对体能训练进行认真总结,建立起与游泳项目相适应并紧密结合专项、更加完善的基础体能训练和体能竞赛体系。”

在谈到第一天预赛的几个成绩时,周继红表示:“比赛就要按规则进行,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我们对几个运动员的专项成绩要进行客观分析:首先,余贺新的这个成绩相当于去年的世界排名第11位,使他具有进入世界大赛半决赛的绝对实力,但并不能保证他稳进决赛。”

“其次,于静瑶和傅园慧的成绩虽然都达到了奥运会A标,但和世界水平相比都有较大距离。虽然我国有较多运动员可以在冠军赛暨奥运会达标赛上达到奥运会A标,但难的是在比赛中出现在奥运会上获得奖牌或至少进入决赛的成绩。”

根据体测决定运动员成绩,到底合理吗?这些国内顶尖游泳选手就好比水里的鱼,你让鱼参加体测,就好比让鱼在陆地上跑,能跑得快吗?在陆地上跑得快的鱼,回到水里它一定游得快吗,如果这理论成立,那么黑人长跑运动员,不是总是拿游泳金牌罗。

因此我有个提议,要做体育局的官员,首先体能要过关,铁人三项也要达标,否则就不要来当这个官,可以对达标现在进行直播,大家觉得这个提议如何。

其实体育运动体能是基础,大家都知道,但是不能不分项目一刀切下,难道下象棋的也需要去练跑步,也不知道这些官员们是怎么想的,应该是对每个项目有所对应的体能测试项目,而不是全部一样,借用人民日报的一句话:如何保证体能测试的项目选择、评价体系科学有效;如何让运动员、教练员对体能的认识真正贯穿在训练的日常环节中,需要体育主管部门和相关专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给出权威解答,回应公众关切。

不知体育主管部门什么时候可以给出权威的解答,不要让我们每项运动都变成中国足球,抛弃技术流,走体能流,走着走着从亚洲一流变成亚洲三流,大家说是这个道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