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賣家賠錢路線,消費者的錢到底進了誰的口袋?

今年的雙11規則不僅賣家需要精心研究解讀,就連消費者也需要花非常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玩它。


越來越多的商家發現雙11當天訂單的大爆發只不過是前期花錢推廣拉進購物車或收藏的訂單,澆築的蓄水池在當天開閘取水而已。
整合對比下來於之前的利潤比相當,而部分賣家甚至是虧損。虧損原因是計算好了滿減優惠券,而在平臺部分大促下又會多來一張無門檻的現金券。隱形紅包,包郵,運險,好評返等等綜合規則下,一波雙11一家營銷百萬的店鋪真正純盈利也不存十之一二。
用戶習慣根據瀏覽頁面形成習慣,再由系統分送到商家店鋪。而這樣的分送就需要花錢去購買平臺的分送名額。形成推送的廣告費。
最簡單的用戶購買就是搜索,也是商家最大購買的費用。搜索詞。簡單的一個形容詞可能會高達數十萬被商家買斷,而大部分詞是由商家競選出價獲得。
這些錢全由平臺收入,平臺也會在其他平臺購買顯著的位置去把商家的產品標註出來。形成平臺與平臺的合作流量。
所以消費者的錢在購買商品的同時也購買了平臺提供的服務費,真正賺得盆滿缽滿不是商家而的把廣告推到你眼前的平臺。
把自己喜歡的商品推給自己,只要物美價廉理性消費也是無可厚非的。以下可以看一下更直觀的平臺玩法。

雙11賣家賠錢路線,消費者的錢到底進了誰的口袋?


分享到:


相關文章: