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多高地多大,中國古人是如何測量的?

天有多高?地有多大?是中國古代天文學關心的問題,也是今天的宇宙學關心的問題。但區別在於,今天的宇宙學已經弄清了地有多大。天有多高之類的問題,也換成了宇宙大小或形狀問題。

但關心自己所在的這個世界到底有多大,從古至今人們的心情是一樣的。


天多高地多大,中國古人是如何測量的?

一、從《山海經》到張衡


《山海經·中山經》載:


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


同時,《山海經》中還有一套東西南北四極間距離的數字:


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山海經·海外東經》)


天多高地多大,中國古人是如何測量的?

山海經(圖片來源:網絡)


選,就是萬。因此,兩個數字相同。億,一般認為是十萬。然而“五億十萬”說明,億,似乎要大於十萬。由於此處億與萬的關係不明,所以東西二極間的距離有多少裡?也難以肯定。


極,是盡頭。但是這個“盡頭”是什麼意思?也不易知曉。可以知曉的是,兩極之間,或者四極之間,包含著天地。四極終點間的距離,應該是大於天地的距離。


戰國時代,《呂氏春秋》轉述了這樣的數據:


凡四海之內,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凡四極之內,東西五億有九萬七千裡,南北亦五億有九萬七千裡。(《呂氏春秋·有始》)


天地的大小,這裡成了“四海之內”。這裡的“四極”,則相當於《山海經》的天地。


漢代,《淮南子》說,是大禹讓大章量度了“東極到西極”,共“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讓豎亥量度了“北極到南極”,也是“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這個數字和《山海經》《呂氏春秋》都不一樣。


東漢時,著名的天文學家張衡作《靈憲》,說:


八極之維,徑二億三萬二千三百里。南北則短減千里,東西則廣增千里。自地至天半於八極。


這套數據類似《淮南子》。不同的是,張衡主張渾天說,他認為天是圓的。所以他講的是直徑,不是平地兩極間的長短。當然,天不是正圓。所以南北短而東西長,類似今天地球的形狀。不過,張衡不認為地是球形。他還認為地是扁平的,處於圓形天的中央。


張衡在天文學領域裡的成就雖然已經成名,但他的數據似乎也並未得到所有人的承認。北魏時期,張揖作《廣雅》,說:


天圍闢南北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東西短減四步,週六億十萬七百里二十五步。(張揖《廣雅》卷九)


張揖採用了《淮南子》的數據,並且依“周三徑一”,計算了天的周長。當然,這裡的七百里可能是五百里之誤。


張揖和張衡相同的是,他們不僅都認為天是圓的,而且都談到了地的厚度。這地的厚度和地距離天的高度,大體是一樣的:“自地至天半於八極,則地之深亦如之。”(張衡《靈憲》)“從地至天一億一萬六千七百八十七里。下度地之厚,與天高等。”(張揖《廣雅》卷九)。


他們是如何得到這些數據的?《淮南子》說,因為大章和豎亥都是“善行人”(《淮南子·地形訓》)。也就是說,是大禹讓他們步行量出來的。我們當然不會相信這樣的方法。但也很難說他們就是隨便亂說。因為,他們為什麼這麼說而不那麼說?


另一些古人,則提供了測量天高地大的數學方法,這就是勾股術。


天多高地多大,中國古人是如何測量的?

二、周髀的方法和數據


首先通過計算得出天高數據的文獻,是《周髀算經》。“髀”,是測量日影的標杆。“周髀”,就是說,這是周代用標杆測量日影並由此得出的一系列天象數據,包括天有多高。其方法是:


立八尺高的標杆測量日影。測得夏至那天日中時,太陽正頂,日影為一尺六寸。向南一千里,日影一尺五寸;向北一千里,日影一尺七寸。因此得出結論,正南正北,距離每相差一千里,日影長度就相差一寸。等到日影六尺的時候,以八尺表為股,六尺影為勾,用一根長八尺、直徑一寸的竹管觀察太陽。太陽在視覺中的太小,剛好完全遮掩竹管。於是得出結論:太陽直徑與到地面距離的關係,是八十寸比一寸的關係,即80:1。


根據千里一寸的比率,表高八尺,即八十寸,則地面到太陽的距離是:1000裡×80=8(萬里)。


由於太陽就在天上。所以地面到太陽的高度,也就是地面到天穹的高度。於是得出結論:天高8萬里。


用同樣的方法,《周髀算經》還求得,他們所在的周地,距離日下,也就是太陽正下方的距離為6萬里,周地距太陽的距離10萬里,太陽的直徑為1250裡。


《周髀算經》認為天的形狀像一個斗笠。太陽從夏至到冬至,圍繞著天的極點,循著不同的軌道運行。依據千里一寸的比率,《周髀算經》還計算出周地到天極下方的距離為10萬3千里。夏至時日道的直徑為23萬8千里,圓周為71萬4千里。冬至時日道直徑47萬6千里,圓周為142萬8千里。春分、秋分時,日道半徑為17萬8千5百里,直徑為35萬7千里,圓周107萬1千里。等等。


天多高地多大,中國古人是如何測量的?

周髀算經 (圖片來源:孔夫子舊書網)


天多高地多大,中國古人是如何測量的?

三、王蕃和祖𣈶的探討


漢代,《洛書·甄耀度》《春秋·考異郵》都認為天的周長107.1萬里,直徑是35.7萬里。顯然,他們贊成渾天說,但是採用了《周髀算經》中春分、秋分時日道的周長和直徑,作了天的周長和直徑。


三國時期,吳國著名的天文學家王蕃,認為這個數據是按照“周三徑一”的比率推出來的。據他的考察,徑一不止週三,而是徑45,周142,即45/142。按這樣的圓周率推算,天的直徑應是:329401裡122步3尺2寸1又9/71分。不過,這是蓋天說的數據,王蕃認為是不正確的。


王蕃認為,《周禮》說,夏至時,太陽影長一尺五寸處,是大地的中心,這個地方就是陽城,也就是現在河南省登封縣。據此,則南戴日下到陽城的距離為1.5萬里。而太陽斜射陽城的距離,才是天的半徑。


依據勾股法,以1.5萬里為勾,以《周髀算經》求得的日下從表端到太陽的距離8萬里為股,則弦,也就是太陽斜射陽城的距離為:81394裡30步5尺3寸6分。這就是天的半徑。乘以2,天的直徑約為162788裡。據142:45的新圓周率,天球的周長約513687裡。


王蕃把這個數據和緯書的天周107.1萬里比較,則周長減少了557312裡多。每一度的長度也減少了1525裡強。


祖𣈶是著名數學家祖沖之的兒子,他本人也是著名的數學家。他認為,緯書所說的天直徑35.7萬里,顯得太大。王蕃的數據,又顯得太小。他根據王蕃確定的天高81394裡強,用自己的方法,求出冬至時太陽到戴日下的高度為42658裡。二分時太陽的高度為67502裡等等。


可以看出,王蕃和祖𣈶雖然都贊成渾天說,並且否認了《周髀算經》和以前的思想家提供的數據,但計算天地大小的方法和基礎數據,仍然是《周髀算經》提供的勾股法和“千里一寸”說。


但是後來,“千里一寸”這個基本數據,還有與之密切相關的勾股法,在測量天地大小這個問題上,又都被否定了。


天多高地多大,中國古人是如何測量的?

四、唐代天文學家潑來的涼水


南朝劉宋元嘉十九年(442年),官方曾派人到交州,即今天雲南省和越南境內,測量日影。得到的結果是,夏至日,影在表南0.32尺。假如陽城(即洛陽登封)的日影夏至日是1.5尺,那麼,二地的影差就是1.82尺。兩地的距離,大約有一萬里。


天多高地多大,中國古人是如何測量的?

(圖片來源:網絡)


依此推算,則南北相距不到六百里,影長就要相差一寸。到南朝梁代,又測得夏至京城的影長為1.17尺。這一時期,北魏洛陽兩次測得的夏至影長都是1.58尺。相差約0.4尺。而兩地的南北直線距離也就是千里左右。這樣算來,250裡影長就相差一寸。


這些數據都使人們對傳統的千里一寸數據產生了懷疑。唐代開元年間(713-741年),為制訂新的歷法,由太史監南宮說主持,進行了大規模的天文測量。南到林邑國(今越南南部),北到蔚州橫野軍(今河北蔚縣),共選取了十個點,測量日影長短。


結果發現,南北距離相差五百里,日影的長度就相差約二寸。因此,古代一切以“千里一寸”為根據的天文數據,都是不可靠的。


此外,他們還看見了前人認為完全不可能看見的星星;發現在遙遠的北方,夏天黑夜特別短暫;發現在泰山上太陽出沒的時間,和山下漏刻指示的時間也相差甚遠。


依據新發現的數據推算,王蕃所說的天地數據,都要減少2/3,難道宇宙真的就這麼小嗎?所以,他們斷定,過去關於天地大小的數據,不過是“以蠡測海”(《新唐書·天文志上》),不是正確的。並且認為,天地的大小,是不可能測量出來的。


也就是說,這些數據不僅使唐代天文學家懷疑以前的結論,也懷疑到古人所用的方法。這個方法的要點,就是依據勾股術,以近測遠,是不可靠的。他們說人們若在大湖中,看見太陽月亮好像都從湖中升起;到大海之中,又好像是升起於海中,能夠說,太陽月亮就是從湖中或海中升起的嗎?


橫向如此,豎向也一樣。假如你能豎起一根幾十里長的標杆,南北相距十里遠,在南表頂端點上火把,用八尺標杆豎在南表之下,不會有影子。這時你從南表望北表,會看見兩表的表端複合在一起。這樣,幾十裡高的表和十里遠的距離,就會有這樣的誤差。你還要用這八尺高的標杆和得自近處的勾股術去測量天地的大小,能夠準確嗎?


幾十裡高的標杆,顯然只是個測想的實驗。但是他們對“以近測遠”方法的批評,卻具有一般的理論意義。然而直到今天,我們的許多宇宙學數據,用的不也是“以近測遠”的方法嗎?


唐代以後,關於天地大小高低的測量,就停止下來了。


五、尾語


看到中國古人對天地大小高低的探討,似乎是做了一次又一次的無用功。是的,那些成果,確實都是不正確的。然而如果因此而嘲笑他們,那就要低頭看看今天的科學數據,又有多少是能永遠流傳的呢?如果你進一步,認為古人都是在胡扯,那麼,終會有一天,你現在所相信的許多天文數據,三千年後,也可能會被當做胡扯。


不過唐代以後,在天文學界,不再有王蕃、祖𣈶這樣的活動了,但是宋代的《太平御覽》《玉海》,明代的《經濟類編》等書,仍然在引用著《山海經》《呂氏春秋》《淮南子》《靈憲》的數據,延續著對宇宙大小問題的關心。


來源:張麗霞選自“中國科學探索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