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政策為家長敲響警鐘


教育部新政策為家長敲響警鐘

7月15日,教育部公佈《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勞動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中的知識,技能與價值觀。中小學平均每週不少於1課時的勞動教育必修課程,並具體規定了不同年齡的不同教學內容。

我們就從知識,技能與價值觀三方面談談缺乏勞動教育的危害。

有位家長講孩子的“趣事”,一個是在超市問大人“腐竹是地上長的還是造出來的?”,另一個是他在家偶爾切菜從來只會剁,因為左手不想放在案板上,怕刀傷到。十七八的高中生,智力正常,身體健康,這些常識和基本生活能力都不具備,是不是有點嚇人!

可能會有人覺得,無所謂啊,知道不知道有什麼要緊呢,又不耽誤學習考試,我孩子長大又沒有打算當廚師。這種想法很普遍且可怕。

教育部新政策為家長敲響警鐘

還記得很多年前一個研究生被騙拐賣的事嗎?多數人生活出問題,被排斥,不快樂,都不是因為專業知識不夠,而缺乏最基本的原則和能力。比如,做人的基本界限,看人的眼光,以及知道“天上不會掉餡餅”,人不吃不睡會垮掉,並努力踐行。回到這個例子上,一個對生活常用物品完全不瞭解的人日後上小當的幾率是不是更大?擴大點說,如果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挫折,會不會影響情緒?你學的高等數學畢業後也許一次都用不到,但買菜做飯吃飯睡覺卻天天不能少。

教育部新政策為家長敲響警鐘

人們之所以越來越不重視勞動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現在服務業發達,花足夠的錢就可以滿足絕大部分生活需求。但是有一個問題:什麼時候能掙到讓一個“生活白痴”充分滿足的錢數?別的不說,單講外賣,同樣的營養成分,比自己做至少貴三分之一。

這種缺乏基本勞動訓練完全依賴社會服務的人一般會有三個特點:因為錢少沒法生活極度追求金錢;因為沒有體驗過體力勞動的成就感與快樂而輕視普通勞動者;因為缺乏與生活的充分接觸找不到生命生活的基本喜悅。這是你想要培養出來的孩子嗎?

如果不是,請參照教育部文件內容比照整改哈。

《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部分內容


小學指導低年級學生:

教育部新政策為家長敲響警鐘

完成個人物品整理,清洗,進行簡單的家庭清掃和垃圾分類等。

參與適當的班級集體勞動,主動維護教室內外環境衛生。

進行簡單手工製作,照顧身邊的動植物。


中高年級學生:

教育部新政策為家長敲響警鐘

參與家居清潔、收納整理,製作簡單的家常餐。

參加校園衛生保潔、垃圾分類處理、綠化美化等。

初步體驗種植、養殖、手工製作等簡單的生產勞動,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勞動。


初中指導學生:

教育部新政策為家長敲響警鐘

承擔一定的家庭日常清潔、烹飪、家居美化等勞動。

定期開展校園包乾區域保潔和美化,以及助殘、敬老、扶弱等服務性勞動。

適當體驗包括金工、木工、電工、陶藝、布藝等傳統工藝製作過程,嘗試家用電器、傢俱、電器的簡單修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