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孩子”就那麼好麼?我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什麼?

故事一:

女兒四歲多開始學鋼琴,到現在已經快三年了。

這半年多以來她練琴不怎麼積極,每天一小時也堅持不了,所以效果很差,為了減緩女兒退步的速度,老師無奈之下給女兒每週加了一節鋼琴課。

前幾天我帶女兒上完鋼琴課,老師說起她的另一個學生,剛學八個月,每天自覺練琴兩個多小時,進步特別快,每週可以比我們少上一節課,都快追上我們的進度了。

我在想,那每週能節約220塊錢呢。這麼想著,就這麼對女兒說了:“你看人家能練這麼久,你要是也能這麼練,一個月能給我省八九百,乾點兒啥不好,去遊樂場或者買好吃的多好!”

女兒挺開心的:“媽媽,我也想替你省錢!”

“別人家的孩子”就那麼好麼?我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什麼?

故事二:

那天碰到女兒幼兒園同學的媽媽,她家女兒四歲多開始學架子鼓,每天練兩個小時,為了備戰全國比賽,整個暑假都在練,也沒有出去旅遊。開學後更是緊張,才小學二年級,每天晚上都是十點半以後睡覺。

她媽媽也總是發朋友圈打卡女兒的練習視頻,以示鼓勵。

我想,為啥那些孩子都能堅持的那麼好呢?於是也在女兒面前叨咕。

女兒看了說,架子鼓多簡單,敲敲打打就行。我又讓她看了人家的練習要點,密密麻麻寫了一張紙。

這回女兒什麼都沒說了。

“別人家的孩子”就那麼好麼?我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什麼?

故事三(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真是無獨有偶,“禍不單行”啊!

前段時間女兒參加了古詩詞大賽,只在市裡拿了個優秀獎就被刷下來了。為此她還大哭一場。

而近期她的兩個同班同學卻進入了省決賽,還拿了名次。

同學家長和老師將信息發到班級群裡,我又在感嘆:你們班的那個誰誰誰,省決賽得了二十多名呢,挺厲害呀!

女兒卻“哇”地一聲大哭起來。

我就是發表了一下感慨,她怎麼哭的這麼傷心呢?我一時沒想明白。

女兒邊哭邊說:“你不就是覺得別人好麼,她們練琴能練兩個小時,架子鼓也能練兩個小時,就連古詩詞都背的比我好。我什麼都不好,你就是不喜歡我了!”

至此我才恍然大悟,把這幾件事串聯起來,原來我不知不覺間,已經給女兒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傷害!

“別人家的孩子”就那麼好麼?我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什麼?

1、我們正在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什麼?

“別人家的孩子”已經成為了一個梗,無論家長有沒有其他真實的孩子作為依據,即使沒有,他們也會腦補出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來對自己的孩子進行對比、教育、激勵,從各個方面。

比如成績、禮貌等,哪怕是直接受他們自己影響的外表、智商……

除了我自己上面說的話,他們還會說“你看看李某某成績多好,你怎麼這麼笨!”“你看王阿姨家的哥哥多有禮貌,哪像你,看見誰都不叫人,一點禮貌都沒有!”“又醜又胖以後嫁不出去怎麼辦?天天跟某某一起玩,一點好的不學,看人家,又瘦又會打扮!”

等你會打扮了,又該被責備了:“一天天不好好學習,就知道打扮,你看人家小吳,又拿獎學金了!”

“別人家的孩子”就那麼好麼?我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什麼?

2、家長們為什麼會不知不覺“比孩子”?

家長們總是不知不覺拿別人家孩子和自己家孩子比,真的是不喜歡自己的孩子嗎?當然不是,而是太愛!

首先,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

越是愛孩子,越是希望他好,但凡出現不好的,而別人家孩子好,自然而然就要拿來比一比,以此激勵孩子更加上進。

其次,虛榮心作祟。

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方方面面都出色?家長們也都有虛榮心啊,孩子出色,家長多有面子啊!

雖然我也不願意承認,但確實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第三,希望更省心。

好孩子不需要家長操太多心,不是天使就是學霸。比如不需要督促,天天都早早做完了作業;在家不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把自己安排的妥妥當當的,還能幫父母做家務;學啥都能學好,門門功課考高分,獎狀一大摞……媽媽抽空還能去打打麻將啥的……

3、“別人家的孩子”會有什麼感受?

女兒四歲多的時候,她大姑家的表姐剛上小學,放學後會被接到我家來寫作業。女兒很聰明,已經會背了許多古詩,學的也快。於是時常會聽見老人在表姐面前表揚女兒:“你看你妹妹,這麼小,讀幾遍就記住了,哪像你,多長時間了還背不下來……”

女兒挺高興,覺得自己很厲害。久而久之,女兒這個“別人家的孩子”越來越爭強好勝,就連玩兒遊戲也是一定要得第一,利用任何手段,不惜作弊。

我突然害怕了,硬是把兩個孩子分開了,因為無法約束老人。可是女兒過於要強的毛病卻一直沒得到緩和。

我想,應該有這個原因吧。

孩子也有虛榮心,也會驕傲。適度的表揚和誇獎有助於孩子進步,獲得自信,但自信是源於自身的,不能通過他人尋找自信。

如果你的孩子有幸成為別人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而又不小心讓孩子聽到了誇獎,請一定提醒孩子,不要驕傲,贏得自己才是真的勝利!

“別人家的孩子”就那麼好麼?我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什麼?

4、我們應該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什麼?

第一、比態度。

無論是學習還是做事,態度是決定成敗的第一要素。

社會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態度對他的行為具有指導性的或動力性的影響。

我們的孩子為什麼考試得60分,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考100?我們的孩子笨嗎?顯然不是,一定是他沒好好學。這時候就有孩子會捱揍了:為什麼你不好好學習?別人為什麼好好學?

我們再深入想想,其實是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原因。我們需要向別人學習的,是對待學習的態度!

美國西點軍校有一句名言:“態度決定一切。”

只有態度端正了,才能學好;只要態度端正了,就不可能學不好!

所以不要去關注分數,而要努力激發孩子學習態度的轉變。

“別人家的孩子”就那麼好麼?我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什麼?

第二、比品格。

優秀的品格對孩子會有很好的幫助。

善良能讓孩子溫暖自己,照亮他人。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善良,是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聾子聞到。”

責任感讓孩子有擔當。

樂觀讓孩子不易被困難擊敗。

獨立讓孩子值得託付。

積極讓孩子時刻都活力四射!

所有優秀的品格,都會成為孩子成功路上的助力,會讓孩子心態更加健康!

第三、借鑑方法。

學習切忌閉門造車,有效的溝通交流和方法借鑑,能讓孩子開拓思路,在碰撞中激起思想火花,創造出更優的學習方法,與此同時,還有助於培養孩子團結互助、樂於分享的性格。

“別人家的孩子”就那麼好麼?我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什麼?

5、我們不能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什麼?

有了端正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學習方法,優異的成績還不是指日可待麼?

所以別糾結、攀比孩子的分數、獎狀。這些只是某一個階段的評價,不代表孩子的能力與未來。

我們需要改變的,又僅僅是一個結果嗎?

6、“別人家的孩子”帶給我們的思考

思考一: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何況人無完人,誰又能沒有一點“不便與外人道”的缺點呢?所以,孩子們哪能千篇一律?各有所長百花齊放才是應該有的狀態,孩子也需要個性!

我們培養孩子的時候,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個性,無傷大雅的一些缺點或者癖好什麼的,是不是可以考慮不要過分地去幹預?

思考二:孩子需要鼓勵、激勵,但我們要掌握好方法和尺度,把握住重點,眼光要長遠,可別傷了孩子的心啊!

“別人家的孩子”就那麼好麼?我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什麼?

用讚美的眼光看待孩子,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你的孩子也是別人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