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新中國的創業者在貓耳山下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煉油廠,之後建設的國內第一套大型乙烯裝置豎起了我國現代化石化工業的里程碑。半世紀,燕山不老,創業者將青春乃至生命融入這片土地,用拼搏、奉獻、汗水和智慧,創造了燕山石化的輝煌,流傳著許多感人的故事。


八方英豪大會戰 荒山禿嶺建煉廠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會戰職工進駐施工現場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為了滿足首都和華北地區對燃料油的需求,國家決定在北京建設一座煉油廠。根據毛澤東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戰略方針國務院確定選擇煉油廠的廠址必須遵循“靠山、分散、隱蔽”的原則煉油廠的廠址選定在北京市房山縣周口店鎮墳山村一個狹長的山坳裡,並將廠名定為東方紅煉油廠。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蘭州煉油廠安裝公司首批參建人員步行進入墳山村

1967年8月煉廠建設開始破土動工。從祖國各地彙集到這裡的工人、農民、工程技術人員、解放軍指戰員和大專院校的師生們,積極響應毛主席“看來發展石油工業還得革命加拼命”的號召,以“為毛主席爭光,為中國工人階級爭氣”的豪邁氣概,展開了一場戰天鬥地的大會戰。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在貓耳山下的荒山野嶺出現了第一批車廂房,籌建處領導和工作人員全都住在這狹窄的車廂房裡

焊接煉塔必須首先給鋼板預熱,沒有廠房,工人們便用葦蓆圍起來擋風;沒有加熱爐,就用破油桶改裝成火爐。焊接時,胸前烈火炙人,背後冷風刺骨,工人們以頑強的毅力完成了焊接任務。


冬天運輸大件,坡陡路滑,為了保證完成任務,運輸工人冒著生命危險,手拿方木鑽到車下為車輪“打眼兒”,車走一步,人挪一步。


按照總圖佈置,煉油裝置和裝油站臺安排在兩個山溝裡,中間有一道山樑。建設者用鐵錘鋼釺加炸藥,晝夜苦幹3個月,硬是把這橫臥千年的頑石攔腰斬斷,建起了一條長120米、寬20米、高17米,可以架設40多條管線的“明塹”。


工地上不僅工作條件差,而且生活條件苦:職工的住房有兩種,一是透風漏雨的泥巴房,二是冬天似冰窖、夏天賽蒸籠的車廂房;進城的班車是拉水泥、砂石的翻斗車,以後換上解放牌卡車就成了改善之後的“客車”了;人均月收入不足40元,既無獎金,也無補貼;職工唯一的文化生活就是每週一次的露天電影。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1967 年 8 月,東煉工地正式破土動工平整場地,進行土石方工程

工地上施工人員最多時達1.4萬人,建設者們用兩年時間建起了當時國內最大的煉油廠——東方紅煉油廠。1969年9月,煉油廠一期工程的三套主要煉油裝置——常減壓、催化裂化、減粘裝置及其配套工程全部建成投產。煉油能力達到250萬噸/年,向國慶20週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在國慶20週年天安門廣場遊行隊伍中第一次出現了煉油廠的彩車,標誌著首都北京已經有了自己的石油工業。


108噸炸藥大爆破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1968年9月20 日裝油站臺 108 噸炸藥大爆

在燕山石化煉油廠的建設史上,曾經發生過一次驚天動地的大爆破,這就是為建設煉油廠的裝油站臺而實施的108噸炸藥定向爆破。


要把煉油廠煉出的成品油運出去,需要建設一個與鐵路相連的裝油站臺。裝油站臺要在一個佈滿花崗岩的荒山上取得一塊5500平方米的平地,削平三個山頭,填平三道峽谷,總工程量達50多萬立方米,工程要求在不足一年半時間裡的內完成。


承擔場平施工的土石方小組多次查閱相關資料、請教科研單位,並邀請專家楊現場指導。通過對各種爆破方法的分析對比,決定採用百噸級以上特大藥量定向爆破的方案。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明塹工程石方開鑿

按照爆破方案的要求,需要在山頭上開挖10個10米深的豎井和兩個平洞。擔任開挖任務的80名復轉軍人和100名民工,靠人拉肩扛毛驢馱,把施工機具運到山頭上,手握鐵錘鋼釺,連續奮戰60多個晝夜完成了任務。並經過爆破專家的嚴格審查,決定將填藥量定為108噸,分三個階段起爆,每個階段間隔兩秒鐘。


1968年9月20日中午2時,隨著三聲驚天動地的巨響,三朵巨大的蘑菇狀煙柱攜帶著砂石直衝雲天,三個花崗岩山頭被掀了個“底朝天”。“爆炸成功了”,人們歡呼著,跳躍著。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爆破後排石清渣

爆破成功後,一場清碴填谷的“人民戰爭”打響了。人們白天上班拼命幹,晚上挑燈加班幹,用雙手、用推車搬走並回填了50萬立方米的砂石。


1969年9月,裝油站臺工程勝利完成。9月30日,煉廠第一列“油龍”在一片歡呼聲中從這裡正式啟程。


順丁橡膠成套技術獲殊榮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勝利化工廠建廠指揮部召開“為實現‘十一’橡膠投產動員暨祝賀 206 號塔勝利落成大會”

橡膠是一個國家現代化建設必備的基礎原材料。我國科研人員獨立自主地開發出了中國式的順丁橡膠生產技術。1970年利用這一技術建設的第一個橡膠生產廠——勝利化工廠開始在燕山石化動工建設。經過建設者們的共同努力,僅用一年多的時間,萬噸級順丁橡膠裝置就建成投產。1971年4月6日,勝利化工廠生產出第一批順丁橡膠。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建設中的順丁橡膠生產裝置

由於所採用的國產技術只是經小試成功的技術,建設萬噸級的生產裝置尚無先例。裝置投產後,一系列的技術難題逐漸暴露出來。氧化脫氫裝置在進行丁烯氧化脫氫過程中,塔盤、管道、冷卻塔和換熱器設備常常被一種自聚物堵塞。開車僅半年時間,就被迫停產清理達11次之多,很多設備也因堵塞嚴重多次更換。聚合裝置的聚合釜和管線內掛滿了橡膠,把聚合釜和管線堵死。開車幾天就要停下來清理,而清理一次需要三四天。由於上述問題導致生產裝置不能長週期持續生產,而且造成外排汙水不合格,產品質量不合格。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順丁橡膠生產線

為使我國自己研製開發的順丁橡膠技術不斷完善,公司成立了順丁橡膠攻關會戰指揮部。全國8省市13個科研、設計、生產單位抽調的30多名專家,與橡膠廠的工人、技術人員一起組成4個“三結合”的攻關會戰小組。


在技術上他們講究科學、嚴細認真,僅為解決聚合釜掛膠問題就進行了數千次小試,數百個單釜和幾十個週期的中試試驗,積累了數萬個數據。在工作上他們勇於拼搏、艱苦奮鬥。1975年年初,單體裝置創造了連續運轉5個月的紀錄,聚合裝置創造了連續運轉8個月的紀錄。1976年,順丁橡膠年產達到1.5萬噸,超過了設計能力。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勝利化工廠生產的第一塊順丁橡膠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爭搶出膠喜報


自1979年起,燕山牌順丁橡膠連續三次獲得國家質量金獎,產品遠銷世界18個國家和地區。順丁橡膠成套技術已向國內兩家工廠轉讓,並實現了工業化。1978年,該項目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獲重大科技成果獎,198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我國第一套30萬噸/年乙烯裝置建成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1973年8月29日,北京石化總廠召開 30 萬噸乙烯工程破土動工大會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工人們在現場進行設備預製

我國的石化工業起步較晚,基礎落後,直到燕山石化公司乙烯裝置投產之前,我國的乙烯年產量不足6萬噸。


為了改變我國石化工業的落後面貌,加快我國石化工業的發展步伐,1973年,經毛澤東主席親自圈閱、周恩來總理批准,燕山石化公司開始建設從國外引進的我國第一套30萬噸/年乙烯裝置及其配套工程。這一工程包括30萬噸/年乙烯(含丁二烯抽提)、18萬噸/年高壓聚乙烯、8萬噸/年聚丙烯、4萬噸/年滌綸聚酯、6萬噸/年乙二醇、15萬噸/年脫烷基制苯制萘6個引進項目和國內配套的公用工程和生活設施。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1976 年初,工人採用斜拉吊裝的方式進行設備吊裝

當時這一工程是我國石化工業建設史上規模最大、技術最複雜的工程。從規模上看,僅建設主體裝置所需要的鋼材就達21萬噸、水泥44萬噸、木材19萬立方米。裝置的工藝管線長達1307公里,供排水管線462公里。從技術上看,工藝條件十分苛刻,有的地方高溫、高壓,有的地方深冷、真空。裂解爐爐溫為1200℃,而乙烯深冷分離的最低溫度為-165℃;高壓聚乙烯聚合壓力高達2650公斤/平方釐米。就是這樣一項工程,廣大建設者在“為社會主義祖國爭光,為中國工人階級爭氣”這一響亮口號的鼓舞下,只用兩年零三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三通一平、設備基礎、地下管道、系統工程、設備安裝、工藝管線安裝、裝置掃尾、投產等8大戰役。至1976年6月17日,一期工程各套裝置全部實現了投產一次成功,產出合格產品,創造了我國建設大型引進裝置的成功範例。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1976年5月5日,石化總廠召開乙烯開車動員誓師大會

裂解裝置開車投產,這在中國化工企業尚無先例。為了做到開車一次成功,年輕的工人們開展了百次練兵活動,人人做到工藝流程百問不倒,個個做到百次模擬操作無事故。在整個開車過程中,先後開起了11臺裂解爐、15臺精餾塔、103臺換熱器、6000多臺件儀表、幾萬個閥門,驅動物料通過了30萬米的管道,無一操作事故。這套世界上第一套以輕柴油為原料的乙烯裝置,從投料到生產出合格乙烯只用了9天零15個小時。外國技術人員稱讚這是世界第一流的開車水平。


參加乙烯會戰的設計單位有11個,施工單位有16個,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的1800多個廠家為工程趕製配套設備和零部件。北京市組織了14個工業局和7個區縣的300多個單位承擔了供電、電訊、勘探、運輸等任務。


30萬噸/年乙烯工程的建成投產,不僅使燕山石化一舉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石化聯合企業,而且大大提高了我國石化工業的技術水平,把我國石化工業推進到現代化的新階段。

燕山石化30萬噸/年乙烯及其配套工程被稱為中國石化工業現代化的里程碑。


乙烯會戰中的“五朵金花”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被譽為“五朵金花”的五名女焊工(自左至右為焦淑清、佟慧琳、孫黎芬、董豔英、劉惠英)


30多年前,在燕山石化30萬噸/年乙烯裝置及其配套工程的建設工地上,曾經傳誦著一個“五朵金花”的故事。這“五朵金花”就是當時燕化建築安裝公司承擔乙烯球罐焊接任務的五位年輕的女焊工孫黎芬、佟慧琳、黃豔英、劉惠英、焦淑清。


乙烯球罐是儲存液體乙烯的帶壓容器,乙烯工程要配套建設4具球罐,每個容積2000立方米,設計溫度-30℃,壓力為21千克/平方釐米,選用低溫高強度鋼板,板厚40毫米,每具罐由66塊瓜瓣型鋼板組成,全部由日方提供半成品,由我國現場組焊。根據日方的工藝要求,焊前鋼板要預熱驗的焊工才能擔此重任。而我們擔任焊接任務的是一群年輕焊工,其中還有5位女焊工。


為了勝任焊接任務,她們開展了艱苦的練兵活動。焊工的功底是:腕力、蹲功和眼力。為了練腕力,她們在手腕上吊上幾斤重乃至十幾斤重的磚塊;為了練蹲功,蹲下去幾十分鐘不能站一站。她們的胳膊練腫了,手腕累得拿不起一雙筷子,但是她們硬是挺了過來。經過刻苦的訓練,她們終於通過了考核,取得了上崗證書。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球罐焊接


8月的北京,烈日炎炎。焊工們身處野外,上曬下烤,還要鑽進球罐內為預熱到120℃的鋼板施焊。悶熱而不流通的空氣,刺眼的電弧光,嗆人的煙氣,砂輪打磨的粉塵,所有這些都令人難以忍受。每當她們鑽出球罐,臉是黑的,口腔內、鼻腔內掛滿鐵鏽,咳一聲吐出的痰都是黑紅色。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這群年輕的姑娘們竟連續工作了

180個日日夜夜,沒有人請過一天病事假


球罐的赤道帶是焊縫最長的一條,也是質量要求最高的關鍵部位。日方焊接專家喬本親自指導焊接。只見球罐內煙霧繚繞、電弧光交相輝映,在5位姑娘的“描繪”下,“五條彩龍”逐漸顯現出來。忽然,喬本聞到一股焦糊味,仔細尋找發現孫黎芬腳上的鞋底和護腳冒煙了。其實孫黎芬早就知道自己的鞋底被鋼板烤著了。但是,焊接工藝要求,一條焊縫在沒有焊完之前是不能停頓的。為了保證質量,她忍著劇痛仍然按照規定的速度工作著。此情此景,把喬本感動得五體投地。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4具球罐基本建成

她們最怕的是耽誤工期、影響質量。為了在工作中不去廁所,她們竟然強忍乾渴少喝水。為了減少上下班時的途中耗時,她們在工地上鋪幾塊草袋子就地而臥。


這群平均年齡只有20多歲的娘子軍和她們的戰友們,用6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計劃10個月的任務,焊接合格率達到100%。在工程結束時,日本專家恭恭敬敬地向她們鞠了一個90度的大躬,表示對5位女焊工的深深敬意。


中國石化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1990年10月1日,中國石化總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的前身)作出《在全系統廣泛、深入地開展向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學習的活動》的決定,在全國石化系統掀起了學燕化的高潮。燕化公司成為中國石化總公司成立後樹立起來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1985年到1990年是公司對上級實行投入產出包乾的時期,也是公司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時期。在這個時期,企業面臨著資源嚴重短缺、資金十分緊張、設備日益老化、技術儲備不足、減利因素劇增等一系列困難。加之,公司地處首都,受到土地、動力和環境容量的制約,外延發展受到限制。而在同一時期,大慶、上海、齊魯、揚子四套30萬噸/年乙烯裝置已陸續建成投產,我國的石化工業由燕化的“一枝獨秀”變為“群雄爭霸”的新格局。面對新的形勢,公司在科學分析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基礎上,確定了深化改革、系統優化、改造挖潛、內涵發展的戰略。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6年間,公司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深化改革、不斷完善經營機制為動力,以推進技術進步和強化企業管理為支柱,在內涵發展上不斷探索、勇於實踐,使公司逐步實現了四個方面的重大轉移。即,在發展戰略上,實現了由外延發展為主向內涵發展為主的重大轉移;在經營管理上,實現了由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過渡的重大轉移;在企業改革上,實現了由單項淺層次的改革向配套的較深層次改革的重大轉移;在技術進步上,實現了以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為主向改造、創新以至出口技術的重大轉移。其間,在公司沒有建設新的生產裝置,而原油和動力、運輸成本都大幅度增加的條件下,連續6年實現利稅都超過18億元。與前6年相比,公司增加利稅27億元,平均每年增加利稅4.5億元,取得了驕人的業績,成為中國石化總公司名副其實的先進單位。


中國石化總公司認為,燕化公司取得的成績是企業各方面工作的集中體現,燕化的經驗是全面的、系統的。因此,在學習燕化的決定中提出:


學習燕化,堅持企業的社會主義方向,樹立正確的經營思想。學習燕化,堅持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企業經營機制。學習燕化,堅持“振興石化、科技先行”的方針,推進科技進步,增強企業發展後勁。學習燕化,堅持嚴格的科學管理,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生產經營的優化管理。學習燕化,堅持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努力建設“四有”職工隊伍。學習燕化,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辦企業,充分發揮職工的主人翁作用。


以上就是中國石化總公司總結的燕山石化的6條基本經驗。這些經驗不僅在當時對國有企業有普遍的現實指導意義,而且對以後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有普遍的歷史指導意義。


乙烯改造樹樣板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乙烯裝置新區正式破土動工

燕化公司從1992年開始對我國從國外引進的第一套30萬噸/年乙烯裝置進行重大技術改造,改造後使其生產能力達到45萬噸/年。燕化人稱其為第一輪乙烯改擴建,又稱“希望工程”。


施工工期從批准可行性報告到1994年9月開車成功,歷時27個月零18天,比控制工期提前了13天;總投資27.22億元,比概算節省了7600萬元;工程質量優良,實現了一次開車成功,投產一年就超過設計能力,榮獲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即國家優質工程獎;技術、裝備國產化率達到75.3%。這一工程的管理經驗被評定為全國企業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並載入中國首次公佈的《中國企業新紀錄》。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即將建設完成的裂解新區

燕化的第一輪乙烯改擴建,用不到28個月的時間,不足28億元的投資,使年乙烯生產能力增加15萬噸,與新建一套15萬噸/年乙烯裝置相比,工期短一半,投資省一半,效益增一倍。


第一輪乙烯改擴建之後,燕化的乙烯生產能力由30萬噸/年增加到45萬噸/年,合成材料生產能力由45萬噸/年提高到65萬噸/年,有機化工原料由100萬噸/年提高到140萬噸/年,增加了30多個適銷對路的新產品,完善了供電、環保等公用工程,提升了整體技術水平,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全部刷新歷史最好水平。每噸乙烯耗輕柴油降低239.1千克,每噸高壓聚乙烯耗乙烯下降11.42千克,乙烯能耗下降44千克標準油/噸,高壓聚乙烯能耗下降35千克標準油/噸,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1994 年7月19日,燕山石化召開乙烯改擴建工程決戰動員大會

從1999年開始,燕化又在全國率先進行了乙烯裝置的第二輪改造。這次改造,乙烯生產能力由45萬噸/年提高到71萬噸/年,新建20萬噸/年高壓聚乙烯裝置,20萬噸/年聚丙烯裝置,國內第一套3萬噸/年丁基橡膠裝置和國內第一套脫硫型水煤漿示範爐。同時對深加工系統的乙二醇、苯酚丙酮、間甲酚、SBS、對二甲苯、對苯二甲酸等裝置進行擴量改造和調整產品結構的改造。1999年3月18日,國務院批准了可行性研究報告,同年6月開工建設,2001年10月建成投產。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圖為裂解裝置全貌

自 1994 年 9 月 22 日至 1995 年 9 月 13 日早 8 時裂解裝置乙烯產量達到 450133 噸提前 9 天突破 45 萬噸設計能力各項指標都達到或超過設計要求。

這次改擴建工程,有8項國際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為國內首次採用。由中國石化和美國魯姆斯公司合作開發的10萬噸/年單臺液體原料裂解爐(SL-1型爐)在燕化一次投料成功,其整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SL型裂解爐已成為中國乙烯裝置的代表性核心設備,已有20多臺用於中國石化新建或改擴建的乙烯項目中。


連續兩輪的乙烯改擴建,不僅提升了燕化的技術水平和技術裝備水平,而且為我國其他石化企業的技術改造提供了可供借鑑的成功經驗。


享譽全國的燕化開車隊


作為我國第一個現代石油化工聯合企業,燕山石化公司除了為中國石化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寶貴經驗和示範作用外,還派出一批又一批技術人員赴兄弟石化企業支援新裝置開車

。截至2006年,燕山石化先後為全國23個兄弟企業共派出開車工作隊(組)72批、267人次。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揚子石化向燕化乙烯開車隊贈送錦旗

1987年5月和7月,齊魯乙烯和揚子乙烯裝置相繼建成。根據中國石化總公司部署,燕化公司派出開車隊前往協助開車。5月13日,齊魯乙烯裝置的丙烯壓縮機開始試車。討論實施方案時,以馬程華為首的燕化開車隊與日本專家發生了分歧。日本專家認為,壓縮機出口冷卻器的水閥要全部打開,而馬程華等人則根據長期操作經驗提出:閥門不能開得太大,否則會引起離心壓縮機喘振,造成嚴重後果。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開車領導小組經過深入研究,決定採納馬程華的意見。實踐證明這個辦法完全正確。日本專家大出所料,急忙記下各種數據。壓縮機跳閘聯鎖後聯鎖不能復位,原因何在?雙方又發生分歧,日本專家認為是調速系統一個孔板被堵;開車隊卻斷定是調速系統一個電磁閥失靈。先按日方意見處理,毫無結果。再按開車隊意見更換新的電磁閥,聯鎖系統馬上恢復正常。5月30日,投料試車已進入第五天。中央領導同志和日本、美國的專家都來到現場。下午1點多,物料已進入乙烯精餾塔,操作卻一直不穩,一次次取樣分析,乙烯都不合格,在場的人都穩不住了。下午4點半,馬程華站出來對操作工說:“我來,你們誰也別動。”他一會兒調調這個旋鈕,一會兒動動那個儀表,連日本專家也被他弄得眼花繚亂。兩小時後取樣分析,乙烯合格了。


1987年7月,燕化開車隊協助揚子乙烯裝置開車。試車過程中,GA-107急冷水泵透平調速器日本專家調試了很久,怎麼也達不到設計要求的5670轉/分。燕化開車隊的呂文佔很快找出了癥結。他告訴日本專家:轉數上不去,問題不單在調速器,還涉及到進汽量,同時調速槓桿的速比也有問題。於是他用了3分鐘的時間對此進行了調整,果然,機泵的轉速上去了。在燕化乙烯開車隊的幫助下,齊魯、揚子先後創造了乙烯裝置開車的新紀錄。


由燕山石化煉油廠專家組成的開車隊,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先後到大慶煉油廠、濟南煉油廠、錦西煉油廠、中原油田南陽煉油廠幫助企業開工或提供技術幫助。九十年代以後,該廠專家還先後到新疆烏魯木齊煉油廠、西安煉油廠、寧夏煉油廠幫助確定技術改造方案,審查新建煉油廠總體設計,到錦西煉廠新建35萬噸/年糠醛精製裝置協助開車……可以說,燕山石化人為我國石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1998年11月,燕化煉油廠二催化裝置實施全大慶減壓渣油催化裂化技術改造後,洛陽石化總廠煉油廠、九江石化煉油廠、金陵石化公司煉油廠等國內廠家多次前來調研和考察。煉油廠應邀派出技術人員先後到長嶺煉化公司和蘭州煉油廠,對他們的催化裝置改造提供技術指導。2006年,煉油廠技術人員多次到青島大煉油參與裝置儀表自控部分的技術設計審查等工作,受到了該公司上下的一致好評。


2006年5月至9月,燕山石化聚丙烯事業部工程師王金祥被公司派往海南煉化聚丙烯裝置協助開車。王金祥把自己積累的經驗全部應用到海南煉化聚丙烯裝置的開車過程中。他先後檢查和發現了400多項問題,還對擠壓造粒機在試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整改意見,為海南煉化聚丙烯裝置一次開車成功做出了貢獻。


企業管理最高榮譽——金馬獎


1996年4月21日,北京人民大會堂。近3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企業家和優秀企業代表歡聚一堂,參加全國企業家活動日和由中國企業家協會、中國企業管理協會評定的全國優秀企業“金馬獎”、優秀企業家“金球獎”頒獎大會。袁寶華、陳清泰、張彥寧和老將軍陳錫聯、李德生等領導在熱烈的掌聲中,把“金馬獎”、“金球獎”分別授予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等各優秀企業的代表和優秀企業家。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1988 年,化工一廠榮獲全國企業管理優秀獎—— —金馬獎

時任燕山石化公司經理的劉海燕作為獲獎代表在大會發言時說:北京燕山石化公司依靠科技進步和科學管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成功地走出了一條系統優化、內涵發展之路。1995年,燕化公司在原油實際加工量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完成銷售收入175億元,比上年增長68.3%;實現利稅26億元,比上年增長147.6%;實現利潤11.5億元,綜合效益指數為201%,相當於上一年的2倍,創造了歷史最好水平。燕山石化公司之所以能

獲取全國企業管理最高獎——“金馬獎”,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實施了以建設“科技效益型企業”為戰略目標的技術改造管理。1992年,燕化公司明確提出了要把燕化建成“科技效益型企業”的戰略目標。在這一戰略思想指導下,公司用不到28個月的時間和不足28億元的投資,便實現了將30萬噸/年乙烯裝置的生產能力擴大到45萬噸/年的目標,比新建一座15萬噸/年乙烯裝置所需的資金和時間均節省一半,原有水、電、蒸汽等公用設施也發揮出巨大潛能。


二是總結並實施了以“十全十優”為內容的現代生產運行管理。1989年,燕化公司為進一步實施優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發揮聯合企業的優勢和潛力,實行了重大體制改革,將公司及各分廠兩級法人變為公司一級法人,即“二改一”。該體制的建立,使公司在人、財、物,產、供、銷各方面得以實施統一管理,為資源優化配置創造了條件。在系統工程理論指導下,燕化公司的“系統優化、十全管理”體系形成了。在生產能力沒有增加且每年消化2億多元減利因素的情況下,公司連續6年實現利稅18億元以上,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中國石化行業的“排頭兵”。


三是實施了將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緊密結合的人本管理。燕化公司認為,管理的關鍵是人,既包括對人的管理,也包括人對管理的參與。1992年,燕化公司黨委適時地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要實現“七個轉變”的指導方針,其核心是將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更加實際、活潑、廣大職工喜聞樂見的方式和形式,充分調動職工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使職工忘我地投入到生產建設中。


科學的技術改造管理、現代的生產運行管理和真誠的人本管理,使燕山石化取得了持續穩定的發展,並獲得了全國企業管理最高獎——“金馬獎”。


利用有限的水資源 創造無限的水循環


燕山石化公司是北京市的用水大戶,其用水主要來自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近幾年,公司堅持“利用有限的水資源,創造無限的水循環”的理念,開源節流,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引拒濟燕工程施工現場

一是開通“引拒濟燕”輸水管線。在北京市大力支持下,2004年建成了“引拒濟燕”水利工程,用拒馬河水替代密雲水庫供水3000萬噸/年以上,並已實現向北京市部分地區反輸生活供水4000萬噸/年以上,緩解了水資源緊缺的壓力。


二是採用先進技術,開展汙水回用,實施節水減排。2002年,投資1600萬元,採用自主開發的汙水回用技術,建成西區(煉油、橡膠)汙水回用裝置,設計回水量450噸/小時。2005年與2001年相比,噸油耗新鮮水從1.37噸降至0.66噸,外排汙水由0.67噸降至0.38噸。2004年,又投資7000多萬元,建成東區(化工生產)汙水回用裝置,設計能力800噸/小時,在國內首次採用雙膜技術進行化工廢水深度處理,出水用於鍋爐補水。目前,兩套汙水回用裝置年回用水設計能力可達到1000萬噸,佔生產用水量的20%。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2002年9月建成的西區汙水回用裝置

此外,燕山石化還建立健全了節水管理網絡,加強對公用工程系統的管理和考核,對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進行統一配置,並在公司範圍內定期開展水平衡測試,消除跑冒滴漏現象,大大減少了新鮮水用量。2006年使用再生水693萬噸,新取水量比2000年下降3516萬噸。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新建的公司節水減排項目—— — 西區冷凝水回用裝置

對於水資源的再度開發利用,燕山石化公司早在1993年就與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共同承擔了國家“八五”科技攻關課題——“石化地區汙水回用成套技術”研究,並於1993年通過建設部的專家鑑定和驗收,獲得了國家科委、國家計委、財政部聯合頒發的“八五”科技重大成果獎和中國科學院頒發的科技進步二等獎。燕山石化現擁有牛口峪、東區、西區和星城生活區4座工藝先進、功能齊全的現代化汙水處理廠,汙水處理能力為6241噸/小時,外排廢水優於國家和北京市排放標準。


SBS成套技術出口開先河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SBS 中試裝置

為了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填補國內在橡膠生產領域的空白,燕山石化研究院從1979年開始研究開發SBS工藝技術。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不僅在燕山石化建起了萬噸級SBS生產裝置,而且SBS的生產工藝技術已出口轉讓到發達國家意大利和我國臺灣地區。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SBS 樣品


在SBS的整個研製實踐中,燕山石化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在SBS工藝技術的開發在四個方面有了創新一是間歇聚合釜的技術創新。此項技術與國外同類反應釜相比,聚合效率提高了1.2倍,節電18%,整體技術達到當時國外同類溶液聚合先進水平。二是自動控制創新。可以根據不同牌號,能夠對全過程實施全自動控制,達到了從進料、溶液聚合、溶劑回收等全過程的監視和操作。三是擠壓脫水膨脹乾燥機組創新。研究開發出可變速、大口徑、多刀側切新技術,適應不同產量、不同牌號的SBS生產專用機組。經裝置投用證明,測控技術先進,啟動、停機方便,易於操作和維修,造價僅為國外報價費用的五分之一,填補了國內SBS生產專用設備的空白。四是丁基鋰生產技術創新。金屬鋰是最活躍的化學元素之一,遇到氧氣就氧化,碰到水就爆炸。其生產技術一直被美國兩家公司壟斷,他們只賣產品,不賣技術。為了開發自有技術,科研人員土法上馬白手起家,自己設計分散釜和選用齒狀多折葉高剪切攪拌器,採用了定子冷卻技術,較好地解決了快冷防粘的難題,使鋰在全封閉的條件下變成鋰砂。由於採用恰當的工藝條件,使鋰砂分佈均勻,達到不堵不掛、不結塊的特殊要求,為鋰系催化劑製備提供了前提。同時針對國外採取先濃縮後稀釋再用的不足,採取就近封閉管道直接進入聚合釜的方法,無論是成套技術還是專用設備都為國內首創。


1997年2月,燕山石化的萬噸級SBS成套工業生產技術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銀催化劑國產化 國內市場唱主角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銀催化劑中試裝置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全世界的EO/EG(環氧乙烷/乙二醇)裝置所用的銀催化劑,80%由英、美所壟斷,國內裝置更是全部依賴進口。燕山石化公司經過近30年的努力,依靠自身力量,先後研製並生產出7代YS系列銀催化劑,科研開發成果多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並在中國、美國、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申請了專利。經過多年的應用證明,燕山石化YS系列銀催化劑具有良好活性和穩定性,主要技術指標均達到當代國際先進水平。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科研人員在銀催化劑生產現場討論工作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銀催化劑產品

1989年YS-4型銀催化劑首次成功用於燕山石化6萬噸/年乙二醇裝置至今,作為中國石化集團及燕山石化重點科研開發項目的YS系列銀催化劑,在國內EO/EG裝置上的應用取得了很大成績,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國外銀催化劑生產商為了搶回在中國失去的市場,把最先進的高選擇性催化劑推向了中國,並在中國市場大幅度降價,憑藉其技術優勢與價格戰略,對YS系列銀催化劑的市場形成了擠壓態勢。面對挑戰,作為銀催化劑國內唯一的產品供應商,燕山石化在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的支持下加快科研開發步伐,不斷推出新一代銀催化劑,在技術上繼續保持國際先進水平。同時,燕山石化針對不同的用戶,不同技術水平的EO/EG裝置,創造性地運用了多種成功的市場營銷模式。南到茂名石化,北到吉林石化,東到上海石化,西到新疆獨山子石化,

燕山石化生產的銀催化劑系列產品已先後在國內11套工業EO/EG裝置上34次成功應用。目前,燕山石化仍在繼續加緊高效銀催化劑的研究開發,以參與國內外EO/EG生產裝置高效銀催化劑的競爭。


一個個“革命加拼命”的故事

印證了50年來的石化奇蹟

更構築了中國夢、石化夢、人民夢的基石

這是一個嶄新的時代

前方依舊有荊棘與坎坷


50歲的燕山石化

正在整裝待發

讓我們共同攜手

勇爭第一 勇扛紅旗 勇創一流

走進更加昂揚的新時代


她,中國石化成立後樹立的第一個先進典型


燕山石化

50歲生日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