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手印,第二次逆行——寫在吉林最後一批援武漢醫療隊凱旋之際

雪花飛舞,英雄凱旋。


8日,吉林省最後一批援武漢醫療隊乘飛機降落在長白山機場。


從1月26日起,吉林省陸續派出最精銳的醫療團隊,帶上最急需的醫療設備,“掏家底兒式”馳援武漢。13批醫療隊,1209名醫護人員,八成堅守在重症病人救治定點醫院。


三月中旬,隨著湖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從全國各地逆行的白衣戰士開始準備返鄉。此時,吉林省的一支醫療隊卻選擇第二次摁下請戰的紅手印,繼續堅守。


王廣是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重症監護室醫生。1月25日大年初一,吉林省選派醫護人員首批支援武漢的消息傳來,王廣第一個報名。然而,他的岳父正重病住院,意識已不太清楚。有糾結,有矛盾,但他依然在請戰書上摁下了紅手印。


1月26日,剛剛抵達武漢5小時,王廣便收到了岳父離世的消息,歉意像潮水一樣湧上心頭。“岳父,您一定能理解我的選擇吧!”


三月中旬,一些醫療隊開始陸續接到返鄉通知。而此時,王廣和隊友們已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重症療區堅守了50多天。


雖有歸鄉心,救人情更切。吉林省首批援武漢醫療隊領隊、吉林省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處副處長霍烽決定,再次請戰。


一呼百應。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決勝階段,我們自願堅守在第一線,為贏得最後勝利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請吉林省支援武漢前線指揮部批准!”寫著請戰詞的A4紙,就放在醫療隊駐地酒店的前臺,哪位醫生護士下了班回到駐地,就到前臺去摁下手印。


137個紅手印,無一缺席。


“我們是吉林省第一批來到武漢的隊伍,我們隊是中法新城院區第一個到達的醫療隊,我們戰鬥時間最長、經驗最多,希望能再多幫上一把。”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感染性疾病科護士張炎說。


3月28日,這支吉林省派出的第一把“重症尖刀”完成支援任務,60天內共收治109名重症、危重症患者,治癒出院100名患者,轉院7名患者。醫療隊按照統一部署,於當天返回吉林。


回想起武漢的日日夜夜,大家感觸頗深,“既漫長、又短暫,十分艱苦,非常懷念。”


在長白山保護開發區酒店隔離休整期間,隊員們也時刻惦念著依然堅守在武漢的兄弟隊伍——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第五批重症救治醫療隊。作為吉林省派出的“硬核戰隊”,他們先後輾轉兩所重症醫院,成為“第二次逆行”的勇士。


8日,醫療隊完成了“第二次逆行”的重要任務,迎著漫天的雪花,在家鄉人民的歡呼聲中凱旋。


在武漢的62天,這支“硬核戰隊”真正體現了“吉林實力”,“掏家底兒式”支援在戰“疫”前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派出的醫療隊員中,專業涵蓋呼吸、老年、重症、心外、麻醉等多個學科,個個都是精兵強將;前線設備不足,後方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傾力支援,有創呼吸機、血濾機、ECMO、血氣分析儀、床旁生化儀等重症救治所需醫療物資從2000多公里外星夜馳援;前後方多學科遠程會診,發明創造應用於一線臨床,這支隊伍如虎添翼。


3月27日,醫療隊轉移完最後一名新冠肺炎患者,接管了50天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B棟10樓東療區順利封倉。


3月29日,醫療隊再次接到緊急通知:接管武漢肺科醫院重症監護病房。


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多重耐藥菌感染的患者應如何治療、神經系統損傷患者怎樣康復治療、壓力性損傷患者該如何預防及護理……接手醫院重症ICU之後,醫療隊總結了救治難題,前後方通過遠程會診緊急制定救治方案。


“關鍵時刻衝得上去,危難時刻豁得出來,這是共產黨人的先鋒模範作用,越是在這個時候,越是要再接再厲、善作善成。”醫療隊領隊、吉大一院副院長呂國悅說。


克服疲憊、告別戰友、忍住思念,吉林省最後的“硬核戰隊”又在武漢肺科醫院頑強拼搏了10天,最終完成救治任務,回到家鄉。


新華社記者陳俊、趙丹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