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日本19個,中國2個,差距到底在哪?

諾貝爾獎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獎項。授予“為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自1901年以來就頒發了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獎;自1968年以來,開始授予經濟科學獎。

諾貝爾獎日本19個,中國2個,差距到底在哪?

據統計,日本共有27位諾貝爾獎得主,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已有19人獲得諾貝爾獎,平均每年一位。獲物理學獎和化學獎人數最多,共19人,日本提出本世紀 50 年要拿 30 個諾貝爾獎,如今已完成大半。

中國有莫言、屠呦呦獲得過諾貝爾獎。2012年10月11日,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15年10月5日,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化領域尚無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

日本有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諾貝爾獎?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

日本是個注重科研成果的國家。一般研究者要有20年的專注研究,才會有可能獲得成果。而且在日本,學術體系固定後,很難再能去換個單位謀取更高的薪水。多安定,少折騰,心也穩了,大成果就會有希望了。其次,日本其實是西方陣營中的一個核心,科研要創新出成果,絕不能關起門來自己搞,我們可以看一下很多近代科學成果,基本都是科學家之間合作的結果,日本已經融入到那個圈子裡,自然而然信息互通,項目合作,成果共享。

鑑於中國的學術人口眾多,為什麼中國無法在科學領域獲得任何諾貝爾獎獲得者?

現在有好多人在拿諾貝爾獎的數據來反映中國目前教育存在的問題,但卻很少有人願意下一點功夫去做一下最基本的檢索,也許,這就是目前的困境吧,踏踏實實做的人太少,高屋建瓴的人太多。

1.人們必須瞭解的是,中國還在發展-在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裡經歷了150年的工業和技術革命。與歐洲大學相比,中國的大學還很年輕。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它只是達到了相當成熟的技術水平。此外,中國的大學制度發生了一些根本性變化,這是歐美大學所沒有的。如今,中國已經逐步形成一些非常有名望的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交通大學等),諾貝爾獎委員會由西方人組成,他們對中國的發展並不瞭解。還應該認識到,諾貝爾獎通常會被發現超過二十年。二十年前,中國大學仍處於蘇聯式學術界的轉型之路。我認為將來我們會看到中國學者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增長。

2.科學是非常昂貴的,只有富裕國家才能負擔得起。而且中國現在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是,只要中國變得越來越富裕,您就可以期待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PS:日本以前也經歷過同樣的事情。突破科學只需要人才和足夠的資金,而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很小。如果您認為只有民主才能帶來科學突破,請檢查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獲得的所有驚人技術。

3.關於諾貝爾獎,我已經看到了太多爭議,特別是在經濟學,文學和和平獎方面。它們反映了挪威(Norge)或瑞典(Sverige)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而不是世界的普遍看法。我只能說……他們只是根據“委員會”的個人偏好,將他們贈予任何他們想捐的人。美國總統奧巴馬獲2009年諾貝爾和平獎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中國,有很多事情比獲得壓倒性的諾貝爾獎更為緊迫。我們有很多孩子要教育;我們有很多程序要執行。中國需要不斷改善自身,而不僅僅是在科學或醫學領域。我可以看到她處於中途,我相信她現在並且仍然會保持強大的勢力。

不是隨便埋個種子一定會長出來,而是按照中國現在科研的規模以及科研人員的研究能力,現在埋下去的這麼多種子一定有能長出來的。

建立良好的科學基礎設施需要很長時間,當一個國家準備進入“趕超”或停滯的晚期階段時,就需要適當的時間。中國直到最近才開始崛起,這還需要長期的政治和經濟穩定。

只要再等幾年。如今,中國在科學領域做的很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