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學、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共同舉辦“全球‘戰疫’下的東北振興”專家線上座談會

為科學把握世界、國內及東北的經濟形勢,分析新冠疫情對東北經濟形勢和東北亞經濟合作進程的影響,探討全球“戰疫”下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有效應對舉措,4月10日下午,東北大學、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以“全球‘戰疫’下的東北振興”為主題召開專家線上座談會,與會專家就“全球‘戰疫’下的東北結構調整與產業發展”“全球‘戰疫’下的東北亞經貿合作與東北振興”“新形勢下東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任務和突破性舉措”等議題進行了討論交流。

此次座談會由東北大學校長、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院長趙繼主持。專家觀點綜述如下。

一、“底線思維”,冷靜判斷形勢

疫情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和不確定性。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認為,新冠疫情將對國際經濟政治秩序產生深遠影響,全球經濟衰退難以避免,人類歷史發展面臨很大不確定性。為了鞏固中國疫情防控來之不易的成果,需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千萬不可有絲毫的盲目樂觀情緒,決不可輕易言勝。

摒棄唯GDP的路徑依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原會長宋曉梧認為,第一季度對疫情的防控措施阻斷了國內的經濟往來,第二季度歐美等國疫情的爆發阻斷了國際貿易的往來。面對如此迅猛的疫情,需要把問題想的嚴重一些,做好更為堅實的應對準備。東北振興應該摒棄GDP競爭的慣性思維,把主要關注點轉移到就業和民生方面上來。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基礎工業安全。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疫情衝擊下,全球可能出現產業鏈供應鏈區域化、本土化的趨勢。東北作為比較完整的地域經濟綜合體,具備一體化發展的地域優勢和產業條件。同時,東北地區在維護全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應對疫情衝擊,應堅持底線思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基礎工業安全,要把基於內需導向的結構調整作為應對疫情衝擊的重點。

疫情加大了東北振興任務的長期性艱鉅性。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李凱認為,在疫情的影響下,東北經濟雖然個別指標較全國稍好,但是經濟斷崖式下跌已經是既成事實,對這一點不能有任何僥倖心理。目前東北振興基礎不穩,體制機制問題尚待進一步解決,一些阻礙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尚未完全破題,加上疫情的衝擊,未來一段時間仍將是東北經濟較為困難的時期,仍將是東北積蓄力量探索方向的時期。

疫情對東北經濟的衝擊要重於“非典”時期的影響。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孫久文認為,與2003年相比,現在東北地區的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佔比大幅下降,第三產業所佔比重較大。由於疫情在國外的蔓延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持續的輸入型病例拖慢了服務業、消費行業的復工復產進度,使得東北地區受疫情的影響容易加重,所以疫情對東北的影響會強於“非典”時期的影響。

二、“危中有機”,有效應對可以化危為機

疫情衝擊下東北區域經濟整合的機會。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面對疫情衝擊,東北要把基於內需導向的結構調整作為應對疫情衝擊的重點,需要通過整合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在分工協作中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轉型,以東北經濟一體化為東北振興注入動力。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曹遠征認為,疫情衝擊下全球產業鏈的深度調整、發展新基建和農業產業鏈延長都可以為東北振興提供新的思路,即用一體化的佈局來塑造東北振興的新局面。

疫情衝擊帶來東北產業調整的機遇。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佔斌認為,由於疫情的衝擊,把國家經濟安全、國家產業安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疫情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內斂化、本地化、區域化、分散化的趨勢會更加增強。東北要抓住戰略契機,結合東北自身情況,加速與國家經濟安全、產業安全、糧食安全、社會安全聯繫在一起,努力將更多的重大產業項目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佈局。

以率先復工復產搶佔東北亞貿易合作先機。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認為,疫情衝擊下,“逆全球化”趨勢可能有所加劇,原有的大區域合作也受到重創。相對於其他地區而言,東北亞的國際地位可能得到進一步強化。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孫久文認為,疫情爆發較早的日韓隨著防控措施逐漸收緊,可能率先迎來疫情的“拐點”,東北亞可能先於世界其他地區恢復正常的貿易和分工合作。東北三省的企業可以藉助率先復工復產的契機,提前佈局東北亞貿易合作,搶佔先機。

疫情衝擊蘊含著重構東北經濟的機會。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李凱認為,在疫情的影響下,國際國內形勢都發生了變化,新冠疫情有可能演化為全球經濟格局的大調整。東北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在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改善營商環境、加快東北亞經濟合作進程、推進東北區域經濟一體化等方面發力,在整體不利的環境中,爭取相對有利的發展條件,為實現振興戰略打下新的基礎。

三、“抓住機遇”,把握東北振興新方向

(一)加快調整產業鏈佈局

把優化產業結構作為振興東北經濟的主攻方向。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秘書長範恆山認為,東北經濟不振的直接問題來自於產業結構不優。東北振興要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建立現代化的優勢產業體系為重點來謀劃振興東北的發展思路,圍繞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品與服務的競爭力這個核心環節和關鍵任務,切實建立強有力的支撐體系。支撐體系的建設,一是要全面優化營商環境,二是要推進幹部制度創新,三是要加強政策支持。

強化重大產業佈局在東北的落地是重中之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佔斌認為,疫情的嚴重衝擊給東北產業調整帶來重大機遇,東北地區要利用“十四五”規劃的戰略機會,積極謀劃、主動溝通、積極對接,努力將更多的重大產業項目納入規劃佈局,完成新一輪的生產力重大布局和產業佈局。一是要以超常規措施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二是要大力推進數字政府建設提升治理效能。三是要解放思想轉變作風推進實幹型政府建設。

東北老工業基地要通過整合產業鏈重振雄風。中國銀行原副行長張燕玲認為,一是要做精做強主業,放眼全球配置資源,改變大而不強的局面。二是要評估自己和同行領先者的差距,抓住機遇,引資補鏈,投資擴鏈。三是在金融市場動盪的時候,抓緊補充產業鏈的核心技術,展示全球資源整合能力。

(二)推動東北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著力解決區域合作這一東北振興中的突出短板。東北大學校長、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院長趙繼認為,東北經濟一體化發展涉及到東北長期發展的問題,也是東北振興需要破的題。在當前疫情衝擊下,東北地區可以將疫情聯防聯控作為突破口,“報團取暖”,加快推動東北區域經濟一體化,進而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協定談判和東北亞經濟合作進程,這不僅是當前疫情防控工作的迫切需要,更是實現東北振興的迫切要求。

東北經濟一體化的現實需求全面增強。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東北經濟一體化受制於自身的體制性、機制性和結構性矛盾,在現實推進中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要把基於內需導向的結構調整作為應對疫情衝擊的重點,從加快推進東北產業一體化、旅遊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進程,加快推進東北城市群合作發展進程,加快推進東北亞經濟一體化合作進程方面進行發力,加快推進東北經濟一體化發展。

以一體化的佈局來塑造東北振興的新局面。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曹遠征認為,從一體化的角度來考慮東北振興,一是要抓住全球“戰疫”下產業鏈的新變化,塑造東北產業的新優勢。二是要以新基建為龍頭推動東北發展。三是要深化農業產業鏈條,使東北形成以農業為基礎的新農業。四是要在一體化的角度下考慮城市佈局。

(三)加快東北亞經濟合作進程

以中日韓為重點的東北亞經濟一體化進程有可能加快推進。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東北要利用與東北亞地緣政治和經貿聯繫更加接近的條件,在對接東北亞共同發展過程中促進東北振興。抓住東北亞區域合作新機遇,統籌利用東北的港口、自貿區等優勢條件和出口渠道,建設面向東北亞開發開放的基礎設施網絡,推進“圖們江開發開放”與“東北亞經濟走廊”建設。

藉助復工復產契機提前佈局東北亞貿易合作。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認為,疫情衝擊下,東北亞的國際地位可能得到進一步強化,並提出從“經發”、“人發”和“環發”三個方面拓展東北亞合作機制。建議以創建“大圖們江合作核心區”為現實啟動點,進而逐步推進“大圖們江-日本海”的灣區建設。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孫久文認為,在東北亞貿易合作中,東北區域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是要建立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注重培養東北地區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二是要加快重點產業集聚區發展,培育接續替代產業。三是要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力度。

在東北亞地區推廣人民幣跨境結算。中國銀行原副行長張燕玲認為,一是人民幣的國際化需要先在一個地區推開,東北亞地區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二是應該推廣人民幣結算,減少貨幣中間環節的匯率折算費用支出,減小匯率和利率風險。三是要創新自貿區金融生態。四是要設計人民幣結算的清算方式。

四、“共克時艱”,絕不動搖振興東北的信心

樹立東北地區一定能夠振興發展的信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秘書長範恆山認為,無論有沒有疫情,都不會改變國家振興東北經濟的決心;無論有沒有疫情,都不會影響最終實現東北振興的結果;無論有沒有疫情,都不會動搖完成重大任務以推進東北經濟向好發展的努力。無論是計劃經濟時期還是市場經濟時期,東北地區都創造過經濟發展的輝煌,因此有充分理由認定,通過努力可以搞好東北經濟,東北地區一定能夠實現振興發展。

用市場化改革的辦法來破解當前的危機和問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認為,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歸功於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和全國上下的共同努力,歸功於改革開放40年來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社會的發展,抗擊疫情既有政府的作用,也有社會與市場的作用。要充分釋放市場化改革的活力和力量,推動經濟發展的恢復與東北振興。東北振興既要考慮產業的振興、東北亞經濟合作,更要重視市場化的改革,落實好中央9號文件精神,向市場化改革要動力,向高水平對外開放要動力。改革工作要做到,一是堅持方向,二是放松管制,三是有效激勵,四是釋放活力。

把促就業和保民生擺在核心位置。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原會長宋曉梧認為,疫情已經對就業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東北應該加大力量落實中央關於減稅、補貼等各項政策,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加大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穩住中小企業、穩住農民工就業,把就業放到當前經濟工作的核心位置。東北的民生建設落後於全國,在上一輪東北振興中沒有得到很好的彌補。建議把保東北民生放到重要的地位,補短板、補漏洞、強弱項。民生項目可以和新基建相結合,讓新基建更好地造福於民。在全球“抗疫”的情況下,公共衛生體系、老年康養體系建設與日本、韓國和俄羅斯等國的合作空間很大,應當納入東北亞合作的大框架中統籌考慮。

據悉,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是在國家發改委的直接指導下,由東北大學和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共同發起設立,由東北地區政府和相關高校、研究機構共同參與建設,以東北振興理論和政策研究為特色,為中央政府和東北地區各地方政府提供政策諮詢,服務於黨和國家全面振興東北政策決策的新型智庫。

(中國日報遼寧記者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