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寅《紅葉題詩圖》,談其在仕女畫創作中的創新與實踐

楊西|撰文

古代仕女畫作品賞析系列之五

紅葉題詩,是歷代畫家反覆表現的題材,它最早出現在《云溪友議·題紅怨》中,敘述盧渥偶拾紅葉詩箋得配佳偶的故事。據傳唐宣宗時,一個叫盧渥的人到長安應舉,偶然在御溝旁撿到一片題得有詩的紅葉,將它收藏在書箱中,後來他娶了一位被遣出宮的宮女。一天,已成為盧夫人的宮女看到書箱中的紅葉不禁感慨:“當時偶然題詩葉上,隨水漂去,想不到竟被收藏在這裡”!關於這個動人的愛情故事,《青瑣高議》、《北夢瑣言》和《太平廣記》中也有記載,雖在朝代、人名上有所出入,但卻大同小異,不足為慮,一個關於愛情的故事,在敘述輾轉流傳中,免不了添枝加葉、錦上添花。

從唐寅《紅葉題詩圖》,談其在仕女畫創作中的創新與實踐

明 陳洪綬《題詩紅葉圖》

題在紅葉上的詩為:“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閒。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從這首詩的內容及語氣來看,的確很像一個宮女的口吻,描寫一個失去自由、愛情的女性對二者的嚮往。關於這方面的題材,根《云溪友議》、《本事詩》書中還有另一個記載:天寶年間,一位洛陽宮苑中的宮女在梧葉上題了一首詩,放入御溝讓它漂出宮外,詩云:“一入深宮裡,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詩傳入民間,遂得以廣泛傳播;顧況得詩後和了一首:“愁見鶯啼柳絮飛,上陽宮女斷腸時。君恩不閉東流水,葉上題詩寄與誰?”將詩從御溝上游放入;十幾天後從御溝中又流出一首題詩:“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自嗟不及波中葉,盪漾乘春取次行。”這後一首詩,我們可在《全唐詩》中查到,全詩意真情切,表述了宮女身受幽禁的憤懣和對自由、愛情的憧憬。一句“一葉題詩出禁城”將人生的要求、祝願、遐想、夢幻交織在一起,一片小小的梧葉,既負荷著她人生的痛苦又承載著縹緲的希冀,反映了封建制度下的女性,對愛情的渴望、追求及內心的幽怨哀愁。它實質上是封建社會,女性悲慘世界中一個宮怨的縮影,自古文人墨客都以其作為創作素材,後宮佳麗三千、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到頭來能得寵的又有幾人?

“雨露由來一點恩,爭能遍佈及千門。三千宮女胭脂面,幾個春來無淚痕”、“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紅葉題詩誰與寄,青樓薄倖空遺蹟”、“不信侯門深似海,水流紅葉漫題詩”、“不聞黃犬音,難傳紅葉詩,驛長不遇梅花使”、“海闊錦魚傳不到,洞深紫鳳期難約。謾彩箋、牙管倚西窗,題紅葉”、“湖外霜林秋似錦,一片片、認題紅”,這些都是古人描寫這一主題的詩詞,經久而不衰,甚至被改編成小說、戲曲。很多畫家也以此內容為創作,廣為流傳,如五代的周文矩有《御溝題紅圖》,宋代李公麟有《佳麗圖》、郭羽有《御溝流葉圖》,元代張渥有《流葉仕女圖》,明代陳洪綬有《題詩紅葉圖》、唐寅有《紅葉題詩圖》,清代焦秉貞有《題紅仕女圖》、改琦有《韓妃題葉圖》……不一而足。

從唐寅《紅葉題詩圖》,談其在仕女畫創作中的創新與實踐

清 改琦《韓妃題葉圖》

下面這幅《紅葉題詩圖》為明代畫家唐寅所作,絹本設色,縱104釐米,橫48釐米。畫面上一位妙齡仕女坐在石條凳上,正在往紅葉上題詩。她面若桃花、端莊秀麗、眉目含情,清新靚麗的臉上略帶些許憂愁;一塊碩大的奇石從畫右側底部沿畫邊直接上至五分之四處,一從芭蕉從石後伸出,蕉葉被風吹得上下翻卷,增強了畫面的勃勃生機;石上點綴著各種異卉奇草,十分生動,人物背後有一淡淡的坡岸增加畫面的層次感,顯得幽靜而朦朧;石條凳上放著一個精製的紅木小桌,桌上一個硯臺、一個紅珊瑚筆架,架上放著兩支毛筆及兩個手卷,敘述了畫中人不同常人的身份,她不是一個普通的宮女,而是一個曾經受寵的嬪妃;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從唐寅的題畫詩中也可看出來,這應該就是唐寅與其他“題紅”作品不同的蘊意所在。整幅作品構圖飽滿、造型準確、形象生動、用筆精緻、設色淡雅、寓意深邃,堪稱其仕女畫作中的精品!

從唐寅《紅葉題詩圖》,談其在仕女畫創作中的創新與實踐

明 唐寅《紅葉題詩圖》

自明代開始,仕女畫作品逐漸向柔弱傾向的程式造型上發展,畫風過於誇張,講究修頸削肩、弱柳扶風的病態美,然而唐寅的這幅《紅葉題詩圖》中就沒有這方面的現象和痕跡。在畫法上,這幅《紅葉題詩圖》也有別於他的《清風紈扇圖》、《孟蜀宮妓圖》之類的作品;整個人物造型較為寫實,結構準確、雍容華貴、用筆利爽,以釘頭鼠尾描和鐵線描相結合,方中有圓,圓中帶方,線條遒勁而飄逸,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形象的精神氣質。他先以線條準確地勾勒出人物的形態體貌、髮髻頭飾、上衣下裙、環佩披帛、五官雙手以及小桌筆硯。衣服及披帛上的紋飾則以小筆認真地逐一勾畫,既工整細緻又服從於整體效果。

從唐寅《紅葉題詩圖》,談其在仕女畫創作中的創新與實踐

唐寅《紅葉題詩圖》頭部局部


從唐寅《紅葉題詩圖》,談其在仕女畫創作中的創新與實踐

唐寅《紅葉題詩圖》長裙局部

人物及陳設畫完之後,唐寅將注意力轉至環境的描繪。他以筆蘸濃淡墨,用勾線結合“小斧劈皴”,先寫出園中奇石的形狀結構及峋崚奇峭的特徵,在石上點畫雜草,然後勾勒出芭蕉翻轉迎風的身姿,待檢查畫中勾畫無誤,才開始設色敷彩。人物手、臉部的膚色,唐寅在此圖中,並沒有像其他評述者所說的那樣使用“三白法”,而是以淡赭石分染、提粉,僅在唇部點以硃砂,使臉、手的膚色更為皎潔亮麗、肌潤脂凝,大有吹彈可破的感覺;

上衣也僅以淡赭色沿勾線處走了一遍,未作大面積平塗,借用紙原來的顏色,使之達到簡潔飄柔的質感效果;裙的錦緞效果以赭綠色染之,勾以白色花紋,既莊重細膩又富貴典雅,襯托出人物的身份及內心的純潔善良;作為重點道具的題詩紅葉,他以洋紅分染出葉的體積感,葉上勾以細小的葉筋,極為形象生動。

從唐寅《紅葉題詩圖》,談其在仕女畫創作中的創新與實踐

唐寅《紅葉題詩圖》手部局部


從唐寅《紅葉題詩圖》,談其在仕女畫創作中的創新與實踐

唐寅《紅葉題詩圖》芭蕉局部

為了使畫面不致於花俏輕浮,唐寅在芭蕉葉的綠色中加入少許淡墨,石條凳、小方桌也只用淡赭色統染出層次,反襯出人物的靚麗端莊,實在妙不可言。

整幅作品除了紅木方桌上的珊瑚筆架和樹葉為紅色外,沒有一處色彩過於豔麗,但作品卻給人嫵媚動人、清新豔麗的藝術享受,這也許就是唐寅仕女畫藝術造詣精湛的絕妙之處。他一生創作了無數以女性為描繪對象的作品,如《孟蜀宮妓圖》、《吹簫圖》、《秋風紈扇圖》、《牡丹仕女圖》、《嫦娥折桂圖》、《古木幽篁圖》等等,每一幅都成為絕世精品!

從唐寅《紅葉題詩圖》,談其在仕女畫創作中的創新與實踐

唐寅《紅葉題詩圖》小方桌局部


從唐寅《紅葉題詩圖》,談其在仕女畫創作中的創新與實踐

唐寅《紅葉題詩圖》局部

為什麼唐寅在仕女畫的傳承和創新上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成就?我認為應緣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緣於他一生經歷的辛酸與坎坷

唐寅1470年3月6日出生於蘇州吳縣一個小商之家,字伯虎,號六如居士,為明代著名畫家、文學家,被稱為“吳門四家”,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三人並列,合稱為“明代四大家”,名號如雷貫耳。但是唐寅的一生卻充滿坎坷和傳奇,其一生總的來講是極為痛苦和悲慘的一生。自幼聰穎、才氣過人,十幾歲便能寫詩填詞,與祝允明、文徵明都是少時朋友,“童髫中科第一,四海驚稱之”。

1494年,其父親去世,母親、妻子、兒子、妹妹也在之後的兩年中相繼離世,這無異於使一向玩世不恭、自負清高的唐寅遭到人生第一次沉重的打擊。他也因此一蹶不振,後在好友祝枝山、文徵明的規勸和幫助下才重新振作起來,開始潛心讀書準備科考。1498年在應天府鄉士中,唐寅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他也因此對仕途充滿希望:“壯心未宜逐樵漁,泰運鹹思備掃除。劍責百金方折閱,玉遭三黜忽沽諸。紅綾敢望明年餅,黃絹深慚此日書。三策舉場非古賦,上天何以得吹噓。”

的詩,便是他在奪取解元第一後所作。詩中以豪放熱情的語言,描述了自己的心情和志向。無奈造化弄人,1499年因涉嫌考場洩題案而下獄,後被罷黜為吏。他感到自己無臉見人心灰意冷,家庭也因此產生矛盾,經常吵吵鬧鬧,最後妻子也離他而去,讓他再一次跌入人生的低谷。

此後的幾年中,唐寅對仕途早已看淡,他遍訪名山大川,寄情于山水之間,寫詩作畫以安放自己痛楚的靈魂。為了身邊的親人,他還得堅持著活下去,於是便以賣字畫為生。

唐寅坎坷的人生經歷,使他看淡了人生中的浮華與虛幻,進一步感受到真摯情感的可貴,所以他的作品往往借古喻今、以史述世,將自己的人生體驗融入其中,針砭諷喻、抒懷感傷,所以能揭示人物內心深處的苦楚,往往使作品展現出一種對弱者的同情、對真善美的歌頌。如這幅《紅葉題詩圖》,就是他借幽宮題詩紅葉的歷史典故,表現出一位嬪妃對宮中清冷生活的憂怨和對愛的嚮往。

從唐寅《紅葉題詩圖》,談其在仕女畫創作中的創新與實踐

唐寅蘇州石刻像

二、緣於他對傳統書畫藝術的熱愛與傳承

唐寅的一生遭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變故和打擊,在考場洩題案中受牽連的陳敏政,因不堪社會及家庭的壓力而積勞成疾、鬱鬱而終,而唐寅卻以書畫慰藉自己的靈魂活了下來。這其中蘊含的力量就是他對藝術的摯愛,對書畫有著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懷,如果沒有這份摯愛,可以說他很難存活下來。

唐寅所作仕女畫,形象準確、以形寫神、意境深邃、雅俗共賞,《明畫錄》中評述他的作品為“在錢舜舉下,杜堇居士上”。這些成就的取得,都取決於唐寅對於繪畫藝術的傳承和借鑑。他所用技法大多來源於南宋院體和“唐裝”,線條勁細、敷色妍麗,面部設色繼承了周昉、張萱的“三白法”;服飾則利用吳道子、李公麟等前輩所創的傳統線描,靈活變通,線條勁挺流暢,不僅能真實地表現出女性的體態、容貌、服飾等外表美,還可生動地傳達出她們的情思、性格、氣質的內在美,做到神形兼備、個性鮮明。

在傳統的中國繪畫中,書、畫自古不分家,被稱為“書畫同源”,畫中有書、書中有畫。唐寅畫中的用筆與其書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為了追求完美的統一,他將這種傳統理念始終如一地貫穿在自己的作品中。這幅《紅葉題詩圖》的左上角,唐寅自題詩一首:“紅葉題情付御溝,當時叮囑向西流。無端東下人間去,卻使君王不信愁。”詩寫得哀婉動人,書法用筆雋秀疏朗、蒼潤含蓄,結體俊美、外拓內斂,謀篇佈局倚正兼顧,於秀潤見蒼勁、寓雅逸於端莊,與人物珠聯璧合、相得益彰,令人拍案叫絕、歎為觀止!

從唐寅《紅葉題詩圖》,談其在仕女畫創作中的創新與實踐

唐寅《紅葉題詩圖》題詩

三、緣於他對傳統書畫藝術的探索與創新

唐寅生活的年代,仕女畫的柔弱化傾向更為嚴重,明王朝大力提倡“程朱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慾”,封建禮教對人們的禁錮愈加殘酷。對女性的束縛、壓制更是無所不在,“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清規戒律,無不體現女性依附男性低下的社會地位和卑微的生活狀態,使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審美表現為厭豐腴、喜清瘦,柳眉細眼、瑤鼻櫻唇、削肩蠻腰、弱不勝衣的病態形象而加以推崇。

這種病態審美的傾向,在唐寅的這幅《紅葉題詩圖》中,基本上不存在。其所以不存在,我在前面第一個問題中已有闡述,唐寅是一個經歷過上天入地之痛的文人,人生痛苦的磨礪已經讓他清醒,明白自己手中的畫筆該讚美什麼、揭露什麼?與自己思想相悖的事物和現象,他絕對不會去迎合,相反,他會用畫筆的觸角去探索人生美好的思想和事物而加以表現。

縱觀唐寅的仕女畫作品,講究意向造型,以寫心中之象為目的,推崇對畫面意境的審美追求,以突出人物神韻為主旨。在表現手法上,他的作品大致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以工筆重彩為主,臉部膚色以“三白法”暈染,濃妝豔抹、綺羅炫麗、爭奇鬥豔、富麗堂皇,如《孟蜀宮妓圖》;另一類則是取法於文人畫之風格,以寫意之精神參於其中,言簡意賅、筆墨酣暢、線條圓潤方勁、抑揚起伏,變細密為簡約,變富麗堂皇為清新雅逸。這些畫法的形成、演變,都可看成唐寅對傳統藝術的探索與創新。他在作畫時並未以技法套題材,而是以立意來確定畫法,以求達到內容與形式的最佳統一,更好地表現出作品的深邃主題及意境。

從唐寅《紅葉題詩圖》,談其在仕女畫創作中的創新與實踐

唐寅《紅葉題詩圖》局部

這幅《紅葉題詩圖》在線的應用上,唐寅摒棄了裝飾性的藝術效果,而採取寫實的表現手法,這樣做可與內容的敘事性完美地結合,使人感到其真實可信;人物造型也沒有按細頸削肩、弱柳扶風來進行塑造,他將人物的結構刻畫得十分準確,豐腴端莊、凹凸有致、貌美如仙、清雅靚麗,增強了其敘事性元素的構成。

這幅作品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地方,那就是唐寅對背景奇石、芭蕉的處理十分高明。畫中人物很顯然屬於工筆設色手法,但景物就不是工筆的“三礬九染”,而是以寫意的畫法畫成,工寫之間處理得如此協調、統一,這種造詣沒有對傳統繪畫技巧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創新,是萬萬做不到的!


從唐寅《紅葉題詩圖》,談其在仕女畫創作中的創新與實踐

唐寅《紅葉題詩圖》奇石局部


從唐寅《紅葉題詩圖》,談其在仕女畫創作中的創新與實踐

唐寅《紅葉題詩圖》奇石局部

在結束此文之前,為了使讀者能更好地欣賞這幅《紅葉題詩圖》,我將唐寅把題詩人物由宮女改畫成嬪妃的立意作進一步淺析。按《云溪友議·題紅怨》及《北夢瑣言》中的記載,紅葉題詩均出自於一位宮女,此後的畫家在表現這一題材時,也大多畫成宮女。那為什麼唐寅卻把她畫成嬪妃了呢?我想這應該是其有意而為之。題畫詩中:“當時叮囑向西流,無端東下人間去”,是說畫中之人希望所題之葉漂向西邊(即宮內),盼君王能夠拾到,瞭解她心中的惆悵,而重新寵愛於她,不想紅葉卻漂到人間去了。在此唐寅反其意而用之,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王朝的腐敗及君王“後宮佳麗三千”的薄情寡義,同時暗喻將希望寄託在君王重新寵幸上,換來的只能是更多的失望。不難看出唐寅在創作這幅《紅葉題詩圖》時,早已將自己人生的悲慘遭遇融入其中,畫中人的命運也就是自己的命運!幸福終無望,伴隨其一生的依然是苦雨悽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