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符號·壺 | 供春,不是第一的“第一壺”


文化符號·壺 | 供春,不是第一的“第一壺”


文化符號·壺 | 供春,不是第一的“第一壺”


文化符號·壺 | 供春,不是第一的“第一壺”


有這樣一句話,大家一定不會陌生,通過“一個人、一本書、一個物”能瞭解一座城,這也是我們現在城市來做文化旅遊時的一個文化基點,宜興,江南的一座小城,宜興紫砂名譽天下,是中外陶藝百花園中一朵靚麗的奇葩。七千餘年的製陶史孕育了厚重的紫砂文化,在今天,顯然宜興紫砂成了最為顯著的一張文化符號名片。

2020年7月11日晚九點,陳家穩老師如約登陸“無錫大學堂”微信小程序等直播平臺,以紫砂受人喜愛的體之用作為切入點,從歷史上第一個記錄紫砂的原始文本,以時間的線索給大家分享了供春壺,這把不是第一的“第一把”紫砂壺的歷史文化意義。

一.紫砂的文化屬性——體之用

從明清壺泡法盛行,通過原始製陶技藝優化而來的紫砂壺,在茶器中被選擇為泡茶最好的利器,一直到今天,這種讚語也一直不絕。那麼,宜興紫砂壺到底有什麼樣的秘密法則,會受到茶人、文人、陶人等的喜愛呢?

陳老師首先給大家公佈了一組數字,截至2020年初,在宜興人事勞動部門註冊登記的紫砂藝人有5410人,其中正高級162人,高級工藝美術師466人,工藝美術師902人,助理工藝美術師2813人,工藝美術員1062人,如果在加上一些未註冊的民間藝人和正在學徒的,從藝人數保守估計在15000餘人,在這些陶藝人才中涵蓋了陶刻、泥繪、雕塑、紫砂雅玩、工藝美術等以紫砂為在載體行業。這樣的人才儲備在我們民間傳統技藝的科目中是獨樹一幟的。

我們講,使一個行業永葆生機的秘方,就是人才的不斷輸出,宜興紫砂能夠從明清發展至今,也就是在紫砂陶的製作技藝上不斷代,在加上宜興獨特的陶土資源、江南文化地理環境等影響,一方面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另一方面陶冶和提升了人們的精神文明追求。所以它能夠繼承和發展。

在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求方面,它表現在紫砂的器用價值方面,被選擇成為泡茶最好的茶器,而達成共識,在陶冶和提升精神追求方面,陳老師認為有兩個表現方式;一個是外在的,它就是在我國茶文化的語境中,從茶的形態裡所用的飲茶方式、風俗習慣、茶文化空間、茶文化交流等所透射出那種成為控制人情緒的文化道具。另一個是表現在“半器用、半符號”的介質上,它表現出文化屬性的體用,這種體用帶有文化的符號性,是以人為本的符號性思維所帶來的符號性行為的創作,比如說它融合了詩、書、畫、印、雕塑等內容,成了一個文化載體,而且這個載體的體用是不動聲色地融入其中,成為他們的重要內容和實質成分。之所以紫砂載體具有這種功能,因為它本身就遠不止“單純的介質”和“表現形式”,而是具有終極關懷的文化品格。陶瓷是鹼性的,玻璃是酸性的,紫砂是中性的。正是由於紫砂中性的這樣文化品格,它和我們儒家的中庸思想內核又高度一致。

正是紫砂本體的一個自然事物,融入一組組藝術符號的器用價值的基礎上和我們的情感同形、同構,那它本身就具有人的情感性質,成為傳遞儒家中庸思想的文化符號。


所以,這才是我們愛紫砂,用紫砂,藏紫砂的密碼所在。

二.供春,不是第一的“第一壺”。

在上期的講座中,陳老師談到《周禮·考工記》開啟了百工之事,記錄了古代自然科學發展歷程,特別誕生在先秦時期諸子百家學說,更是把禮教之風影響深遠。所以中國人比較講究認祖歸宗,講起源、將歷史,百工也是一樣。

在我們紫砂壺的發展史上人們從心理情結上也是非常期望當時第一把的創始人,可是呢,中國文化的源頭來自原始的農耕社會,特別是為生存所需的技藝或者是勞動生活的方式中都是以“群用”的方式加以傳承,這樣的歷史是相當的漫長,後人根本就無從去考證,所以就有了很多美麗創始人的傳說。

同樣,紫砂也就有了“供春”傳說。

對呀,什麼壺名被叫的最多,叫的最響,書上看到的最多,肯定是供春壺呀。那麼供春是個什麼樣的紫砂壺呢?

陳老師拿起從范家壺莊展廳帶來的兩把供春壺,向大家描述到,供春壺的壺身就是個樹癭(枯瘤)起先從原始文本記載中被認為成“瓠”(瓠同壺)的造型,殘器的壺身被配成瓜蒂蓋,(配蓋者黃玉麟)後此樣壺被宜興儲南強先生得之,經黃賓虹確認壺身為樹癭,壺蓋被裴世民配成靈芝狀。就像現在的這兩把壺的樣式。

文化符號·壺 | 供春,不是第一的“第一壺”


接著陳老師按照原始文本記載供春壺的先後順序,和供春壺的流傳銘刻配蓋等時間節點,以及誕生“供春”壺主體背景的吳仕家族史給大家分析了供春壺的一路歷程。

原始文本記錄信息:

1. 《陽羨茗壺系》 明 江陰 周高起 著 介紹宜興紫砂的第一篇著作,也是保存最早的原始文本。周高起常來宜興研究茶學(岕茶)與紫砂,與吳仕後人吳洪化(迪美)交往。故著作記錄比較詳實,從序言、創始、正始、大家、名流、雅流、神器、別派。其中供春就被記錄在正始中。成書時間約在1640年左右。

2. 《宜興甆壺記》 清 寧波 周容 文 介紹宜興紫砂壺製作流程的第一篇著作,從設計圖紙、製作工具、選擇泥料、製作燒成、壺名等製作流程的記錄,猶如今天手工技藝的非遺文字記錄史。1654年受吳仕後人吳梅鼎之邀,做客朱萼堂觀許龍文做壺,後成文。

3. 《陽羨茗壺賦》 清 宜興 吳梅鼎 文 以賦的形式記錄了紫砂壺名、紫砂造型和紫砂材質及紫砂人物制壺特徵的紫砂古典名著。吳梅鼎是吳仕後人,是位多才多藝的文學家 。此賦約為吳梅鼎中年時期創作。

4. 《陽羨名陶錄》 清 海寧 吳騫著 成書於1785年分上下卷分別從原始、選材、本藝,家溯、叢談、文翰等全方位記錄了宜興紫砂的寶貴資料。

5. 《茗壺圖錄》 日本 奧玄寶著 成書於1874至1876年 是日本收藏家奧玄寶用中文寫成專門介紹自己及朋友所藏宜興紫砂壺的著作,從源流、式樣、形狀、流鋬、大小、款識等,從不同角度真實反映了19世紀末日本收藏宜興紫砂壺的真實情況,也展示了日本紫砂壺收藏者的研究水平。

6. 《宜興陶器概要》 宜興 民國 周潤身 周幽東著 1932年出版 主要反映清末至20世紀30年代宜興陶業的現狀,對宜興紫砂業的梳理,提出了興辦陶業學校、陶瓷研究和培養人才、開設工廠。以科學技術振興宜興陶瓷工業的建設。

7. 《陽羨砂壺圖考》 廣東 民國 李景康 張虹著 成書於1937年,在《陽羨茗壺系》《陽羨名陶錄》的基礎上加以考證,補遺、增添。分上、下卷內容豐富詳實,對古今紫砂文獻史資料做了認真,細緻的梳理歸納,是一部研究紫砂文獻的史料專著。

8. 《徐鰲潤紫砂陶藝論文集》 臺灣 徐鰲潤著 2008年出版,徐鰲潤臺灣著名文史學家,經過多年考證成文“供春壺考”也收錄在此文集中,而得出供春非人,二是壺名也,為吳仕創始的“供春壺式”。

注:以上文獻中均有對“供春”的記載與描述,本文不加摘要。


文化符號·壺 | 供春,不是第一的“第一壺”

供春壺流傳時間

1. 1895年紫砂藝人黃玉麟坐藝吳門愙齋(吳大瀓),為“供春”配瓜蒂蓋,並依次樣仿製十餘把供春壺。

2. 1902年吳大瀓幕僚陸恢做客費念慈家見愙齋所藏的供春壺,然費念慈先生畫此供春壺圖,陸恢題跋贈送友人顧西津先生。皆因幾人均為怡園畫社成員,此年顧先生榮任第二任怡園畫社社長。

3. 1923年,一說此年為紫砂藝人裴石民為供春壺配靈芝蓋,乃因黃賓虹識為癭。認為是1923年的原因是根據 裴石民所配聖淘杯託,潘稚亮所記銘文“甲午正政月”,以此推得此年。另一說法是,錢松嵒大師86歲回憶畫供春壺圖追憶60餘年前和儲翁觀此壺之景。也推斷出1923年左右。

4. 1927年,儲南強先生在蘇州地攤上得供春壺。並做供春壺詩記之,確定此年時間是因儲先生著《潘稚亮家印譜題詞》後記落款年份是戊辰三月作,並記錄昨年在蘇州得供春壺的一番所尋此壺流傳軌跡圖。由戊辰年1928年故知儲先生1927年在蘇州得壺。

5. 1935年,裴石民為供春壺配靈芝蓋。確定此年也是從裴石民先生配聖桃杯託,潘稚亮先生所記銘文“甲午政月”,認為甲午是紀月法,不是紀年法。所以推斷出當時只有1936年有甲午月,所以得出1935年裴石民配的靈芝蓋。

6. 1937年,《陽羨砂壺圖考》作者張虹,得黃賓虹僱工拓儲翁供春樹櫻壺圖拓本。作《供春壺歌》記之,張隨邀友人觀賞,友人均賦詩紀念之。

7. 1941年,上海施鎮昌先生在蘇州也夠的一壺,此壺容量甚大,壺身紋路滄桑,呈褐色,此壺與歷史文本記載描述相似。此壺蓋也是有黃玉麟配瓜蒂蓋。

8. 1952年儲南強先生將紫砂供春壺以及所藏30多件收藏品一併捐贈蘇南文管會,後供春壺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9. 1955年,80高齡的儲南強先生赴上海觀摩施鎮昌先生所藏供春壺,並說是傳世供春壺。


文化符號·壺 | 供春,不是第一的“第一壺”

供春出處——吳家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中說:“頤山讀書金沙寺中,供春於給役之暇,竊仿老僧心匠,亦淘細土摶胚。茶匙穴中,指掠內外,指螺紋隱可按,胎必累按,故腹豐尚現腠,審以辨真。”說的是供春在空閒時,偷偷向金沙寺老僧學習制壺之法。

《宜興縣誌》載: 吳綸字大本,以子仕貴封禮部員外郎。性喜茶,雅志山水,日與騷人墨客唱酬,陶然自得之趣。得文友文徵明、沈周、仇英等以茶以文相交。

吳仕,字克學,初授戶部主事,後尋得四川參政,而後隱疾還鄉。著《頤山私稿》。據清光緒八年(1882)《重刊宜興縣舊志》載:“仕年六十無子,或勸以家財之半行種德十二事,仕欣然,次第行之。果得二子,騂、敦復,舉人。孫士貞、曾孫炳皆為名臣。”《重刊宜興縣舊志》有云:“水月庵,在縣南六里石亭埠東,俗名北庵。本參政吳仕別業,名石亭山房。沈啟南、文徵仲、王元美、唐荊川每過荊溪,輒寓於此。仕曾孫炳殉難粵西,後改為僧舍……無錫秦松齡題額曰:粲花精舍。”吳仕繼續和吳地的文人學士保持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這裡的沈啟南就是沈周、文徵仲就是文徵明、王元美就是王世貞、唐荊川就是唐順之,這為宜興紫砂在吳地文人中間的推廣,可以說是居功至偉的。

吳仕將族侄吳達可列為哲嗣。清嘉慶《宜興縣誌》(卷八·忠義51頁)載:“吳達可,字叔行,萬曆五年進士。歷知會稽、上高、豐城諸縣,考最擢御史……上疏乞休,卒贈右副都御史。子正志進士、孫洪亮洪裕舉人。”同樣,在54頁有:“吳正志,字子矩,通政使,達可子。幼承家訓,講學東林,萬曆十七年進士,授刑部主事……直聲震天下。

吳正志歸田後,非常喜好字畫和茶壺收藏,吳正志和同科進士高攀龍、東林同仁侯方域、名士董其昌等,情深意篤,他們常來宜興,宜興名士陳貞慧在《秋園雜佩》裡,也提及吳正誌喜歡收藏茶具一時,說“餘家藏白定百折杯,誠茶具之最韻,為吾鄉吳光祿十友齋中物,屢遭兵火,尚巋然露靈光也”。吳正志曾出任“光祿寺丞”,故稱“吳光祿”,至於說其“十友齋”,肯定是其最心愛寶物的特別收藏室。

吳正心,字誠先,正己弟,崇禎三年舉人,授雲南富民知縣……官至戶部郎中,著有《滇中詩集》十卷。”吳氏一門,可謂人才濟濟,朝廷上下聲名大振,當之無愧地也成了宜興城中名門望族。

清嘉慶《宜興縣誌》(卷八·隱逸39頁)載:“吳洪裕,字問卿,參議正志子,萬曆乙卯舉於鄉,不復赴會試,自號楓隱,善交文人的傳統,名人王稚登、董其昌皆從之遊,為繪圖作記。吳洪裕蔭前人的福,成了名震一方的收藏家後,家傳中有確有兩件名動一時的傳世寶貝,一是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此畫原為明朝大書畫家董其昌收藏,晚年時高價賣給了宜興的朋友吳正志,後來畫傳到了吳洪裕手上。另一件寶物就是隋朝僧人智永的草書《千字文》,智永是王羲之的後裔。吳洪裕痴心收藏,特意將藏有《富春山居圖》的這幢樓改名為“富春居”,安放名畫。他愛畫如命,幾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只有把《富春山居圖》放在眼前、放在身邊時,才吃得下飯、睡得著覺。臨終時,怕後人不會像他一樣愛惜名畫,就想燒掉她,幸虧侄子靜庵從火中搶出,但已燒了幾個連珠洞,後來此畫就裝裱成兩幅畫,小的一幅稱“剩山圖”,現存放在浙江省博物館,大的一幅最終落入乾隆之手,現藏在臺北。

吳正己的兒子吳洪化,崇禎九年進士,崇禎時,江陰周高起寓宜興,也住吳家,寫下了《過吳迪美朱萼堂看壺歌兼呈貳公》詩兩首

吳炳和吳貞毓,就是宜興吳家的子孫。據清光緒八年(1882)《重刊宜興縣舊志》裡記載,吳炳是吳仕的嫡系曾孫,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中進士後,任湖北武昌府蒲圻縣知縣、江西提學副使,工部都水司主事、福州知府。

清嘉慶《宜興縣舊志》(卷八·文苑101頁)裡記載:“吳梅鼎,一名雯,字天篆,鄖襄兵備道正己之孫,工詩詞、善書法,精畫山水翎毛,與兄天石並稱一時,著有《醉墨山房賦稿》、《醉墨山房詞稿》行世。”吳梅鼎一生不在功名,也好結交各路朋友,當時的文人周容、紫砂傳人許文龍等都有交往。順治末康熙初,年輕的吳梅鼎充分發揮他的賦學天賦和天才般的想象力,寫下了傳世名作《陽羨茗壺賦》,成為謳歌宜興紫砂、記述宜興紫砂文化的重要著作

綜上所述,可見宜興吳家從十六世紀(1500年)初的吳綸,到十八世紀(1700年)初的吳梅鼎,一直和宜興紫砂保持著非常密切的聯繫,並憑藉自己和吳地文人相交深厚的優勢,為宜興紫砂的早期發展和推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吳氏後人自己和朋友,直接用文字描繪或記錄了當時的紫砂作品、製作過程、工藝改進等方面的實際情形,為今天我們深入研究和繼續發揚這一傳統工藝,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文化財富。

文化符號·壺 | 供春,不是第一的“第一壺”


三.供春開啟了紫砂的文化肇始。

陳老師從供春壺的原始文本記錄,以及從供春壺的流傳以及和吳家的文化屬性的關係。從歷史考察的三重論證,一是古籍文獻得記載,二是出土文物的支撐,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方式的傳承。從而得知,明正德年間的“供春壺”所透露的信息都不足以支撐出紫砂的歷史起源,不論是從紫砂的造型、紫砂泥料以及紫砂的工藝以及斷年代的文本記錄。

我們今天來談論供春壺,更多的要從文化意義上來傳承和追溯,當都找不到第一壺時,實際上也找不出第一壺,作為至今有600餘年的非遺技藝,以及在此過程所粘結文人、茶人、陶人對手藝的思考,對文化的思考,對社會的思考,也需要一個紫砂的文化原點,哪怕這個原點有瑕疵,從文化的屬性上來說它是可以勝任的。所以供春壺的意義就是充當了不是第一壺的“第一壺”角色,它是紫砂的文化符號,是紫砂文化肇始的原點。

文化符號·壺 | 供春,不是第一的“第一壺”

陳老師最為文化符號的喚起人,呼籲大家對原始文本的學習,對本專業要加強學習,對文化符號要有認知,同樣也歡迎大家一起加入文化符號共同體預備班學習、交流、創作與應用。


文化共同體預備班 班長:彭一文

手機(同微信):13260606602

文化符號·壺 | 供春,不是第一的“第一壺”

請註明:加入文化共同體預備班的訴求。


責編:一江

排版:小云


回放二維碼【長按】


文化符號·壺 | 供春,不是第一的“第一壺”


文化符號·壺 | 供春,不是第一的“第一壺”

文化符號·壺

每週六晚9點

陳老師繼續給大家分享

文化符號·壺 的相關話題

請大家持續關注。


往期回顧:

文化符號·壺|不是所有的紫砂,都叫紫砂。

文化符號·壺|仿古,是創作和應用的源泉

文化符號·壺 | 石納五嶽 瓢飲人生

文化符號·壺 | 周禮之官 盤中答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